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學者:朝鮮擁核,誰應當負歷史責任

學者:朝鮮擁核,誰應當負歷史責任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修木】

朝鮮國家領導人金正恩於3月25日至28日應邀對中國進行非正式訪問,成為最近最大的新聞之一。

朝鮮半島無核化,自然成為雙方會談中的重要話題。

在會談中,習近平指出,今年以來,朝鮮半島形勢發生積極變化。朝方為此作出了重要努力,我們對此表示讚賞。在半島問題上,我們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目標、維護半島和平穩定、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我們呼籲各方支持半島北南雙方改善關係,共同為勸和促談作出切實努力。中方願在半島問題上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同包括朝方在內的各方一道努力,共同推動半島形勢走向緩和。

金正恩表示,當前朝鮮半島形勢開始向好發展。我們主動採取了措施緩和緊張局勢,提出了和平對話建議。按照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總書記的遺訓,致力於實現半島無核化,是我們始終不變的立場。我們決心將北南關係轉變為和解合作的關係,舉行北南首腦會晤,願意同美方對話,舉行朝美首腦會晤。如果南朝鮮和美國以善意回應我們的努力,營造和平穩定的氛圍,為實現和平採取階段性、同步的措施,半島無核化問題是能夠得到解決的。在這一進程中,我們希望同中方加強戰略溝通,共同維護協商對話勢頭和半島和平穩定。

許多謠言不攻自破。

其實,每一個重要歷史事件都不是突然發生的,只要閱讀朝鮮半島核問題的歷史,就絲毫不會對事情目前的進展感到意外,也不會在各種雜音的干擾下迷失。

本文系香港中文大學修木博士參考已故著名記者唐?奧伯道夫 ( Don Oberdorfer )所著《兩個朝鮮》;時任美國官員傑爾·斯威特(Joel S.Wit)丹·佩爾蒙(Dan Poneman)和羅伯特·加盧奇(Robert Gallucci)等合著《焦點展望:第一次朝鮮核危機》(The first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當時常駐北京的CNN資深國際新聞記者齊麥可(Mike Chinoy)所著《熔毀》(Meltdown);《紐約時報》駐白宮記者貝克(Peter Baker)著《榮火時代:布希與切尼在白宮的日子》(In Days of Fire:Bush and Cheney in the White House)等歷史資料,分析梳理25年來美國方面對於朝鮮擁核歷史責任系列文章的第四篇,同時也是最後一篇。

上文講到,美國小布希政府以「莫須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罪名打爛了伊拉克,而朝鮮抓住機會進行「核衝刺」,反而令看似強大的小布希政府進退失據,連連妥協,最後留給奧巴馬一份「令人瞠目結舌」的外交遺產。

本文接上一篇,講述本已連連妥協的美國政府,轉手將朝核問題「包裝」稱對美日韓軍事同盟加強控制的理由,直到朝鮮不但核試驗屢屢成功,洲際導彈也終告突破,特朗普才發現無牌可打而變得抓狂,不但經濟制裁和大型軍演嚇不住朝鮮,就連此前精心布置的反導系統在朝鮮導彈試射時也成為擺設。韓、日等美國盟友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與美國結盟得到的是保護,還是災難。

本文還對朝核問題二十年的歷史作了一個小結,認為朝鮮擁核並非世界末日,朝核問題也應當從長計議,堅持通過對話與協商解決問題。

朝鮮國家領導人金正恩於3月25日至28日應邀對中國進行非正式訪問

朝鮮擁核是誰之過:特朗普抓狂的背後

核心提示:理解朝核問題的現狀,需要歷史的角度。朝鮮擁核之後,美國並不著急,因為朝鮮威脅的存在,是美國在韓、日駐軍與建立導彈防禦的最好理由。要到17年朝鮮在洲際導彈上獲得進展,就要將美國納入其核威懾之下,這才讓白宮抓狂。

朝鮮對美國另有價值

對比柯林頓與小布希時期朝核問題引起的大小波瀾,奧巴馬時期朝美之間倒是相對平靜,不免讓人有幾分詭異的感覺。93年朝美兩國外交官第一次坐下來談判核問題的時候,美方官員義正辭言地警告 :「沒有任何一位坐在美國總統位置上的人會容忍朝鮮獲得核武器!」

其後十幾年間,美國政府屢屢警告,媒體每每起鬨,戰略分析家推測要打仗,預言恐怖結局。到朝鮮真正擁核時,奧巴馬的應對之策卻只是「戰略耐心」,媒體也沒有多少焦急的呼聲。這樣的結果顯示此前的美國很有幾分虛張聲勢,也顯示朝鮮擁核並沒有傷害到美國戰略利益的核心。

進入新世紀的前後,美國在東北亞其實還有一樁比朝核問題更大的擔心:冷戰已經結束,該以什麼理由維持在韓國與日本的駐軍。美國主導亞洲的安全,得靠在韓日的基地投射其軍事力量,駐軍韓日是美國亞洲戰略的基石。冷戰期間對付蘇聯的威脅為駐軍提供充足的理由,但是冷戰之後這一理由已經消失。駐外美軍又不時發生軍紀與犯罪問題,騷擾民眾,開車撞人,甚至強奷、綁架、殺害婦女等等。涉事的官兵不受當地的法律管轄,犯案之後交給美國軍事法庭審理,幾乎都是從輕發落,甚至不了了之。都到二十一世紀了,韓日兩國還要忍受美軍的治外法權,都出現過反對駐軍的呼聲。

02年6月一輛美國軍車壓死兩名韓國女學童,其後美國軍事法庭判肇事士兵無罪,引發反美浪潮。抗議集會上,韓國民眾舉著剪碎的星條旗表達不滿。

在這裡不妨引用當時的一則新聞,看一看美國專家對駐軍問題的敏感程度。00年6月金大中訪問平壤實現歷史性的南北峰會,引起廣泛關注。曾經給白宮當過顧問的美國學者何漢里,在當時做出如下分析 :如果金大中的訪問帶來半島的和平,東北亞地區反倒會有麻煩,美國得撤走在韓國的駐軍,接下來也難以維持在日本的駐軍,因此美國無法在西太平洋部署任何陸地先遣部隊,而中國就得面對日本的國防預算增加與軍事現代化加速,也是相當頭疼。且不論這其中跳躍式的邏輯是否紮實,也不論保護中國是不是美國駐軍的目的,不難看出維持駐軍對美國有多麼重要,以至一場峰會就可以帶出這麼多聯想。

小布希01年上台之後,朝核問題引發的爭議與韓國內部的反美情緒攪在一起。02年下半年韓國大選,盧武鉉勝選正是借著反美情緒的爆發,而小布希當局推倒框架協議也碰巧發生在同一時期。盧武鉉主張與朝鮮交往,與小布希的對朝策略不對板,甚至被美國官員定性為「反美」。首爾與華盛頓的關係在他任期內走到低谷,六方會談發展到後來韓國幾乎公開與美國反目。但是,沒有美國的配合,金大中與盧武鉉對朝交往的政策終究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06年朝鮮核爆之後,南北和解更多出一道難以跨越的障礙。朝鮮擁核對美國其實是好壞參半:就不擴散來說,它不是美國想看到的結果;但是就維持駐韓美軍與韓美聯盟的格局來說,它卻有益於美國的戰略算計。

命中注定朝鮮無法成為越南

朝鮮導彈的利弊,在不同的總統之下有不同的算計。柯林頓原本計劃以外交消除朝鮮的導彈威脅,但是小布希卻反過來,想以朝鮮導彈的威脅作為發展導彈防禦的主要借口 。導彈防禦是共和黨大力倡導的國防項目,小布希上台後更不惜為此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引發俄美之間、俄國與東歐國家之間許多矛盾。在亞洲,韓國與日本開初都對加入導彈防禦不熱心,金大中甚至公開站出來反對 。但是隨著朝鮮核爆與導彈試驗的恢復,韓日也都漸漸轉態,為導彈防禦做出貢獻。近兩年,薩德的部署也引起韓國與中國之間的糾紛,讓那些擔心韓國在經濟上與中國走得太近的美國人看到一點安慰。

美國媒體上流行著一種說法:中國害怕朝鮮垮掉之後,與一個統一在韓國主導之下,親美的半島為鄰。其實,美國才是最害怕一個統一的半島。沒有朝鮮的存在,如何維持美國在韓、日駐軍?如何說服韓、日參加導彈防禦?前一陣,希拉里出書講述她的敗選歷程,接受公共電視採訪時被問起如何應對朝鮮,她的回答是 :「清楚表明我們會做出一切努力來保護我們的盟國,韓國與日本,包括安裝更多的導彈防禦。」作為奧巴馬的第一任國務卿,希拉里一語道破的是「戰略耐心」的著力之處。

朝鮮或許註定要當美國的敵人,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這一點也可以從朝鮮與越南的對比之中看出來。同樣是站在前蘇聯陣營,同樣是與美國打過仗,冷戰期間越南給美國帶來的打擊遠大過朝鮮。但是冷戰結束後,美國的思維並不僵化,越美關係正常化相當順利。儘管兩國在意識形態與人權問題上的對立依然存在,美國完全可以放下恩怨,換一個角度來看待、甚至拉攏越南。越南與朝鮮的最大不同在於南越已經不存在,美國在中南半島上沒有韓國那樣的落腳點,因此對越美關係的戰略評估也就完全不同。

美國最怕的是洲際導彈

朝鮮擁核有利於美國的戰略部署卻有一個前提:朝鮮沒有手段將核威懾投射到美國本土。單憑擁核,平壤最多只能威脅韓國與日本,反倒讓這兩國更需要美國的保護。在技術上來說,發展洲際導彈要遠難於發展核武,「戰略耐心」賭的是朝鮮一時半時做不到。冷戰期間,美國自己發展洲際導彈都遇到過不少困難,更何況封閉落後的朝鮮。近在16年,朝鮮八次試射中程導彈七次失敗,有的甚至爆炸在發射架上。即使在特朗普剛上台時,美國情報部門還是估計朝鮮需要好幾年時間才能搞出帶核彈頭的洲際導彈 。

17年7月,朝鮮導彈試射成功之後,金正恩非常激動。

結果沒有想到,進入17年,朝鮮一連串的導彈試射相當成功。其背後的原因美國人還弄不清楚,或許是暗中請到前蘇聯科技人員幫忙,或許是在計算機發達的現在,導彈設計要容易許多。而且金正恩主導下的平壤有一股蠻勁,一次又一次不怕失敗,快速積累相應的經驗與數據。美國政府看著著急,暗地裡甚至不惜對朝鮮發動電腦病毒攻擊,卻還是無法拖慢朝鮮發展導彈的腳步 。

應該指出,朝鮮擁有核武不是新聞而是舊聞,而且是超過十年的舊聞。奧巴馬玩「戰略耐心」的時候,東北亞已經生活在朝鮮核武的覆蓋範圍之內。現在的新聞是:朝鮮的核武或許就要配上洲際導彈,或許很快可以投射到美國本土。這時候美國的「戰略耐心」才玩不轉了,朝鮮半島的局勢又成為媒體的頭條。

說到這裡,不免讓人感嘆當年柯林頓的遠見,儘管98年朝鮮試射衛星失敗,柯林頓卻意識到其中的長遠風險,願意提高與平壤交往的層次,防患於未然。只是換成小布希,美國的算計變成冒險與投機,不把朝鮮的導彈當一回事,只顧推動導彈防禦。奧巴馬的「戰略耐心」承接的其實是小布希下的賭盤,而到就要賭輸的時候,卻剛好是新上任的特朗普接手。也難怪特朗普會覺得鬱悶,總是責怪前朝的政策失敗。

盤點關於朝核問題的預言

朝美之間交手超過25年,雖說一時半時還看不到問題的解決,卻留下不少誇張的分析與錯誤的預言,可以作為理解時局走向的參考。

朝鮮會垮是一個常見的預言,在柯林頓、小布希、奧巴馬任內都有美國官員這麼說,理由包括制度不穩、經濟危機、權力繼承等等。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一預言還只是一廂情願。從結果來看,前國防部長佩里在99年做的評估最准,一時半時朝鮮垮不了。

日本沒有走上核武之路

日本發展核武應對朝鮮是另一個不時出現的話題,儘管美國人知道這根本就不現實 。通常的模式是日本右翼政客發表議論,美國媒體跟蹤報道,進而引起亞洲國家,特別是韓、中兩國的警覺。私底下,美國官員也會以日本發展核武對中國施壓 。《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更是公開聲稱 ,「沒有哪件事可以像日本擁核那樣,立馬引起中國人的緊張。」

只是,朝鮮公開核爆已經超過十年,日本擁核的警告雖然出現過多次,迄今卻沒有任何真正的動靜,其中的內外因素也不難理解。首先日本國內沒有多少人支持。其次擁核對日本是得不償失,不但讓其安全處境更為危險,也將嚴重傷害其國際地位。最為關鍵的是,日本擁核完全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武,日美同盟之中美國才能享有絕對的主導權,而日本只能當個小嘍啰。

在核問題上日本政府對美國聽話到什麼地步,可以從前國務卿賴斯的回憶錄中窺見一斑 。06年朝鮮核爆之後,賴斯訪問東京與時任首相安倍會晤。安倍向她「非常清楚地表明就算朝鮮更進一步,他也不想提出日本的核選擇。『但是』,他提醒說,『會有許多人提出這一點,而且他們的聲音也會越來越高。』 這些從日本發出的噪音還是有用的,可以讓北京看到朝核不受控制會引起的嚴重後果。只是日本在區域內不受信任,不但中國如此,連我們的韓國朋友也是一樣。日本擺一點姿態有所幫助,但是不可以做過頭。」

抱著導彈防禦不敢用

對付朝鮮的導彈原本是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主要賣點,十幾年下來號稱已經有相當的能力,在日本、韓國都有部署。可是面對朝鮮一次又一次的試射,美國的導彈防禦卻沒有動靜。前防長佩里近期公開建議,用導彈防禦攔截朝鮮射入太空的導彈,既沒有直接攻擊朝鮮本土,又讓它實驗不成,領教美國的厲害。五角大樓卻默不做聲,或者按照《紐約時報》的描述 :「從來沒有如此需要導彈防禦一顯神通的時候,也從來沒有看見(美國軍方)如此躊躇不前。」

導彈防禦以前都是在「完美條件」之下進行測試,知道靶彈何時何地對著何方發射,也就只能攔截一半。在真實條件下美軍顯然沒有底氣,失敗的幾率太大。更糟的是失敗之後無法交待,五角大樓前後已經為導彈防禦砸下三千億美元。相形之下,朝鮮在16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才只有285億美元 ,還不及導彈防禦的十分之一。這麼昂貴的系統,竟然無法應付一個貧窮小國的導彈試射。

嚇唬中國卻是讓韓國最為害怕

關於朝核最聳人聽聞的說法是半島上將爆發一場惡戰,媒體藉此博眼球,美國政府也以此作為施壓手段。小布希時期就曾經暗示動武 ,雖說賴斯承認那只是「白宮故意演戲,逼中國動起來。」特朗普上任後這齣戲也演得更為誇張,一會兒是「前所未有的炮火加怒火」,一會兒是「我手中的核按鈕比金正恩那個大得多,也強得多。」前中情局長彼得雷烏斯解釋說 ,那也是講給北京聽的,為著逼中國加緊對朝鮮的經濟制裁。

不過,美國人嚇唬的可能是中國,最為害怕的卻是韓國。半島上爆發戰爭,對中國來說可能要救濟百萬難民,對韓國來說卻是要承受百萬的傷亡。首爾不論是誰坐在台上,都難以接受這樣的後果。94年柯林頓當局審視開戰的代價,已經意識到動武的決定很難通過首爾這一關,儘管當時的總統金泳三對平壤的態度並不友善。03年小布希當局完成對伊拉克的入侵,自我感覺如日中天,很希望在朝鮮實現政權更替,卻同樣不敢動武。

到現在,朝鮮不但有原子彈,還有氫彈,以及中、短射程的導彈。半島上發生戰爭的代價已經難以估算,百姓生靈塗炭不說,連美軍自己都要承受核爆的風險。韓、日在朝鮮核導威懾範圍之內已經好幾年了,美國卻一直玩「戰略耐心」。現在只為著朝鮮很快擁有長程導彈,美國就無法忍受其盟國早已承受的核威懾,不惜傷亡對朝鮮發動打擊?果真如此,這就不只是對盟友的不忠不義,而是自私到喪心病狂的地步。這樣一場戰爭結束之日,恐怕也是美國霸權的終結之時,韓、日以至其它國家都得思考一個問題:與美國結盟得到的是保護,還是災難。

朝鮮擁核不是世界末日

朝鮮擁核是華盛頓三屆政府二十多年來外交失敗給東北亞留下的隱患,其中的死結在朝鮮與美國之間。朝鮮切身感受的是美國對其安全的威脅,一直想要達到的目標是與美國關係正常化,花大力氣開發洲際導彈也不是沖著鄰國來的,而是逼迫大洋那一頭的美國重視它的存在。儘管朝鮮處於極端劣勢,只有核武加導彈一張牌可打,卻目標明確,專心一意。

作為超強的美國手上有一把好牌。外交上它握有是否與朝鮮交往的王牌,也可以發動制裁,孤立平壤,向中、俄施壓,封查朝鮮在國外的銀行戶頭。經濟上它可以打開貿易大門,提供燃料,自己不願掏腰包的時候還可以說服韓國、日本花錢。軍事上它可以搞演習,把航空母艦送入日本海或黃海,部署反導系統。戰略上它也是可進可退,朝鮮最好不要有核武器,但是一旦有了,它還可以玩「戰略耐心」,以朝鮮的威脅為由增強與韓、日的聯盟,發展導彈防禦。可是美國在戰略上缺乏長遠規劃,外交政策顛三倒四,只為一時的政治算計。雙方較量到現在,結果竟然是小小的朝鮮很快就要獲得將核威懾投射到美國本土的能力。

這不是世界的末日,也不是大戰的前兆。沒人願意支持朝鮮的核冒險,朝鮮也打不贏周邊任何一個國家,發動戰爭就是自取滅亡。連美國的朝野對此都有一致的看法:朝鮮沒有自殺傾向。它可能造成的麻煩,反倒是內部的政治不穩或分裂。平壤得到的是抱著炸藥的安全,在國際上更為孤立,未能為自己營造長治久安的環境。

危險的是有實力動手,也喜歡以威脅為手段的美國,不幸還配上一位演電視真人秀成名的總統特朗普,很多人擔心他搞不清楚治國與演戲的差別。朝鮮每次試射或試爆的成功,的確是傷及白宮的顏面。為著顯示硬漢子的形象,維護自己在選民中的聲望,特朗普一再發表不負責任的威脅與怒吼,由此增高地區的緊張,加大誤判的機會。韓、日、俄、中更需要擔心的是特朗普演過頭,引發大家都不想見到的衝突。

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的美國總統特朗普。

朝核問題從長計議

長遠來說,要論在核對峙之中防止誤打誤撞,美國的經驗很豐富。冷戰一開始,美國就聲稱在武裝衝突中不惜使用核武器,作為其圍堵蘇聯戰略的基石。等到蘇聯也有核武器,兩邊又都有洲際導彈之後,雙方生活在共同毀滅的恐怖平衡之下,反倒需要認真考慮如何避免直接衝突。朝鮮不是蘇聯,核武最多給自己保個平安,難以影響周邊,但是美國在東北亞行事至少要多一份慎重。

美國的體制在政治上被短期利益主導,難以做長遠打算。但是它也有一項優點,換一個總統可以帶來很不一樣的思維,後任並不把前任的政策當作非背不可的包袱,不時另起爐灶。在朝核問題上,柯林頓、小布希與奧巴馬之間的變化就是例證。

中美關係的發展本身也是一例。1963年8月5日,蘇、美、英三國簽定《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開啟大國阻止核擴散的努力。所謂「三家條約」的下邊是蘇美各有所需 :戰後的蘇聯對德國的軍事復甦最為擔心,害怕西德獲得核武;而美國的擔心則在中國。也就是說,條約沒有道明的限制對象是西德與中國。簽約之後西德不高興,但是還得仰仗美軍的保護,只得無奈接受。中國同樣是非常不高興,對蘇聯強烈不滿,並在第二年十月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在當時看來像是美國虧了,條約只攔住西德,未能擋下中國。但是長遠來說,中蘇交惡卻給中美關係的改善帶來機會。八年之後,原本反共最為堅決的尼克松訪華,中美走向關係正常化,美國獲得冷戰期間最大的外交勝利與戰略收穫。

歷時二十多年的朝核問題在最近翻到新的一頁,一時半時還不會消失,同樣也需要從長計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中美科技較量,高通選擇中國市場還是美國政治?
日媒稱186家日企內部文件被泄露在中國網站,什麼情況?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