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盛世西漢:對於漢武帝以戰爭去解決民族矛盾,是非是過?

盛世西漢:對於漢武帝以戰爭去解決民族矛盾,是非是過?

公元前一四一年,武帝即位。在過去六十多年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的基礎上,武帝初年的社會經濟情況有了顯著的變化。有記載說,當時的老百姓有吃有穿,城鄉的糧倉里裝滿了糧食,官府里有剩餘的錢。又說:「朝廷積存在京師的錢有幾百萬萬,穿錢的繩子都朽了,已沒有法子把錢數清。太倉里累年積存的糧溢露在倉外,爛的已不能吃了。」正是在這樣的富厚情況下,西漢朝廷在武帝的時候走上了它的盛世。第一,武帝進一步削弱了地方勢力,加強朝廷的權力。他實際上貫徹了當年賈誼的建議,規定諸王死後,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諸王子分割原來封地為列侯。這樣,朝廷並不沒收王國封地,但把原來王國的力量分散了。他把郡國劃為十三部,部各設立刺史,巡行監察豪強和守相,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他在內廷設立一個處理文書的機構,直接處理大臣們的章奏,侵奪了原來屬於丞相的職權,使君主專制更進了一步。在經濟上,武帝任用桑弘羊,採取一系列措施,以打擊地方勢力,加強朝廷的地位。原來鑄幣、煮鹽、冶鐵,不受法律限制,私人得以經營,實際上使利權都落在豪富、王侯和朝廷貴臣手裡,成為他們剝削農民、擾亂社會經濟的工具。武帝把鑄幣權收歸朝廷,統一鑄造新的五銖錢126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他在指定地區設官,專賣鹽鐵。他把原來因路遠而運價高,損耗大的貢品,設官經理,運到缺貨的地方高價出售,得錢歸官。他又在京師設官,對些物資實行賤買貴賣。公元前一一九年,武帝下令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加重徵收財產稅。

對普通手工業者的資財,每四千文收稅一百二十文,叫一算,而對商人的資財每二千文就收一算。對普人的車,一車收一算,而對商人的車,則一車收二算。責令商人自報財產。陳報不實者,罰戍邊二年,財物沒收。結果,很多商人被沒收了財物、奴婢和田宅。武帝的這些措施,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摧毀了地方勢力在經濟上對皇朝的壓力,這是跟他在政治上加強專制統治相一致的第二,在對少數民族的關係上,武帝時活動範圍的廣大,是前所未有的。匈奴在西漢初年力量很強,公元前二零零年,劉邦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好不容易脫身。

西漢統治集團內部的反叛勢力也往往跟匈奴聯合起來反對朝廷。漢初對待匈奴,主要是用聯姻並贈送大量禮物的辦法,以求得暫時的相安但不能阻擋匈奴隨時南下進行掠奪和破壞。武帝開始改變了這種局面。他多次派大將衛青、霍去病領兵向匈奴進行大規模出擊,並迫使其遠徙,不能再在大漠以南建立王庭。當然,以戰爭去解決民族矛盾,是解決不了的但從漢來說,它給來自北方的成脅以重大打擊,也保衛了廣大的中原農業地區。為了戰勝匈奴,武市曾想聯合大月氏,從東四兩方擊匈奴。大月氏本來是在河西走廊一帶居住,後被匈奴人所迫,西遷到大夏( Bacteria,今阿富汗)。

武帝初年張出使大月氏,中途為匈奴人所浮,被拘留了十多年後來乘間逃出,雖到了大月氏,而聯合大月氏的目的卻沒有達到。公元前一一九年,張騫再一次出使,擬聯合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以斷匈奴右臂,還是沒有圓滿成功。但張騫的出使,增進了西漢皇朝和天山南北地區間的了解。此後,這一廣大地區的地方政權相繼遣使跟漢通好,漢也派使者在這裡進行屯田,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和聯繫。居住在今四川、雲南、貴州等省的少數民族,當時統稱為「西南夷」,其中已經進入奴隸社會的,主要有夜郎人(在今貴州省遵義市一帶)和滇人(在今雲南省昆明市一帶)。武帝時在這些地方設置郡縣,並封滇人的首領為滇王,發給王印,因而西南地區和內地的聯繫進一步加強了。

第三,武帝時,在中外關係上也有了發展。在陸路方面,張騫的出使,開始了中國和中亞、西亞一些國家交通往來的記錄。張騫及其所遣副使,分別到達了大宛(在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東部)、康居(在今蘇聯境內錫爾河下流)、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陸)等國此後,漢使者西行的,每年多則十餘次,少則五六次,每次有百餘人到數百人。自張騫西使以後,由漢西傳的,以絲128綢為主要商品,而由西方傳入漢境的,有馬匹、葡萄、石榴、琉璃、氍毹(毛織地毯)等。在海路方面,漢跟朝鮮、日本都有往來。徐聞(今屬廣東省)和合浦(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跟印度東岸及東南亞一些地區之間,也有商船航行。

第四,武帝時的學術文化是有成就的,而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皇朝的思想武器開始取得了政治思想上的統治地位。武帝愛好文學。他的侍從,如嚴助、東方朔、枚皋、司馬相如等,都是有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公元前一七九至前一一八年),字長卿,成都(今屬四川省)人。他以辭賦見長,這是由楚辭發展而來的韻文體制。他的代表作,如《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等,都是西漢第一流的辭賦。武帝時,還有樂府詩的出現,這是宮廷中配樂歌唱的歌辭,由長短不等的句式組成。漢代民歌也是用長短不等的句子,但更多的卻是五字一句的篇章。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也是武帝時的人物。司馬遷(約公元前一四五至前九零年),字子長,龍門(今陝西省韓城縣)人。他寫的《史記》是一部通史性質的空前巨著,共一百三十卷。他寫出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

他在敘述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過程和特點、評議歷史人物、揭示社會情態和人物性格,以及史料的熔煉和史書體制的安排129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見。在歷史觀點上,他基本上是以帝王將相為歷史的創造者,但承認在一定條件下人民群眾的作用,承認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承認社會身份在思想意識上的作用,這都是進步的。他的著作,對中國史學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漢初,距戰國不遠,諸子之學雖經秦火的破壞,仍然不斷流傳。公元前一四零年,武帝即位不久,董仲舒提出了一個在理論上維護「大一統」的任務,就是要求樹立為封建專制主義政權服務的思想體系。武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尊崇儒術,罷黜儒家以外的學派,只有通曉儒學的人才能做官。

從此,儒家經典逐漸成為學者們的主要教材儒家學說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董仲舒還把社會現象跟自然現象作形式上的比附,把封建社會裡統治和服從的關係說成是永恆的天然秩序。他提出了「三綱」的論點,後來儒生概括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成為長期封建社會儒家說教的中心和束縛廣大人民的道德繩索。董仲舒(約公元前一七九至前一零四年),廣川(今河北省景縣西南)人,著有《春秋繁露》等書。為了締造一個封建專制主義皇朝的需要,武帝進行了多次的戰爭,興修了一些大的工程,又多次出巡,多次付出極為闊氣的賞賜,並通過嚴刑峻法去進行統治。到了他的晚年,人民實在忍受不下去了,在山東爆發了多次起義。

公元前八七年,武帝死,昭帝繼位,年紀只有八歲由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輔政。公元前七四年,宣帝即位。這是一個重視地方行政的皇帝,舊史說他能做到「吏稱其職,民安其業」這時候適值匈奴內部矛盾激化。公元前五四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附了漢朝,並在漢擊潰北匈奴之後,佔有了匈奴全境。漢跟匈奴之間,從此和睦相處了四十多年。宣帝維持了武帝的事業,使西漢盛世還能繼續下去。他表面上很重視儒家但也說過自己的心裡話:「漢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霸是指法家的辦法,用暴力和權術進行統治。王是指儒家的辦法,從思想上進行統治。封建統治上的這兩手並用的辦法,在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集團里有深遠的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漢 的精彩文章:

西漢與東漢之間到底相差的什麼呢

TAG:西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