兒童普遍沉迷手游「大方」充值,是孩子的天性還是家長缺少陪伴?
兒童普遍沉迷手游「大方」充值,是孩子的天性還是家長缺少陪伴?
未成年人沉迷遊戲,已經成為人們不得不面對的熱點話題。基於移動互聯時代支付便捷、遊戲登錄門檻低的特徵,家長稍不留神就讓孩子進入遊戲並「大方」充值。家長如何搭好「護欄」,防止孩子們掉「坑」呢?
還是家長應先自我反思?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為何痴迷於「坑」爹媽錢買裝備?
現實中孩子少被認可 想在遊戲世界尋找認同感
對於小學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強,喜歡尋求刺激點,對於這些充值玩網遊的孩子,遊戲可能是他們內心最喜歡和嚮往的興趣點。有些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學習一般,在校表現一般,很少能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甚至感到自卑和失落感,而通過在遊戲世界裡「一往無前」,得到同齡人的讚許,在虛擬世界中獲得成就感。
這個年齡段學生的交際圈中,遊戲應該是孩子們普遍會交流的話題,如果一味地禁止孩子接觸遊戲,孩子缺少與同學們交流的機會,缺少一個被認可和肯定的方向,反倒不利於孩子的人際交往。
孩子消費觀尚未建立 家長應先自我反思
孩子尚未建立起正確的金錢觀念,尤其是在移動支付全民化的時代,很多孩子「對花錢多無感」。出現此類情況,家長會感覺被孩子欺騙,親子間產生了不信任,但首先是家長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問題。家長本身的消費觀念,比如愛炫富、花錢無節制等行為是否給孩子造成負面的誤導。孩子是否缺乏父母陪伴,才會在遊戲里尋找情感依賴。如果孩子是缺乏父母關愛而沉迷遊戲,家長就要在情感上多補償。
有些孩子生活中如被父母管教過多,被約束久了,訴求都不被父母接受,沒有合適的宣洩自我的空間,可能就會想在遊戲世界裡發泄,同時在遊戲中,孩子「刷出去的都是數字」,對金錢消費的意識會更加淡薄。
面對讓孩子掉「坑」的網遊,家長怎麼做?
適當與孩子交流遊戲 告誡充值要有底線
父母嚴厲禁止孩子接觸網遊多會起到逆反作用,有些就會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不惜一切代價在遊戲中發泄,最終沉迷。
「遊戲玩得好也反映出孩子的一種能力,應辯證地看待。」李尚生說,孩子的是非觀和價值觀還處在不斷形成和糾正的過程。如果能把孩子在遊戲世界裡追求的虛榮心轉化成現實中對學習的上進心,就能更好實現自我價值。
同時,適當地讓孩子玩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孩子在遊戲角色中吸取積極向上的品質,並將這種品質帶到現實生活中,帶到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是家長應給孩子培養的正確遊戲觀。
而孩子的興趣點不會就只有遊戲,家長和老師可以多培養孩子運動、閱讀,或通過陪伴孩子一起進行課餘愛好,「擠壓」孩子玩遊戲時間。
生活中,家長可以適當與孩子交流關於玩遊戲和買裝備的事,讓孩子有自我表達的空間,他對玩遊戲的痴迷度就會下降。孩子玩哪種遊戲,家長也應該犧牲一點時間親自上手,了解遊戲的健康度,甚至可以陪孩子一塊玩。
對於孩子在遊戲中想充值買裝備的問題,家長不應絕對地說「不」,例如可以根據孩子的表現,給予一定零花錢作為獎勵,同時允許孩子將一部分錢用於遊戲消費,但必須讓孩子制定消費規劃,並設置底線,在零用錢的額度之內花費,不能用大人的錢。家長一定要對支付密碼保密,孩子畢竟自制力比較差。
用正負強化方式引導孩子「步入正軌」
家長困惑,孩子一旦犯下類似錯誤後,如何懲罰,是打一頓還是罵一罵了事?
對孩子不良行為的矯正,可以用正強化和負強化的方式來引導。
如孩子出現一次這樣的私自充值玩網遊的行為,家長就要明確告訴他:你已經花了這麼多時間和金錢玩遊戲,那接下來一段時間你就不能再玩遊戲了。
而在孩子的行為有在改正時,家長就可以給孩子適當獎勵,比如允許孩子玩一會遊戲,但必須規定一個合理的時間。一旦孩子超出這個遊戲時間,家長就只能再次以負強化的方式給予懲戒,比如減少孩子下次的遊戲時間。
媒體曾經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例,2016年,溫州一名12歲的小男孩小豪(化名)寫給媽媽一張借條。原來小豪迷上手機遊戲,偷用媽媽的支付寶買了裝備,花了9000多元。事後,父母沒有過多責罵孩子,而是給孩子制定了一張特別的「分期還款清單」,清單中寫著:「洗碗10元」「數學考試95分以上100元」……每完成一項任務,就能獲得相應獎勵。
李尚生認為這位家長的做法可行,以此來告訴孩子:你做錯事情必須付出代價。目的是讓孩子用成績和勞動來償還家長的損失。但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表現良好,家長也別忘了不時給予積極的肯定。
通過正負強化教育方式的轉化,讓孩子明白對和錯,讓孩子在遊戲這件事上能上能下,離開遊戲也可以心平氣和不沉迷。


TAG:酷玩地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