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手造中國·第一集

手造中國·第一集

造中國

《手造中國》前後攝製歷時三年,採用全方位的拍攝手發,畫面質量達到院線標準,是一部滿含"匠心"的人文類紀錄片。

攝製團隊走訪了景德鎮手工瓷器各工序工匠近百餘人,最終確定記錄拍攝人物故事20餘個。

本片以成瓷工序為主線,制瓷匠人的故事為分枝。從原料開採到燒製成瓷,深入淺出的讓觀眾對工匠們如何製作手工瓷器得到了解。在科普的同時,向還在執著專研,堅持於手工精品瓷器製作的匠人們的匠人精神致敬。

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手造中國》的第一集:

水土

手工瓷器成為千百年來中國的名片,得益於中國「水土宜陶」的先天條件。水土是一切的起點,她最尋常,又最難測。

中國制瓷匠人自古對自然賦予的水土有著難以割捨的依戀,懷著對原材料的敬畏之心,制瓷匠人將水土幻化成精美雅緻的杯杯盞盞。讓一切回到原點,探尋高貴瓷器的樸素基因。

小周,江西撫州人,古書和瓷土發燒友,為尋找原材料,走遍大江南北。

此次出行,是去三百公里外的撫州老鄉家,尋找一種能夠復原明代隱雕瓷殘片的原材料,也稱滑石子

隱雕瓷表面無痕,而在瓷胎之間隱藏著,大千世界的暗雕畫面,只有對著太陽才能顯現。

驅車行駛4小時後,終於抵達老鄉家。看著地上一整袋的石頭,小周有些欣喜若狂。然而,仔細挑選後,卻只得到一小把。

離開前,他對老鄉說:「下次有好東西,一定要給我留著,我願意出高價。」

這些年來,小周為了尋得做隱雕瓷的原料,走遍了大江南北,最終都失望而歸。

就算找到了瓷石,

想要變成精美的瓷器,

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路上的第一步

就是粉身碎骨,變成泥

老詹,是景德鎮為數不多的懂得原始制泥技術的工匠,因為原始制泥需要使用古老的工具水碓,所以老詹又被稱為景德鎮的水碓守護人

挑選出上乘的原料,手一個個將礦石挑選出來,挑在肩上運到河邊清洗,經過七泡七洗的複雜工序,泥料才一點一點的漏出真容。

最初的泥料並不能稱為製作陶瓷的原料,它們還需要老詹一點點的人工踩泥。

光著腳,一點點的在泥料上踩足兩個小時,然後這個動作需要重複一個星期。用腳,只為了更好地感受泥土的氣泡和溫度,這些都是現代化機械制泥無法蘊含的人工味道

泥料在注滿了工匠們的辛苦勞作,只有經歷過千錘百鍊的泥,才能製作出上好的瓷器。

千百年來,中國手工瓷經過演變和發展,已是形狀各異,萬紫千紅,瓷器的胎體釉料乃至裝飾材料都隨著原料的變換悄然變化著,無論怎樣變化,都成就於自然界的水土以各種方式的結合,和那些擁有匠心的匠人們用雙手無數次的嘗試。

王工,今年74歲,每天用廠里從全國各地新發現的礦石原料嘗試新的配比方法,配置泥料和釉料,拿給車間做實驗,行話叫試照子,用來改良出更優質的瓷器胎體和釉料。一片精品手工瓷器的美麗背後,可能會有成千上萬片照子的功勞。

王工在原料車間教授學徒小宇制泥技術,由於小宇手法不嫻熟,王工總是對他很嚴厲,王工雖然嚴厲,但在教徒弟方面從不會有一點吝嗇。

王工說:「陶瓷,它是科學與藝術的綜合產物。」並不是所有的原料工序工匠能像王工一樣意識到自己做的是陶瓷科學,但古代西方花費大量精力都沒有參透中國瓷器的製作奧秘,卻佐證了中國的手工瓷器匠人們自古的科學造詣。

一件完美的手工瓷器,在融入水土的那一瞬間,就早已匯入了匠人的心血和體溫,無論時空如何變換,這種已融入水土的匠心將不會因時間和空間而改變。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手工藝術學院」公眾號

★歡迎點贊分享★歡迎留言吐槽

編輯:李玉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川美手工藝 的精彩文章:

TAG:川美手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