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棣為何篡位成功

朱棣為何篡位成功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亂。

朱棣初起時,他已被解除兵權,他能調動的軍隊至多不過數千人。反觀朝廷這方面,動輒調兵數十萬,以舉國之人力、財力與一隅相爭,道義上也佔上風,為什麼竟會失敗呢?

朱棣為何篡位成功

  隱忍不發對操之過急

仔細考察「靖難之變」,就會發現,雙方最高統帥素質的顯著差異,才是決定勝敗的根本原因。

首先,建文帝畢竟年輕,心躁氣浮。

建文帝即位後,掌握著處置諸藩的主動權,如果恩威並用,待時機成熟後,再對個別藩王予以處置,則諸王不得不就範。可是,建文帝即位後不到一年,即連廢五王。這就造成一種燕王除造反外無路可走的局面,也使國人對燕王產生同情,進而支持他。

反觀燕王朱棣,他雖早有奪位野心,但是,一直隱忍不發。術士袁珙給他看相,袁珙稱他為「異日太平天子」,他佯裝不解,將袁珙驅逐至通州。袁珙已登船準備沿運河南下,他才確信袁珙不是朝廷密探,將其召回,可見他是何等小心。

張昺、謝貴奉命率重兵包圍王府,燕王的問題本可一舉解決,但燕王假稱願意交出朝廷所要逮捕的屬下,張、謝被騙入府中被殺,圍府的軍隊迅速瓦解,形勢遂告逆轉。

後來,一直到攻入南京時,燕王仍然打著「奉天靖難」「清君側」「周公輔成王」的旗號,沒有宣布自己奪位的真實意圖,這不僅蒙蔽了大批官吏、民眾,甚至還使建文帝產生幻想。

朱棣為何篡位成功


  奮不顧身對掉以輕心

建文帝總以為以全國之力撲滅燕軍不成問題,因而對此掉以輕心,這是他失敗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燕王起兵後,北方戰火連天,建文帝卻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定官制等方面,似乎從未考慮親征,只是寄希望於李景隆這種徒有其表的人身上。建文四年(1942年)四月,燕軍打到淮河一帶,只因平安、徐輝祖、何福等打了幾次勝仗,朝廷就認為燕軍不足慮,竟召徐輝祖率軍回南京,致使平安、何福勢單力孤,燕軍乘機反攻,朝廷軍隊慘敗,失去了消滅燕軍的最後一次機會。

與建文帝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燕王每戰必全力以赴,身先士卒,鬥志旺盛;對雙方每位將領的特點、部隊的士氣、城池攻守的難易、地理形勢的利害、戰陣的得失等等,瞭然於胸。

白溝河大戰,燕軍初戰失利,戰至夜深收兵,燕王親率三騎殿後。因為迷失道路,燕王下馬伏地視河流,才辨出方向,回到營中。次日再戰,燕軍又敗,燕王親率七騎沖陣,朝廷軍隊箭如雨下,燕王坐騎三次被射倒,三次換馬,所帶三袋箭用盡,乃揮劍奮擊,終獲大勝。夾河大戰中,燕王親自督陣,及戰罷還營,滿面塵土,諸將都認不出,聽到聲音,才上前相見。加上他善於安撫將士,部下願意拚死效命。

朱棣為何篡位成功


  堅定不移對左右搖擺

建文帝深受儒家仁義之說的影響。他對燕王既害怕,又下不了決心置之於死地,當斷不斷,患得患失,這是導致他失敗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建文元年二月,戶部侍郎卓敬密奏:燕王智謀絕人,酷似太祖,且北平地勢雄峻,金元皆興起於此,應將燕王改封南昌,以絕後患。建文帝看過奏章後,將它藏在衣袖中,次日對卓敬說:「燕王骨肉至親。」卓敬說:「隋文帝和楊廣不是父子嗎?」建文帝沉默許久,結果說:「還是算了吧。」

及至燕王起兵,耿炳文率師北伐,本當一鼓作氣,剪除燕王,可建文帝對諸將說,一家之內開戰不祥之極,要將士們與燕王對壘時務必體會他的意思,不要讓他背上殺叔父的惡名,弄得將士們顧慮重重。後來在東昌大戰、夾河大戰中,將士們有多次殺死燕王的機會,但因為建文帝有言在先,不敢出手。

再看燕王,他從正式起兵開始,就從來沒有動搖過,一心要奪取皇位,至少要南北分治。耿炳文、李景隆先後率數十萬大軍來伐,燕王毫不畏懼,出戰之際每每「面有喜色」。每獲大勝之際,或遭大敗之後,燕王都不失時機地上書朝廷,自稱「臣燕王棣」,表明自己無意造反、有意罷兵,實際上則加緊布置,整軍備戰。

小河大戰中,燕軍連敗,驍將王真、李斌、陳文等皆戰死,將士們都要求暫渡小河休整;燕王則認為已到關鍵時刻,必須繼續進擊,否則將士解體,將無法挽回。但是,他說服不了諸將,只得下令:「要渡河的站左邊,不要渡河的站右邊。」結果大部分人都往左邊站,燕王大怒。幸虧大將朱能站出來支持燕王,燕軍才留下來,結果,取得了這場決定性戰役的勝利。統帥個人的堅強意志,在這種關鍵時刻發揮了關鍵作用。

《三國演義》寫曹操與袁紹交戰前,郭嘉分析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結果曹操以少勝多,一如所料。根據上面的分析,朱棣至少有三勝,建文帝也至少有三敗,因此,最後朱棣篡位成功就不是偶然的。

(摘自《日落月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碼農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唐代18歲就當科長的牛人,做了皇帝老師,為什麼又被皇帝棄而不用
兩次「意外」造就了400年強漢

TAG:碼農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