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水至清則無魚:明代邊疆治理中的一條重要教訓

水至清則無魚:明代邊疆治理中的一條重要教訓

摘 要

對於我們的周邊治理,要注意促成有利於我的形格勢禁的形勢,不能意氣用事自己打破有利的區域力量平衡。政治是什麼?政治是一種機制或格局,在其中使自己的敵人越來越少,朋友越來越多;如果不出這個機制或格,那對朋友尤其對盟友就不要要求過高,否則不免要落個「水至清則無魚」下場。

明朝的時候緬甸北方有一個麓川國。當時麓川國對明朝廷滋生反意,明朝廷一氣之下反覆出兵重創麓川勢力[1]。結果是打破了緬甸的南北力量的平衡,沒有平衡則無制衡。緬南由此興起的緬人政權乘虛北進,於1604年滅掉麓川國,基本形成今天緬甸的版圖。

這個教訓告訴我們,對於我們的周邊治理,要注意促成有利於我的形格勢禁的形勢,不能意氣用事自己打破有利的區域力量平衡。這是老英國的經驗。西奧多·羅斯福是對英國這份經驗運用得比較好的政治家。1918年11月,他曾在信中說:「我贊同這樣一個聯盟,只要我們的期望不要太高。我不願扮演連伊索寓言都視為笑柄的角色,在這則寓言中羊與狼同意解除戒備,而羊群為表現誠意,請牧羊犬離去,結果它們卻成了狼群的晚餐。」[2]在這則故事中,明廷不是驅逐了而是打殘了保護自己的「牧羊犬」即麓川國,這使得清朝乾隆時期就不得與緬甸產生更大的衝突,多次西南用兵,牲犧非常大[3]。

政治是什麼?政治是一種機制或格局,在其中使自己的敵人越來越少,朋友越來越多;如果不出這個機制或格,那對朋友尤其對盟友就不要要求過高,否則不免要落個水至清則無魚」下場

注釋:

[1]史稱「麓川之役」。明朝朝廷四次對雲南麓川宣慰司叛亂出兵征討的戰役,分別發生在1439年(正統四年)、1441年(正統六年)、1442年(正統七年)、1448年(正統十三年),明朝經過連年征戰,仍未徹底平息叛亂,最終以盟約形式結束;期間連續發動數十萬人的進攻,致使大軍疲憊、國庫虧空,對北面蒙古瓦剌的防禦空虛。

[2] 轉引自[美]亨利·基辛格著,顧淑馨、林添貴譯:《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頁。

[3] 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張文木,察網專欄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察網 的精彩文章:

中美關係的簡明歷史脈絡——精神殖民發端的清朝篇
中共情報人員完勝國民黨特工——兼論《風箏》幾大敗筆

TAG: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