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溝三日談?第一日:初至後溝

後溝三日談?第一日:初至後溝

車行於蜿蜒不絕的山路上,黃土曠野,無垠田埂。倒春寒引發了一場降雪,雪花落地馬上升騰成白茫茫的霧氣,遠山隱隱綽綽,只能望到平緩的山脈連綿。從榆次行駛22公里,方可見到這座歷史久遠的村落——後溝古村。

這是我第一次身臨後溝,但是未到達這裡之前,我在心裡已經描繪過它。我初次見到它是從樊宇先生的書里,從民俗風情到建築風格,從宗教信仰到農耕文明,樊宇先生對這些都做了詳實的記錄。雖然對這裡的一切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總覺得「紙上得來終覺淺」,還是想親身行走在這個農耕文明的琥珀之中。第一次踩在沉積了1200年歷史的土地上,風裡夾雜著潮濕的黃土味道,細雪如篩,潤物無聲,每呼吸一口,都是厚重和欣喜。

初次到這裡,看到「黃牛耕地」塑像時,是看不到後溝村的,能看到的僅僅是拔地而起的黃土山崖,仿若一道天然的照壁,把後溝古村遮擋起來,果然是「村不露村」。沿道路向內行走,後溝古村才緩緩展示我的眼前。

驚蟄已過,大雪一落,天地都顯得慈悲。許是天氣原因,村內唯聞梵音,不見遊人,連村民也只有零落幾個。

尋梵音行至觀音堂,古剎之外扯起五色經幡,隨風翻飛。墨青色的觀音堂大殿之外,牡丹已經新結了花蕾,雪落在花苞之上,竟然生出奇異的春意。打理古剎的小師傅穿著素色僧袍,忙碌收拾案頭香火,偶有幾位來客拎著祭品前來還願。古廟雖然不似別處那般恢弘壯闊,但寺廟古意盎然,廟宇牆壁中嵌有石碑,記載了天啟六年重修古剎,碑中寫古剎「年代替遠,不知深淺」,細想來古剎佇立於此,也不知看過幾多悲歡離合,人生在世不過三萬天,於這古剎而言可能似蜉蝣螻蟻,人心底的些微願景,不管風調雨順還是萬事順遂,可能古剎早就習以為常了吧。

午後大雪非但沒停,反倒像扯絮般洋洋洒洒起來。村中小路的松枝泛起新綠,蒼翠里積雪漸豐。大雪撲簌而下,落在村中各處掛起的紅色燈籠之上,落在村中隨處可見的石板小路上,落到登臨古剎的台階之上,也落在龍王廟下的龍門神泉中。泉水自山中奔流至山腳,集成碧水兩汪,枯黃的落葉浮在泉水之上,一指流水激起輕微漣漪。想起小時候學過的古文「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看這落葉,也好像「空游無所依」了。雪每每落至碧水處,就悄然融化在水面上。不是雪天,怕是也看不到這幅美景。

爬到山神廟從看台往外望,放眼一片蒼茫,遠山共長天一色,只隱約可見,像是畫工拿著極淡的水墨寥寥幾筆勾勒出的;樹枝還未冒出新芽,遠遠看去卻有些朦朧的綠意,近處一瞧,只剩下臘冬時節留在枝頭的褐色,喜鵲從枝頭飛過,把枝頭的積雪拍落,真是一副絕佳的山水畫。

村中最具特色的,要數大大小小的古窯洞。弔橋院凌於絕壁之上的驚險,保正院連升三級的絕妙,儀門院存留的古趣,每處窯洞都有有自己的特色。這些窯洞在村子裡也留存了幾百年,沒有祖先的巧妙的建築構想和選址時的深思熟慮,這些窯洞恐怕很難保存地如此完整。想起初見觀音廟就感慨歲月流逝,原是感慨得早了些,古村的一事一物,哪個不是留存了幾百年。大抵這裡的風物都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吧,太陽每天都有,就是我們太短暫了。望著這些大大小小的窯洞,聽著雪花落在傘上撲撲簌簌的聲音,我竟然生出些無謂的悵然。

靠我們留存的東西,在古村中也不難找尋,造酒古坊算一個。上午去時,正碰到村民釀酒,院子里瀰漫著高粱酒的香氣,蒸高粱用的瓮中已經一層一層鋪上高粱,要等到剛剛鋪上去的一層開始冒氣,才能鋪下一層。火窯里填著柴火,院子里放著儲存酒的油亮黑色的大缸,真是別有生趣。「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份古意也在此院中活靈活現。

用一日囫圇游遍古村,傍晚時,驅車從這裡離開,再回到城市裡,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抽離感。倒退了幾百年的時光,好像瞬間拉回了現在。能有機會遇到古村,身臨其中的我或許是榮幸的,儘管古村開發已久,除了各個農家院門口的招牌有些現代氣息外,古村原有的風貌基本保存完好。我何其幸運,能親眼看到這塊在中原土地上留存了1200年的活化石,能腳踏實地走到這片華夏農耕文明的琥珀中。「回得去的是家鄉,回不去的是故鄉」,能來到華夏農耕文明的家鄉的我們,又該懷著怎樣的欣喜和怎樣的悵然啊。能執我手中之筆,記錄這裡的一草一木,除了感恩際遇,我還能說些什麼呢?

來源:後溝古村景區

請相互告知或傳閱親友們!

我們可能無法改變什麼。

但我們能做到,

讓更多的人看到!

傳遞正能量,拒絕冷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握晉中 的精彩文章:

TAG:掌握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