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數字資源成為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重要內容

數字資源成為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重要內容

全國中小學(除教學點外)中,92.1%的學校實現網路接入,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普通教室303萬間,86.7%的學校已擁有多媒體教室,其中62.2%的學校實現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學校統一配備的教師終端、學生終端數量分別為851萬台和1183萬台,開通網路學習空間的學生、教師分別佔全體學生和教師數量的42.2%、57.4%。「十二五」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三通兩平台」快速推進,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已現雛形,數字教育資源應用漸成常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以信息技術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教育信息化路子。

2017年底,《教育部關於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為新時代加強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提出了目標和要求,推動建立健全現代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重點破解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切實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

未來教育是更加開放、適合和平等的

數字教育資源是各級平台通過學習空間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數字學習內容、學習工具、軟體及在線服務應用系統等。它作為空間服務的主要內容,要逐步形成「政府評估准入,企業競爭提供,用戶自主選擇」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新局面。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是各級政府按照一定標準規範提供數字教育資源基本公共服務的平台、資源和服務的總稱,是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的載體,主要通過網路學習空間的形式提供資源服務並支撐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

面向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我國教育信息化近年來的實踐帶來了教育形式、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乃至教育思想和觀念的不斷變革,也為解決當下中國教育面臨的教育公平、教育質量等問題提供了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但是,仍然存在著平台重複建設、標準規範體系不完善、服務責任不清和服務質量不高等障礙。

《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全國、互聯互通、用戶統一、共治共享、協同服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實現「全國一體系、資源體系通、一人一空間、應用促教學」。全面推進「互聯網+教育」,不斷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三通兩平台」工程已經取得顯著成效

記者從教育部有關部門了解到,與5年前相比,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三通兩平台」工程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各項指標普遍實現了翻倍增長。我國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模式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數字資源已成為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從以上傳下載方式應用為主,走向以網路學習空間為主要載體的整合、交流、共享。

與此同時,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23個省級平台和35個有條件的市平台實現了初步用戶互認,匯聚了覆蓋基礎教育各學科和職業教育部分專業的數字資源1400多萬條,依託國家平台開展了「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近兩年來參與教師超過1400萬人次,累計曬課1300多萬堂。僅「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一個項目,就基本實現了利用信息技術幫助6萬多個邊遠地區教學點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讓400多萬個教學點的孩子初步實現了「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

網路學習空間是基於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的核心支撐,是實現資源公共服務的主要渠道。《意見》指出,各級平台要根據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的需要,實現對線上線下教學各環節的有力支撐,促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有效開展個性化培養。在支撐新型教學模式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網路教研、家校互動、校企合作、教育管理等功能。

此外,《意見》指出,在整合、協同的基礎上,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應充分應用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的已有的學籍、教師等數據,實現師生網路學習空間的「無須註冊即開通」和「一人一空間」。

破解數字教育資源共享程度低等難題

「但是,從全國範圍看,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還遠遠不能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一是全國各級資源服務平台建設無序現象明顯,互聯互通還不夠深入,區域之間尚未形成優質資源共享機制,優質資源難以充分共享。二是『政府評估准入、企業競爭提供、學校自主選擇』的資源建設和配置新機制還遠未形成。三是網路學習空間應用水平仍亟待提高。四是教育資源公共服務模式有待創新。」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為促進優質數字資源有效共享、加快建成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意見》將著力解決好以下重點難題:

——數字教育資源服務平台重硬體建設輕資源服務。平台重複建設,用戶多頭註冊空間,互聯互通不夠深入。

——數字教育資源共享程度低、服務機制不健全。資源共享標準規範體系不完善,資源目錄繁雜,增加了資源共享的難度和開發維護成本,降低了用戶體驗和資源服務效率。

——對教育教學支持不到位。空間、資源與平台的關係沒有釐清,運營責任不夠明確,資源供給信息不夠透明,通過市場競爭機制提供優質資源的巨大潛力還沒有釋放出來。

該負責人表示,推進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把調整資源配置作為根本措施,把創新體制機製作為重要保障,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優化頂層設計,整合工程項目,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本報記者 余闖)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29日第1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接受採訪
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新動員令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