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一定藏著這個秘密

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一定藏著這個秘密


凱叔講故事

兒童聽故事大全

1400萬父母育兒寶典


作者 |  花未央



去的一年,有太多和死亡相關的事件被關聯到孩子身上。


 


2017年6月10日,四川一男孩兒高考後自殺:我的屍體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




2017年9月17日,15歲的初三女生和父母因為手機的使用爆發衝突,在19樓跳樓死亡。


 


2017年11月12日,16歲高三尖子生揮刀刺死了班主任,告訴死者女兒:我把你爸爸殺了。



 ......




這些花一樣年紀的孩子,都選擇以一種殘忍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和他人。身為父母,我們不能理解:

為什麼?孩子們這是怎麼了,他們究竟在想些什麼?


 

或許,這個視頻,能給到你答案。







 


在這些孩子瘋狂行為的背後,

我們看到的,是一群不懂得如何感知愛,不懂得如何表達愛的孩子。




對於那麼小的孩子來說,愛即是他們的安全感。沒有感知愛的能力,不能愛人,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而孩子要想學會愛,能夠感知愛,父母是最初的源頭。


 





哈洛曾經用恆河猴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剛出不久的小恆河

關在籠子里,籠子里一邊放著「鐵絲媽媽」,一邊放著「布偶媽媽」。




實驗發現,小猴子只有在餓得不行的時候才去「鐵絲媽媽」那裡喝奶,平時都和「布偶媽媽」待在一起。



 


這些小猴子長大後,不僅不能融入正常的族群生活,性情冷漠,更是拒絕與任何同類相處、交配,即使懷孕,對生下來的孩子也非常冷漠,甚至出現殺死自己孩子的情況。


 


哈洛實驗向我們證明的是:

對哺乳動物而言,身體的碰觸比奶水養育更重要。身體的碰觸,其實就是小猴子所需要的愛。


 


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感受不到足夠多的愛,那麼他們長大後也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

長期過度缺愛的孩子,就像那些小猴子,生出殘暴的、讓人不能理解的行為。


 


因此,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教會他們感受並學會愛,才不會為未來埋下隱患。




在電影《奇蹟男孩》中,我們看到了一位內心非常強大的媽媽:


 


面對出生就做了十幾次整容手術的孩子,她從未放棄,而是用愛來教育孩子。她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在家裡陪孩子成長,教孩子知識,鼓勵孩子上學。


 


更重要的是,這位媽媽,幫助孩子建立了健全的人格,讓孩子有勇氣面對外界的各種挫折和取笑。


 


她的秘訣就是: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孩子,從小就被父親打,後來有一天爸爸因為某件事被觸動後,決定再也不打孩子。但是這位父親發現,孩子總是故意激怒他,每天讓他生氣。終於有一天,他又開始打孩子了,於是孩子反而變得正常了。


 


這個故事看得人心酸。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把挨打,當成是安全的環境,不挨打反而讓他感到恐慌,孩子已經走向了一個極端。


 


很多時候,我們愛孩子,卻沒有用對方法。


 


比如,你有沒有無意間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


「就沒見過你這樣笨的!」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


……


 


比如,你有沒有強迫或是恐嚇過孩子:


「我都是為你好」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




或者,你有沒有強勢地決定過孩子今必須吃什麼、穿什麼、帶什麼,明天對孩子應該交什麼朋友、上什麼樣的興趣班?


 


愛,其實就藏在父母與孩子日常相處的點滴里。

那些針對於孩子的指責、批評、強迫,或許當時有效果,但決對不是最佳的方法。




那些問題孩子,往往看上去都非常正常,但是內心常是千瘡百孔。


 


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太多能力去判斷對與錯的時候,通常會把父母的話照單全收。

他們會認為:

父母是最了解我的,父母說的就是對的。






當父母經常因自己一時情緒對孩子發泄後,自己可能轉瞬就忘記了,但孩子不會忘。我們在匆忙前行的時候,往往忘記了留給孩子一份耐心,留給他感知愛時間。


 


每一個問題孩子,歸根到底,都可以歸結到一個詞上——

缺愛


 


著名的投資家黃晶生說:

幸福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感覺,一種什麼感覺呢?幸福是一種追求快樂而又有意義的感覺。




讓孩子擁有感知愛的能力,其實就是在教給他幸福的能力。


 




那麼,如何讓孩子擁有感知愛的能力呢?


 


「回應」即是愛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3歲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


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回應說:

「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

「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沒有回應,就是黑暗;有回應,就有了光。


 




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都處於一種全能自戀的狀態,即全世界都要圍著他轉。孩子餓了、困了、不舒服了就會哭,等慾望得到滿足時就會笑。如果孩子的需求經常得不到滿足,他就會以為自己被拋棄了。


 


精神分析學認為:

嬰兒向媽媽發出信號,媽媽7秒不回應,嬰兒就有受挫感。

若總是受挫,甚至總是徹底受挫(媽媽基本不回應),那麼,孩子就會減少甚至再也不向媽媽發出呼應。


 


由此可見,父母面對孩子時,不僅要回應,而且要及時回應。


 


擁抱即是愛


現代心理學發現:人是活在關係里的生物,需要連接才會快樂,而身體連接,則是人類連接的基礎。

擁抱是與孩子建立連接的最直接的方式。


 


孩子小時候,我們一定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每個寶寶都喜歡被父母抱著,甚至有些寶寶,沒有人抱著就不睡覺。




因為通過被觸摸、被擁抱,能讓孩子們感受心情愉悅,他們會得到這樣一種相認識:

我的身體里很安全,我安住的世界很安全。


 


多擁抱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他感覺到自己被這個世界愛著。






表達即是愛



記得女兒2歲多的時候,一天,我們一家三口逛商場,我在試衣間里聽見女兒在門外直呼我的名字。因為覺得尷尬,我沒有應答,哪有孩子這樣直呼媽媽名字的。見我不回答,小傢伙不依不饒一直叫個不停。

於是,我趕緊應了一聲。然後,我聽見了女兒的回復:「我愛你。」


 


我聽見外面的爸爸和服務人員哈哈大笑,而我卻悄悄把眼角的淚抹去。


 


有人說,被告知「我愛你」的感覺是這世界上最好的感覺,對喜歡的人說「我愛你」的感覺也是這世界上最好的感覺。






我們不吝惜地向孩子表達愛,孩子能感受得到,內心會得到溫暖和浸潤,並且會逐漸學會如何表達愛。


 


我們給予孩子的愛就像是心理營養,從某種程度上說,心理營養比生理營養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更為重要。


 


在孩子2歲之前,我們應無條件滿足孩子任何關於愛的需求,孩子想要多少抱抱,想要多少依賴,都給它。這不但不會把孩子慣壞,反而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孩子2歲以後,應更加註重是無條件積極關注,相信孩子,接納孩子的行為,接納孩子的各體差異,但同時也要注意有界限,有原則、不溺愛。


 


在孩子7歲之前,我們要給足孩子相應的心理營養,這樣,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勇氣面對未來。

父母的愛是營養,更是孩子一生的底氣。






孩子小時候被賦予足夠多的愛,



長大後會成為他們最堅強的鎧甲。


願你的愛,孩子能夠感受得到。




作者:花未央,資深童書編輯,兒童心理學愛好者,關注兒童心理健康,與孩子一起成長。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如何選擇孩子的第一件啟蒙樂器?
陳喬恩,那個從小被打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