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大成就者必修:不為身體 境遇所動的心

大成就者必修:不為身體 境遇所動的心

人倘若能做到成敗驟然降臨而不驚,寵辱無故加諸己身而不動,便是擁有了一種笑看花開花落的淡定和智慧。人或得意,或失意,不管擁有什麼樣的心境皆是由身而來。

身處何境,甚至身體上具體的痛楚,都能時時影響人的心理狀態。因此,所謂的「修養」,一言以概之,便是修鍊出一顆不為身體境遇所動的心。能做到成敗驟然降臨而不驚,寵辱無故加諸己身而不動,便是擁有了一種笑看花開花落的淡定和智慧。

寵,是得意的總表象;辱,是失意的總代號。當一個人功成名就時,如果平素就有淡泊名利的真修養,就不會欣喜若狂,喜極而泣,甚至得意忘形。得意中不忘形,順境中居安思危,就能在功名加身時保持心境的淡然。如果面對一時的失意也依然挺直脊背,坦然面對挫折,就能時刻守住心靈的平和,在逆境中奮發,最終走出失意的陰影。

做到得意失意皆平和並不容易,就連為人達觀洒脫的文豪蘇軾,受人羞辱也難以淡然處之,可見寵辱不驚的修為之難。

宋朝時蘇軾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職,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經常談禪論道。一日,蘇軾自覺修持有得,撰詩一首,派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印證,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是指人生所遇到的「嗔、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因其能侵擾人心情緒,故稱之為風。

佛印禪師將詩閱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就叫書童帶回去。蘇軾以為禪師一定會讚賞自己修行參禪的境界,急忙打開禪師的批示,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放屁」兩個字,不禁無名火起,於是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待蘇軾。蘇軾一見禪師就氣呼呼地說:「禪師!我們是至交,我的詩、我的修行,你不讚賞也就罷了,怎可罵人呢?」禪師若無其事地說:「罵你什麼呀?」蘇軾把詩上批的「放屁」兩字拿給禪師看。禪師哈哈大笑說:「言說八風吹不動,為何一屁打過江?」

蘇軾聞言慚愧不已,自覺修為不夠。「八風吹不動」是一種心不隨身而動的修為境界,可是要將這種境界時刻落到實處,並不容易。要做到八風不動、寵辱不驚,首先,人們要用廣闊的視角去看待事物,運用全方位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問題。一旦思維鑽入了牛角尖,就會對任何挫折都耿耿於懷,無法騰出空間來整理思緒,因此也就沒有辦法以坦然之心面對困境。其次,遇事不慌張。別人講的話,做的事,都要在自己腦中先過一遍,細細想一想再做出反應。無論是來自他人的讚美、幫助,還是羞辱、侵害,都應以理智來應對。

再次,要做到不動心。不為名利而動,不為苦難而動,不為權勢而動,不為嗔怒而動,不為毀謗而動。《菜根譚》里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為人做官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閑看庭前」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之意;「漫隨天外」則顯示了目光高遠,不似小人一般淺見的博大情懷;一句「雲捲雲舒」又隱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對事對物,對功名利祿,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正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修持一顆淡定之心,做到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風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道探索 的精彩文章:

丹道修練中四種的漏氣泄能現象
丹道修鍊:何為「返觀內照」?

TAG:丹道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