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曾是美國兵器屆的最爛項目之一!
新浪官方微博:@輕兵器愛好者
每天一篇戰術&槍械知識乾貨
7*24小時,不間斷的戰術大圖
1967年,威廉·威斯特摩蘭將軍命令將繳獲的RPG-7和PG-7彈藥送回美國,以進行測試及評估。陸軍對RPG-7的表現印象深刻,要求紅石兵工廠的陸軍導彈指揮部進行逆向工程,搞清楚為什麼它那麼優秀。
1972年,陸軍決定將RPG-7評估的發現應用於新的火箭筒的開發工作,項目名為「ILAW(改進型輕型反坦克武器)」。史蒂文C.沃克上校和民間的工程師伯尼科布領導組件了一個團隊,在紅石兵工廠進行開發。
然而,項目一開始就受到了相互矛盾的指標的阻礙。陸軍要求武器全重低於3.17kg,發射噪音小於180db。這導致戰鬥部最終只有0.45kg,推薦系統推力平平。陸軍更是制定了非現實的低價——每具少於100美元。1973年贖罪日戰爭的經驗顯示,M72 LAW即使是在對抗T-55和T-62時也稍顯貧弱;西方也知道,蘇聯在開發裝甲更厚的新型坦克。但即使如此,ILAW的破甲厚度指標依然只有300mm(和LAW相同)。
推進劑被指定為碳硼烷,這種物質發射時產生大量煙,聲響極大,和180分貝的指標相悖。且其易溶於水,如果發動機在潮濕環境下受潮,可能會在發射時爆炸。但儘管有種種困難,研發團隊還是在1974年拿出了令人滿意的原型發射器,試射結果良好。看起來不管怎麼說ILAW都會成為一款至少堪用的武器,但接下來的研發粉碎了這一夢想。
到了1974年,陸軍已經把沃克和科布派到別處,小組成員大部分都被之前沒有相關知識的人替代。由於洛克希德C5的醜聞,國防部更改了採購計劃,所有正在進行的項目必須由競標商進行全部設計工作。所以儘管原型發射器的表現不錯,但設計完全由競標方決定。三家公司參加了1975年的ILAW招標,最終通用動力(GD)拿下了訂單,代號為蝰蛇。但是,GD獲勝的一大關鍵是,它將單價砍到了不現實的78美元/具。
蝰蛇和ILAW原型完全不同。它沒有採用給予原型彈優秀精度和穩定性的保形摺疊尾翼,而是採用了表面積小得多的小型固定尾翼。這導致精度大幅下降,橫風環境不穩定性增加,甚至發射時尾翼還有脫落的危險。研發團隊花了5個月,五百萬美元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結果仍然不是很成功。
另外,蝰蛇也沒有選擇原型戰鬥部和發動機螺接的連接方式,而是採用了一種廉價的「磁力成型」的成型工藝,導致火箭彈有時會在飛行時折斷。其實GD早就應該意識到這個問題,因為M72最早也由於磁力成型有相同的問題。蝰蛇的噪音也過大,研發部門又花了5年和一千萬美元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無疾而終。
低速初期生產直到1980年才開始,地面測試於1980-81年展開。地面測試結果很糟,而且人們開始懷疑其對抗蘇聯裝甲的可靠性。陸軍發現蝰蛇沒能達到大部分要求,但他們並沒有取消這個項目,而是在1980年12月22日於亨茨維爾開了一次閉門會議。秘密地取消了這些指標。重量指標從3.17kg放寬到4kg,以使得GD能加固筒身(這還使單價增加了100美元)。由於蝰蛇沒能通過連續浸泡2小時不滲水的指標(實際上所有樣本在4分鐘內都滲水了),防水指標被改為48小時降水。在重複試驗無法擊穿等效T-62坦克的前裝甲後,破甲厚度指標被下調了14%。
實際上華約80年代還開始升級T-55和T-62的裝甲,圖為加裝「粗眉毛」的T-55AM
當國會開始質疑蝰蛇項目的有效性時,陸軍和GD又玩起了偷天換日的把戲。他們將「反坦克武器」改成了「反裝甲武器」,畢竟蝰蛇的破甲能力還是能欺負一下BTR和BMP步戰車的。儘管在撰寫手冊時,陸軍極力避免將其和其他同類產品做對比,但當時西德的Armburst火箭筒過於耀眼,毫無疑問有更優秀的性能和更好的設計。
然而,陸軍依然有辦法:戰鬥支援系統的主任制定的官方政策稱,要替換蝰蛇,武器重量不能超過12磅,長度不能超過30英寸。「巧合的是」,Armburst正好重13磅,長31英寸。由此,GD大肆向陸軍高層吹捧,說蝰蛇是同類型、重量、時代產品中最好的,全然不提RPG-22、阿皮爾斯、AT4等對手。
Armburst無後坐力發射器
然而,性能的羸弱在下面這個問題面前,可以說是根本不值一提。到1982年,陸軍計劃用8億8200萬美元採購649100支蝰蛇發射器,這意味著單具價格飆升到了787美元。在短短六年間,蝰蛇項目超支超過10倍。
陸軍和GD都無法解釋為何費用飆升這麼快。一般來說,一種武器在結束低速初期生產後,價格會下降。然而蝰蛇的單價在1983年繼續飆升到了1310美元(超支16.7倍,比M72A6貴5倍),而且仍在漲價。
GD對蝰蛇項目的極力吹捧
最後,國防部長辦公室(OSD)結束了這出荒誕劇。在1982年末,OSD給蝰蛇項目下了最後通牒:解決所有的問題,把單價壓到400美元,要不就滾蛋。很顯然陸軍和GD無法達到這個要求,OSD終於結束了蝰蛇項目。
不久後,國會強迫陸軍購買貨架產品作為替代。當時,沒有一家美國公司有這種產品,陸軍被迫從外國進口。1983年評估了幾款產品後,陸軍選擇了AT4單發無後坐力發射器,命名為M136,並沿用至今。
M136發射器
諷刺的是,美軍直到阿富汗戰場還在用M72 LAW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原創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微信公眾號:輕兵器愛好者
輕武器文化的獨特引領者
狂野+不呆板+不枯燥
「戰術&槍械&眼界&先鋒」
關鍵字搜索「 3月 」看本月武器日曆


TAG:輕兵器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