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區雅安村——補環境衛生短板 小黎村化繭成蝶
環境優雅的雅安村一隅 見習記者 張慧臏 攝
村莊舊貌換新顏
穿過農田阡陌,高高佇立的「雅安村」牌匾就映入眼帘,繼續沿著2米多寬的水泥道前進,道路兩側鮮花盛開,綠植隨風搖擺,一陣琅琅讀書聲傳來,村頭的雅安小學承載著全村人的夢想與希望,如旭日東升。放眼望去,一座座黃色牆體的小屋錯落有致,牆體上,獨具民族特色元素的圖案,與周圍的花草交相輝映,四通八達的村中小路,聯通村民的心。一戶戶農家房前屋後乾淨整潔,一排排鬱鬱蔥蔥的椰子樹列隊迎客。乾淨整潔的道路與屋外圍牆在陽光下顯得更加美好,這是三亞日報記者最直觀的感受。
眼前的這座小黎村,原本不是這般模樣,也不屬於這裡。在此之前,村民們住的是茅草屋,見不到水泥路,也沒有電燈,夜裡靠著點煤油燈照亮。2005年,隨著大隆水庫的建設,雅安村從育才鎮雅安亮村委會搬遷至此。「當時,一共搬遷下來三個村民小組和一個自然村,共229戶1087人。」村委會主任洪德文說,雅安村取名還有特別的意義,「雅」為雅安亮村委會的雅,寓意著不忘記還是雅亮村的,「安」則寓意著安居樂業。
徜徉雅安村,檳榔樹下的小花開得正艷,坑坑窪窪的黃土路搖身變成水泥道,原本呆板的外圍牆,現在搖身一變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畫面,又注入了現代小資生活的元素,成為獨特的風景。
「抬頭是藍天白雲,低頭卻是遍地垃圾,池塘水臭味撲鼻。」回憶起幾年前的村子裡面貌,洪德文直皺眉頭。「滿地是鮮紅的檳榔汁、塑料袋漫天飛舞、肆意排放的生活污水……」過去臟、亂、差的黎族村落讓人難以和眼下的畫面聯想到一起。
臭水池塘變公園
將黎族船形屋從山裡搬至平坦的農場內部,村民告別了黃土茅草屋,住進了乾淨寬敞的小平房,日子看著一天比一天好。但是,洪德文發現,村民屋內乾淨整潔,屋外卻成小型的垃圾場,村民自掃門前雪,公共區域的垃圾視而不見,生活污水直接排進村子裡唯一的池塘里。「一到夏天,池塘里瀰漫著令人作嘔的臭味。」
「說了很多次,村民還是無動於衷,甚至說我們多管閑事。」談及往昔,洪德文略感心酸。
隨著美麗鄉村的建設,一條條水泥路,代替了村中的土路,道路兩旁也開始種起了三角梅,綠化也逐漸完善,一家一戶也都配有垃圾桶,每個路口都放置中型的垃圾桶,村莊的容貌開始有了變化。
「每周,我們都要組織村裡的幹部去進行大掃除,清潔路面,清理房前屋後的垃圾。」從村幹部做起,村民們後來也一一加入到了清潔的隊伍中,村民的衛生觀念有了改善,這令洪德文欣喜不已。
過去,從池塘處走到盡頭,村民有垃圾就往河裡丟,生活的污水也全都排進池塘里,池塘成了觸目驚心的垃圾堆。「沒有植物,更沒有魚,成為一潭死水。」洪德文說。區委區政府在村裡建設了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加強村莊生態建設,改善村民生活環境,還在池塘邊上修起了木棧道和休閑亭,每每農忙過後,村民總會在棧道上散步或垂釣,一片愜意。
「以前路上都是泥巴、牛糞,每到下雨天水泥路一片泥濘,很難走,現在變得乾乾淨淨看得很舒服。」村民黃蘭花回憶起剛搬到這裡時的場景,一到下雨天,泥土路變成了泥潭,寸步難行。
村民變身保潔員
2016年,三亞開展了16個示範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投入資金5.6億元。其中包括雅安村在內的11個行政村通過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基本構建起「戶分類、村收集、企轉運」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村莊水系水體得到有效保護和美化,基本形成「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的格局。同年,雅安村還僱用了保潔員,每天打掃公共區域,村兩委一周召開一次例會,不定時巡查,村裡的衛生環境慢慢變得乾淨起來。並配備了垃圾桶垃圾箱等多功能垃圾車,逐步建立起環境衛生保潔機制。而談及雇請保潔員,洪德文直言難。
「一開始在村裡找保潔員的時候,因為工資低沒有人干,但為了讓村莊變得乾淨整潔,村幹部們費了很大的心思做思想工作。」後來,在幹部費盡一番苦心之後,不少村民覺得,「不用出去掙錢,能兼顧家裡的活,還能讓村莊變得乾淨。」紛紛報名。但對保潔員的要求,除了身體健康之外,還要有較強的責任心,要把村莊的道路當作家裡一樣來收拾。
「負責保潔區域內道路、房前屋後,溝渠白色垃圾的收拾和生活垃圾的收集與入桶……」對於保潔員職責,做了三年村莊保潔員的張麗英早已爛熟於心。從一開始的拒絕到現在的兢兢業業,張麗英直言,村莊環境衛生改變帶來的好處。起初當保潔員的時候,很多村民都嘲笑她,放著正事不幹,滿村掃地,甚至有很多人也不願意配合她,直接把垃圾往地上丟。「現在,他們都已經逐漸意識到環境衛生的乾淨,給大家帶來舒適的生活環境,都會把垃圾放在垃圾桶里進行歸類。」
現在,村裡已經雇請了17個村民做保潔員,分工協作,責任分明,不放過角落裡的任何一處垃圾。同時,還設立了聯防隊,全天巡邏,維護村子的治安。新建的籃球場也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每當夜幕降臨,球場上聚集了男女老少,一起聊天,分享當天的趣事。
環境改善人人受益
「我們要主動參與,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池塘邊上,村民公約的牌子格外醒目,雅安村民們都能感受到環境衛生改善帶來的舒適感。身患殘疾的黎族阿婆高亞欠,雖然看不懂匾牌上的文字,但是看到大家都把垃圾放到垃圾桶里,也堅持拖著瘦弱的身軀,把垃圾放到家門口的垃圾箱。
「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放鞭炮,路上很臟也沒有人管,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每天都會有人打掃,村莊很乾凈,每次回村裡都覺得很舒服。」常年在外的村民黃先生談及這幾年的變化,心裡充滿了欣慰。
「每天早上七點半至下午六點,我們都對村子環境衛生進行打掃。」保潔員李燕說,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村裡的陳年垃圾被清空了,村民的態度也從漠不關心變成了主動愛護環境衛生。
「現在,村裡的道路上幾乎都看不見垃圾了,平時帶著孩子在村裡兜兜風,感覺很舒服。」村民李先生坦言,過去他只顧著將自己門前打掃得乾乾淨淨,如今鄰居的衛生他也主動幫忙。
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汽車尾氣,有的只是淳樸民風、小橋流水和萬紫千紅。經過多年的整治,雅安村的村民環保意識有了很大的改觀,村莊也由原來的髒亂差華麗轉身變成了乾淨整潔的衛生村,時不時地會有遊客到村裡遊玩。走在長長的木棧道上,清風吹拂,水面泛起層層波紋,魚兒在跳躍,水中花盛開,一排排參差不齊的水草在荷塘邊搖曳,歡迎著遠道而來的客人。
「村裡環境好了,也帶動了鄉村旅遊,很多時候都有遊客進來玩耍。」洪德文說,環境好了,村民每個人都受益,未來將考慮打造黎村民宿。而關於未來,雅安村還有很長的路,在這一場華麗蛻變之後,正以「省級衛生村」為嶄新起點,闊步向前。
來源:三亞日報(見習記者 張慧臏)
編輯:鄧銘瑤


※三亞完美製造「世界大型蹦迪場」 數萬樂迷感受鹿城電音狂歡
※三亞8家被巡察單位整改落實情況公布
TAG:三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