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肺炎的防控,我們可以做哪些措施?
字數1627 · 閱讀需要10分鐘 · 歡迎在文末留言
導語:術後肺炎(Postoperative pneumonia,POP)為外科手術後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和醫院感染類型,占所有醫院獲得性肺炎的50%,往往影響患者的各項預後指標,不利於患者康復,應當予以重視。
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第四屆委員會、重點部位感染防控學組組織相關專家制定了《術後肺炎預防和控制專家共識》,以期為POP的防控提供參考指導。
POP的定義
外科手術患者在術後30d內新發的肺炎,包括出院後但在術後30 d內發生的肺炎。
POP的判斷標準
外科手術患者術後30 d內發生的肺炎,肺炎診斷標準需同時滿足以下三條:
(1)至少行兩次胸片檢查(對無心、肺基礎疾病,如呼吸窘迫綜合症、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肺水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的患者,可行一次胸片檢查),並至少符合以下一項,如新出現或進行性發展且持續存在的肺部浸潤陰影、實變、和空洞形成;
(2)至少符合以下一項,如發熱(體溫>38℃)且無其他明確原因,外周血WBC>12×109/L或<4×109/L和年齡≥70歲的老年人沒有其他明確原因而出現神志改變;
(3)至少符合以下兩項,如新出現的膿痰或痰的性狀發生變化,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需要吸痰次數增多,新出現的咳嗽、呼吸困難或呼吸頻率加快,或原有的咳嗽、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加重,肺部啰音或支氣管呼吸音,氣體交換情況惡化,氧需求量增加或需要機械通氣支持。
術後肺炎防控措施
本共識將POP的防控措施分為2類:基本措施(有較高質量證據支持、在我國現有情況下可操作性強的措施,較易實施於普遍的術後患者,建議全部執行)和額外措施(具有一定有效性的基本措施,易於普遍實施,但證據質量不高;在我國現有情況下可操作性較差、要求條件高的措施;或尚有爭議性的措施。適用於基本措施實施後效果不好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POP的監測
監測範圍:結合本機構實際情況,可對所有手術科室進行普遍監測,也可通過橫斷面調查和散發病例監測對POP發生率較高的手術類型或科室進行重點監測。
監測對象:所有選定手術類型或科室/病房的手術患者,從手術結束開始立即進行監測(包括術後進入麻醉復甦室或監護室的患者,可通過病歷進行追蹤),直至術後30 d;若術後30 d內患者轉出至其他科室則進行病歷追蹤,若出院則進行電話追蹤。
監測前準備:對參與監測科室的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明確各級人員的職責和任務,正確掌握POP的定義及判斷標準,準確、如實記錄患者相關癥狀,及時送檢,保證收集數據的質量和一致性。
POP病例的發現:監測人員(如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或病房感控醫師和護士)應持續觀察每一個被調查的術後患者直至術後第30天;每天查看醫師病程記錄、檢驗報告單(主要是胸部X光片和呼吸道分泌物培養)、護理記錄、體溫單等,向管床醫師、護士了解患者情況等。確定有POP的患者做好記錄。術後30 d內出院患者則在術後第30天進行一次電話追蹤,了解患者出院至術後30 d內有無肺部感染癥狀體征,如有術後新發的咳嗽、咳痰、痰量增多、發熱、呼吸困難或急促等,則指導患者及時就醫檢查,並追蹤檢查結果。監測人員記錄POP例數和所監測手術的例數,還可監測防控措施依從性。
監測數據統計:POP發生率=(指定時間內某種手術患者的術後肺炎例數/指定時間內某種手術患者例數)×100%,POP防控措施依從性=(指定時間內某種手術術後肺炎防控措施執行項目數/指定時間內某種手術術後肺炎防控措施應執行項目數)×100%。
監測數據總結反饋: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負責收集和核對調查表,發現數據缺失,應及時查找和分析原因並採取補救措施,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及時將監測資料錄入資料庫。每月或每季度和每年度進行總結,整理統計出上月或上季度和上年度各手術部位或各科室POP感染率,寫成報告,並及時反饋臨床。根據統計結果,查找引起感染率增高的原因,提出下一步的改進措施;同時分析感染率下降的原因,如是否存在漏報、預防控制措施取得成效等。
摘自: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第四屆委員會 重點部位感染防控學組. 術後肺炎預防和控制專家共識 [J]. 中華臨床感染病雜誌,2018,11( 1 ): 11-19.
聯繫我們
商務合作:010-57189522
媒體合作:010-61596297
客服QQ:3175443177
醫學空間-讓連接有價值
四大主版塊:MS.TV,醫學文獻,行業資訊,醫友圈
長按二維碼關注
·END·


※預防心血管疾病,生活方式干預很重要!
※腦卒中是這樣發生的!
TAG:醫學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