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首期課程結束,我在馬格南創作營度過的4天

首期課程結束,我在馬格南創作營度過的4天

「聲音等新媒介的使用,讓我對影像創作有了新的思維方式。」一位參與攝影師談到對本次馬格南創作營的體會時說。

3月22日至25日,全球首次「馬格南多媒體影像創作營」,在深圳觀湖上圍藝術村進行第一階段課程。11位來自全球的優秀攝影師,在馬格南首位華裔攝影師張乾琦(Chien-Chi Chang)的帶領下,探索多媒體影像敘事的可能。本次活動由大乾藝術機構、大乾影像學院攜手攝影殿堂馬格南(Magnum Photos)聯合主辦,並得到華潤文體和觀湖街道辦的大力支持。

像電影導演或製片人

輸出創意

相比以往的馬格南攝影工作坊,本次創作營帶給參與攝影師截然不同的體驗,如在課前,導師張乾琦便布置兩次不同的錄音練習,讓他們提前適應多媒體影像的創作方式。

創作營中,導師張乾琦在向攝影師講述多媒體影像的敘事

從第一天開始,張乾琦點評課前錄音練習,並現場根據攝影師對多媒體的理解,分享自己作品與創作經驗。

在談到為什麼選擇多媒體作為創作語言時,張乾琦認為多媒體為故事的講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並以自己拍攝《雙喜》(Double Happiness)項目為例。在該項目的拍攝後期,他察覺到僅是靜態影像已經不足以表現越南新娘在買賣婚姻中複雜的情感和心理變化。

張乾琦,《雙喜》 Chien-Chi Chang | Magnum Photos

這時,作為被攝者的台灣新郎與越南新娘,在跟拍中談論買賣婚姻中的話語聲,引起張乾琦的注意,並促使他把旁白聲融入到拍攝的靜態影像中,讓聲音成為視覺敘事中的註腳。

第二天課程中,張乾琦談到多媒體影像的敘事,他認為相比攝影,多媒體影像的優勢不僅讓多個故事線索在不同媒介中,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讓影像產生多層和豐滿的敘事表達,更讓創作者在作品的製作和最終呈現中,得到更大的創作自由。

在第三天一對一「診療會」中,張乾琦就為一位攝影師提供了一個建議:在作品的製作上,他可以一位電影導演或製片人一樣輸出創意,並在一些操作環節上,藉助他者的實操能力來實現作品的完成,而不用拘泥於自己必須親自完成每一個操作環節。

導師張乾琦與創作營攝影師,在一對一的「診療會」中

在第四天,導師著重談到多媒體影像的後期編輯,並為攝影師們細緻的講解視覺影像的聲音鋪墊與處理。

收取空間的聲音

相比靜態攝影,聲音是多媒體影像最大的優勢之一。在課程中,有些攝影師因為之前的攝影經歷,所以在思維上習慣性注重視覺的力量。當導師談到聲音會在多媒體影像中,佔到50%的創作內容時,這給了他們很大的衝擊。

影片中,聲音負責旁白、對話、環境聲、音樂和混音等。最終的混音更是讓各種不同聲音元素在作品中取得一種理想的聲波平衡,並與視覺畫面共鳴。

這也是他在課前先後兩次布置聲音練習的原因。「難以想像沒有聲音的多媒體影像會是怎樣。」導師張乾琦課程中感慨說。

「收音時不只是收聲音,更是收那個空間。」張乾琦多次與攝影師強調到收音的重要,並以好萊塢動作片中槍聲的錄取為例。

在觀影中,觀眾聽到的完整槍聲,其實是由火藥的爆破聲、子彈摩擦槍膛的金屬聲,以及它穿透空氣的風聲等組成,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實的感受到槍聲所在影像空間。

這給了創作營攝影師們很大的啟發,一位來自台灣的美術老師表示聲音在影像中的融入,讓她開始想通之前一直思考的關於攝影與教育的項目主題。

剪輯室里眼淚的溫度

在創作營期間,張乾琦多次提到一個詞「對」。在他看來,找到「對」的項目主題是影像創作者最需要做「對」的選擇。

「最重要的是他們找到一個創作前提:一種非這個選題莫屬的深切需要感。」張乾琦提到。

「這其實指的是人與影像間的關係。」一位創作營攝影師理解道。這種深切需要感,其實是創作者需要在自己與項目之間找到一種牢靠的關係,這樣才能不斷驅動他不斷深挖項目的可能性,並賦予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思考。

「為什麼是你來拍?為什麼你要拍它?」課程中,導師張乾琦問到這位攝影師,並分享了自己創作《AZMA》項目的經驗。

當時,張乾琦在以影像和聲音記錄歐洲難民母親的危機,但他自己在奧地利的家也處於一種「家庭危機」中。他意識到這兩者都是關於危機中的家。因此,他把拍攝自己孩子的畫面也放進作品,並在後期編輯視頻和聲音時,試圖在兩個不同的家庭危機之間尋找一種敘事的平衡感。

張乾琦,《AZMA》視頻截圖,2017 Chien-Chi Chang | Magnum Photos

「一位電影創作者有時會在自己的剪輯室里流淚,而觀眾有時能從作品中感受到這些眼淚的溫度。」在馬格南與他的訪談中,張乾琦提到。

如何選「對」項目主題,正是11位創作營攝影師在接下來為期6個月的導師在線指導項目創作的開始。在9月15日至19日,他們將帶來自己全新的多媒體項目,並以此與導師張乾琦一起,展開創作營第二階段的多媒體製作課程之旅。

「表達的慾望與被傾聽的願望」

25日晚,作為本次多媒體創作營的活動之一,馬格南全球教育總監Shannon Ghannam在觀湖上圍藝術村民智學堂主講一場「我與馬格南」專題講座,進一步補充與延續創作營課程中關於如何開始多媒體項目創作的話題。

馬格南全球教育總監Shannon Ghannam在講座中

在Shannon看來,「表達的慾望以及被傾聽的願望」是影像敘事最根本的基石,並以「多媒體時代的敘事表達」為主題,與觀眾分享多位馬格南攝影師們如何以自己視角出發,進行迥異而獨特的多媒體影像創作之旅。

其中,有馬格南較早嘗試攝影與書信拼貼的成員Jim Goldberg、利用肖像、視頻、歷史照片、故鄉土等進行影像尋根的Diana Markosian;

該放映作品是Diana Markosian在《1915》項目中拍攝的肖像

聚焦全球貧民窟10億棚戶的Jonas Bendiksen、根據英國地圖尋找現實地理空間的MarkPower、以影像重構夢境的Trent Parke;

以及乘坐公共巴士穿越美國14162公里貧窮國土的Matt Black、通過AR擴增實境技術重建1970年尼加拉瓜項目的Susan Meiselas等。

Susan Meiselas運用AR技術,實現攝影書在手機中的播放

講座的最後,創作營導師張乾琦也帶來包括《唐人街》、《鎖鏈》、《雙喜》等多媒體作品的展示,並與Shannon回答觀眾的提問。此外,張乾琦表示因受策展人李振華的邀請,他還將於3月31日在2018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中,主講一場公開講座,並與北京藝術家對話。

至此,馬格南70年來全球首個多媒體影像創作營,正式結束第一階段授課。不同以往的攝影工作坊,創作營以多媒體為語言,探索動靜態影像與聲音、文本等的綜合運用。其背後是當今新媒體時代的影像潮流:多媒體的融合正在改變故事的敘述方式。而在中國,本次多媒體創作營,正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在此,再次祝賀這11位創作營攝影師,並期待他們在接下來6個月的個人創作項目的進展。

9月15日,再見。

導師張乾琦與11位創作營攝影師

瑪格南多媒體影像創作營

參與攝影師名單

陳依雯 (台灣)

郝琦 (北京)

黃樹立 (北京)

簡信昌 (台灣)

Joyce Cheah(澳大利亞)

蔣迅東 (廣西)

邱冠中 (深圳)

Saskia Wesseling(荷蘭)

Valentina Sinis(義大利)

王翰林(北京)

項晴(江蘇)

更多活動進行中

【瑪格南攝影師張乾琦肖像拍攝】

END

編輯 | 大隻、Rush

排版 | Jane

大 乾 出 品

展 覽

圖像的框架-國際城區影像節主題展|羅伯特·卡帕影像回顧展

美國地理經典影像展|瑪格南手稿:經典影像的誕生

新傳統-潮汕非遺藝術|海上傳奇-1960-2015汕頭商業印記展

侯登科紀實影像-原作展|琅玕蘊德——古代玉器精品展

福爾曼鏡頭下的1942|明·曉-虔貞女校百年歷史發現

……

公 共 活 動

瑪格南駐地實驗室

瑪格南攝影實踐工作坊|瑪格南攝影實踐工作坊2

瑪格南攝影師:Alex Majoli|Christopher Anderson

Bruce Gilden|Matt Stuart

講座:張乾琦|Andrea Holzherr|吳家林|楊延康|馬良

萬科星火計劃|城市與我公共影像創作計劃|康赫影像寫作計劃

……

紀 錄 片

老兵系列-曹延明|方鼎文|陳德興

非遺系列-升彩鳳|英歌舞|方潮盛銅鑼

1942饑荒民間調查錄|虔貞女校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乾藝術 的精彩文章:

TAG:大乾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