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斯皮爾伯格《頭號玩家》看好萊塢電影中那些超現實技術

從斯皮爾伯格《頭號玩家》看好萊塢電影中那些超現實技術

「 那些電影中的超現實技術 」

德江、靈火|撰文

人們為什麼對科幻電影如此著迷?

從《2001太空漫遊》、《星球大戰》到《黑客帝國》、《阿凡達》等影片,大家耳熟能詳,對於人們來說,觀看電影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一部好電影總會引起人們些許思考,這樣其實就夠了。

更多時候,人們對於未來抱有好奇和求知慾,導演們在為觀眾搭建一個科幻世界的同時,往往也會影射某些東西,我們在觀影的時候可能無意識就被代入了導演的世界觀。

例如,庫布里克導演、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就開始在電影里描述人工智慧存在的隱患。雖然已經過去50年,人類如今的人工智慧技術離《2001太空漫遊》里所描述的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也不妨礙當下人們對人工智慧技術的熱情。

但不變的是,社會依然在擔憂技術未來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另一位好萊塢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也曾為觀眾呈現眾多經典作品,大家對他所執導的《外星人E.T.》、《侏羅紀公園》一定不會陌生。

如今,斯皮爾伯格最新的科幻電影《頭號玩家》即將在30號上映,該片根據恩斯特·克萊恩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對於現實世界感到失望的年輕人,紛紛沉迷在一款虛擬現實(VR)遊戲《綠洲》之中的故事。

《頭號玩家》電影

《頭號玩家》里的形態應似乎是VR未來的樣子,雖然目前VR體驗還不足以達到電影那般效果。

但這就是科幻電影的魅力,或是暢想未來世界,或是警惕人們技術發展的負面影響。從另外的角度看這摻雜了人們對於未來的探索欲以及對科技不受控制的恐懼心理。

除了主打虛擬現實概念的《頭號玩家》,下面這些經典影片也涉及眾多超現實技術,可能很多科幻迷也都熟悉,我們不妨再來回味一下。

《2001太空漫遊》

這部電影曾被列為科幻電影影史第一,一部太空奧德賽。對於這部電影來說,保持耐心絕對是必要的,不信你可以去找下資源看看,如果你能看到結尾,那說明你是一個合格的科幻影迷。

電影主要講述了遠古時代一群人猿受到一塊神秘的黑色石板啟發學會了使用工具,時間來到了2001年,人類飛船「發現一號」向木星進發為了探索黑色石板的秘密,在飛行途中,掌控整個飛船的電腦(人工智慧)「哈爾」9000由於自身問題所致企圖殺害所有宇航員,剩下的宇航員大衛最終解決了危機,而大衛最終前往木星。

學會使用工具後的人猿

拋卻電影里所蘊含的哲學意味,這部1968的電影就開始描繪星際長途旅行,建立月球基地以及探討人工智慧(工具)的威脅。站在人類角度理解,電影里的反派是飛船的電腦「哈爾」9000,它的存在是為了幫助人類更好的去探索宇宙,最後卻出於維護自己的任務而殺害船員。

宇航員在與電腦「哈爾」9000交流

這部電影可謂是較早思考了科技這一工具對於人類未來的影響。人類依靠工具逐漸擺脫了原始的蒙昧狀態,百萬年後登上了月球,又開始去宇宙更廣闊的空間探索,然而卻險些栽在機器手裡。

這部電影也預言了電腦、視頻對話、平板顯示器等的普及,電影里的「發現一號」太空飛船並沒有像後來的電影如《星際迷航》和《星球大戰》中採用的光速飛行,依舊是常規的動力方式,因為導演幻想的是2001年的科技水平,但現在人類的科技水準依舊未達到載人星際旅行的水準。

《星際穿越》

後來好萊塢的另一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拍攝了一部《星際穿越》,諾蘭此片也是在向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遊》致敬。看過兩片的同學,可以發現一些元素的傳承,電影的配樂、環狀的飛船,人類向未知宇宙出發,穿越時光隧道等等,兩部電影有諸多元素的相似,頗為有趣。

《星際穿越》中的飛船繼承了《2001太空漫遊》的元素

《星際穿越》主要講述了,未來由於地球環境惡化,一隊探險家利用他們針對蟲洞的新發現,超越人類對於太空旅行的極限,希望在外太空為人類尋找新的家園,在宇宙中進行星際航行的故事。

影片最為人所樂道的是關於穿越黑洞部分的情節,這部分由於太超現實,也存在大量爭議,顯然以人類目前的認知和實踐是無法去判斷影片關於黑洞穿越的合理性。

《星際穿越》中構想的黑洞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該片是基於知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論經過合理演化之後,加上一些情節改編而成,可謂也有一定理論基礎,並不完全的純粹的科學空想。

《黑客帝國》

這個電影大家應該更熟悉了,都是童年記憶呀,又不小心暴露了年齡。因為黑客帝國的動作指導是袁和平,所以這部科幻片的動作戲也很精彩,除卻科幻色彩,其實也可以當做一部動作片來看。印象最深的情節的就是基努·里維斯的子彈時間表演,此外還有就是人類與矩陣的機器大軍戰鬥場面。

電影主要講述了,未來世界被一個名為「矩陣」的計算機人工智慧系統控制,人類被機器飼養,機器由此獲得人體產生的多餘能量,通過腦機介面將人類意識囚禁在虛擬世界,從而控制人類。少數蘇醒的人類開始偷偷建立抵抗組織,營救那些被母體欺騙的人類,反抗機器統治。

電影中的人物在使用腦機介面

可以說,這部電影生動的刻畫了未來的極端世界,人工智慧和機器有了自我意識,開始背叛人類,人類退敗後被機器所奴役,人類又開始了反抗機器統治。

《2001太空漫遊》只是表達了機器存在的威脅,而《黑客帝國》直接構建一個人類已經淪為機器囚徒的世界觀,加上演員和劇本給力,天馬行空的世界和人機大戰的衝擊力,使得影片獲得巨大成功。現在看來,依舊震撼引人後怕。

《阿凡達》

這部電影的畫面太美了,當年點燃了3D電影熱潮,當然影片故事也很精彩,在該片世界觀里人類成為了星際殖民者,組團去外星挖礦,當然不是去挖比特幣。

該片主要講述人類穿上阿凡達的軀殼,飛到遙遠的星球潘多拉開採特殊礦物資源。但是問題是,資源豐富的潘多拉星球並不適合人類生活,環境極度危險。當地納美人也對人類的行為不滿。所以人類通過基因生物和克隆技術,製造了一個克隆納美人(當地人),這個克隆納美人可以讓人類的意識進駐其中,成為人類在這個異星球上自由活動的化身,從而與當地納美族人相處。

這次人類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反派,去往遙遠的星球挖礦掠奪資源,一改以往人工智慧機器甚至外星人威脅人類的套路,值得玩味。

雖然這些電影里展現的超現實技術如VR、AI、星際旅行以及基因生物技術等看起來離我們的世界遠之又遠,甚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後或許才能實現。

值得期待的是,那些電影中的超現實技術離我們似乎並不太遠,都能在當下的世界裡找到對應。索尼PSVR、Oculus、HTC Vive等VR設備已經可以體驗相當多的沉浸式內容,雖然未能達到電影中「綠洲」系統的效果,也許只是時間問題了。

AI熱潮在去年再次起來,人工智慧的應用越來越多。人機圍棋大戰中,谷歌的人工智慧 AlphaGo擊敗柯潔,自動駕駛汽車已經開始上路,人們也更願意嘗試購買智能音箱和功能性機器人等產品。

在向外太空探索路上還有馬斯克和他的SpaceX,今年2月6號,SpaceX成功發射獵鷹重型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其載荷量超過目前其他運行的火箭一倍以上。

馬斯克曾表示要在2020年在火星降落兩艘貨船,並計劃建造「巨型獵鷹火箭」(BFR),甚至有人歡呼「人類移民火星又進了一步」。

人們的探索欲不停,終有一天,電影里那些超現實技術不再是科學幻想,電影為人們描繪了未來的無數可能,這或許是它一直以來受到歡迎的原因。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亭網 的精彩文章:

前Mozilla WebVR創始人推VR瀏覽器:Supermedium
新玩法!這家荷蘭公司要把VR遊戲搬進賭場

TAG:青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