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

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特式建築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風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徵。它矗立在塞納河畔,位於整個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該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築風格,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意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麗亞。聖母院大教堂並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羅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至於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聖母院的舊址有著曲折的歷史,4世紀時是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紀時又成為一座羅馬式教堂,而這座教堂有12塊基石取自原先羅馬神殿的遺址。也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

現在的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在1345年建成。該教堂曾經是全歐洲工匠組織和教育組織集會的地方。因為這些歷史淵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學(Sorbonne),便坐落於此。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鐘倖免沒有被熔毀,此時聖母院已是千瘡百孔了。之後教堂改為理性聖殿,後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1804年拿破崙執政時,才將其還為宗教之用。接著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間,建好了聖母院西側立面和後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間在中殿內陸續增加很多禮拜堂。1250-67年尚·德·謝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負責擴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在1296年-1330年,皮耶·德·謝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維(Jean Ravy)完成了半圓形後殿,其中謝耶將門龕改為現今看到的模樣,而哈維則完成了唱詩班屏風。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Fa?ade)一直到進入13世紀以後、在第三任建築師尚·哈維的手上才動工,並在1220年代時,由第四位建築師維優雷·勒·杜克與艙頂部分接合、一同完成。經由法國幾代各式各樣手工藝師傅們:石匠師、木匠師、鐵匠師、雕刻師、玻璃雕切師們等等的前赴後繼,聖母院最後在1345年完工,耗時近兩個世紀。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採用石材,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莊嚴和諧。雨果在《巴黎聖母院》比喻它為「石頭的交響樂」。站在塞納河畔,遠眺高高矗立的聖母院,巨大的門四周布滿了雕像,一層接著一層,石像越往裡層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券連成一氣。中庭又窄又高又長。從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鐘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颳得凈光 的精彩文章:

TAG:颳得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