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宰治與討好型人格

太宰治與討好型人格

人有很多種病,大體分為肉體疾病和精神疾病。無論哪一種都是對生命本身的消耗與折磨,我曾很久一段時期生活於一種精神疾病之中,它讓我看起來和普通人並無兩樣,它使很多人在歷史與當下穿梭的過程中漸漸變為民族性或者遺傳性的絕症,它是一種人格上的崩壞,被稱為「討好型人格」。

我最開始接觸它是源於作家太宰治。

太宰治是著名的日本近代小說家、文學家。繼芥川龍之介與三島由紀夫之後,太宰治基本上佔據了當時的日本文學,他天賦與地位並存,學業優異,家族地位顯赫,在他的年代,太宰治應過著無憂無愁揮霍才華的生活,但是他被「討好型人格」佔據,整個人生充斥著壓抑與妥協,幾次自殺,終於在39歲生日的時候得償所願,終歸天。

當我意識到自己也同樣有這樣的人格疾病,就在最近。我不害怕將自己作為魚肉放在砧板上細細解剖,每一根經絡、每一條血脈,在這十幾年的生活經歷中是如何一步一步變得失去自我,淪為向所有人放低自我搖尾乞憐的「人」?我急切的想要改正並且深入了解剖析它,正如尼采曾與深淵對視。

按照官方的解釋,「討好型人格」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自覺的奉獻,並且這種奉獻沒有底線且違背自己的意願,一切都是為了被人滿意,過分在意別人目光。在生活中自然地迎合他人的需要,體察他人所需要你變成的樣子,並且為了「討好」他人,違心的變成你以為的別人所需要「你」的樣子。「討好型人格」的人總以為滿足別人就能給他帶來別人對他同樣的尊重,但是實際上適得其反,別人只會認為你無原則無底線,從而忽視你的價值,淪為別人眼中不值得尊重的人。時間長,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會順其自然的去「討好」他人,做他以為別人想要他做的事,甚至不敢表達憤怒或者立場,最後永遠的喪失人格的獨立性,成為他人的「追隨者」或「附庸者」。

我回想我的過去經歷,從未與朋友發生過任何爭吵、從未真正意義上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待他人總是下意識的迎合,表現出隨性的樣子,我深刻的意識到我與人相處的疲憊與不被真正尊重的感覺,就是因為我的「討好型人格」。

我很後怕,我不敢相信自己看似健全的人格與平淡無奇的人生被這樣一種巨大的疾病逐日扭曲。我用來生活十幾年的方式是一種極其病態且越演越烈的疾病,我不想讓自己變成永遠的「老好人」,在這個年代,「乖乖」和「老好人」基本上等同於罵人的話。所以如何改正它,是一個大問題。

我看過太宰治的《小說燈籠》,其中一短篇名為《黃道吉日》,他講述了一個中間人幫助友人聯姻的故事,裡面的中間人「我」由於仰慕友人的能力與地位,無限放低自己的姿態,甚至出力不討好,最終淪為被友人嫌棄和侮辱的工具。其中我看到了太宰治筆下主人公的「討好型人格」。其實無論什麼原因,一個人在另一個人面前無限否認自己並且抬高他人,本身就是「討好」的體現。結合《人間失格》,太宰治很願意把自己變成這種人,在他的意識里,他本身不自信,且對別人的任何優點都無限放大,甚至變成自己的信仰。書里的男主角為了融入別人,將自己犧牲為小丑,靠取悅獲得別人「多看一眼」,這就是一種最低級的「討好」,在我看來,這樣的「討好」等同於人格淪喪,他把自己變為一條只會沖人搖尾的哈巴狗。

後來我看了美國學者對於日本文化的相關剖析著作《菊與刀》,才發現,作為一代文人,太宰治筆下的「討好型人格」,是日本民族歷史的遺傳病症。太宰治曾說過一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被現在的人用來形容人本身的罪惡與自我內心不願同流合污的態度,但實際上,太宰治的這句是一句典型的自我貶低,他之所以說抱歉,並不是因為他看透了人類本身的罪惡,而是他對於自己的生命表達了最大的卑微與妥協。他無法承認自己是一個人,就如同他無法承認自己靈魂的價值與生命的寶貴,最後他用死亡面對自己,其實就是一種逃避。而人一旦把「討好別人」作為價值觀,那麼他真的離「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不遠了。

其實無論是任何人,他都隸屬於他自己本身,自負與自卑都是人類不了解自我而造成的錯覺,「討好型人格」是那些本身自卑的人們,由於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所以轉而去討好別人以換來尊嚴。但事實是你越是放低自己,你就離尊嚴越來越遠。

拒絕「討好型人格」,不再用你以為「友善」的表達方式妥協性的討好他人,不要用你以為的眼光看扁自己的優點與價值,其實沒有人是真正比你優秀的,所有的障礙與膽怯都是你束縛了自己,在生活中提心弔膽,生怕壞了友情、壞了倫理,其實你認為的所謂的「友情」,都是你用廉價的討好換來的,實在不值得多一秒的珍惜。

我看完了網路上的分析與建議,瞬間釋懷,我承認我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幾十年,每認識一個新的人,總是盡自己的全力讓別人覺得開心舒服,但是卻把最真實的自己拋棄了,最可悲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別人也未必能感受到自己的友善。這是何等愚蠢至極的人格疾病,讓我根本看不清自己該有的脾氣與任性。其實生活十幾年,依舊對自我與外界有太多的未知,依舊繼續童年學步時期的摸爬滾打,那些看起來精彩豐盛的人們,又有多少人是頂著漂亮軀殼,實際上連自己的來去都不清不楚。這樣的互聯網時代,放大了個體對他人認可的需求,別人的鼓勵與嘲諷都被無限放大,但事實上,當你自己足夠強大,眼前那些五光十色的社交平台、金句頻出的閑聊語錄和百年好合的人際關係都是極度低級的動作。若是把這些表象一一過篩,真正能淘洗下來不被迷惑的,也只是少數人了。

所以我很心疼太宰治,他在愧疚與自我貶斥中度過本該流光溢彩的一生,那麼多可以讓生活愉快繼續的方式,他非要在數次自殺中為自己的偏執畫上「完美」句號,而最可怕的是,對於很多家庭和民族而言,這樣的偏執就是一生信奉的價值觀。無數人喪失人格,壓抑自己,或許也只有在死去的那一刻能真正徹底釋放一回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淺水晚宴 的精彩文章:

TAG:淺水晚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