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天台山與中國茶道
【提要】:天台山不僅是江南最早茶葉栽培地,而且是中國茶道名源地;不僅是茶道思想發源地,而且是中外佛茶傳播地;不僅是「茶禪一味」策源地,而且是中外佛茶「羅漢供茶」發祥地。
【關鍵詞】天台山茶道茶禪一味羅漢供茶
天台山不僅是江南最早茶葉栽培地,而且是中國茶道名源地;不僅是茶道思想發源地,而且是中外佛茶傳播地;不僅是「茶禪一味」策源地,而且是中外佛茶「羅漢供茶」發祥地。下分而述之。
一、天台山:江南最早茶葉栽培地
早在《山海經·大荒南經》中就有天台山記載,隨著三國道教在天台山的興起,江南道教創始人葛玄,十五歲就名聞江左,遂入天台赤城山、華頂山、臨海括蒼山、蓋竹山、寧海丹丘等名山煉丹修道,至今天台華頂山葛仙茗圃、臨海蓋竹山葛仙茗園尚存。成為公認的江南茶葉最早栽培地。
自古以來,茶歷來被視為能解百毒的仙藥,《本草》云:「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格致鏡原》卷二十一引,四庫本,下同)。」《淮南子》云:「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重修正和政類本草》卷一引)。」陶弘景《雜錄》:「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華陀《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壺居士《食忌》:「茶久食羽化。」《本經》簡稱《本草經》,即《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因此《神農本草經》對茶的解釋,一直是古往今來最為權威的解釋。
中國道教更是視茶為「能生羽翼」的仙藥。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其《七之事》引《神異記》云:「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於善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神異記》為西晉著名道士王浮(即《老子化胡經》作者)所撰,今已佚。魯迅先生的《古小說鉤沉》輯有八條,所記俱神怪物異,兼及服食之說。餘姚歷代縣誌及明黃宗羲的《四明山志》認為「瀑布山」即餘姚瀑布嶺,而台州歷代郡縣誌則認為《神異記》中的「瀑布山」是指天台瀑布山。其實不管餘姚,還是天台,都是在天台山脈之內。
「丹邱」更是天台山或台州的別稱了:宋林景熙《宿台州城外》詩「荒驛丹邱路,秋高酒易醒」;宋林表民的《赤城集》卷五錄有宋台州知州李防的《丹邱州學記》,其內容就是創辦台州州學的事宜。丹邱為天台之別稱,自晉亦然。東晉著名文學家孫綽的《天台山賦》稱「仍羽人于丹邱,尋不死之福庭。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於層城?」「台嶺」即天台山,可見自東晉既有此別稱。唐代詩僧皎然《飲茶歌送鄭容》詩云:「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詩自註:「《天台記》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太平御覽》(卷867)亦引《天台記》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日本茶祖榮西《吃茶養生記》卷上亦載:「《天台山記》曰:『茶久服生羽翼。』身輕故云也。」晚唐五代的著名詞人溫庭筠在《採茶錄》中亦記云:「天台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元代詩人陳基在《小丹丘記》中所指出:「昔孫興公賦天台有曰:『仍羽人于丹丘』,為天台之別稱(《台學統》卷65引)。」由此可見,「丹邱」與「天台」已是乳水交融,渾然一體。
唐代天台宗第九祖左溪玄朗(673年—754年)之高足神邕(710年—788年)曾編撰《天台山志》上下兩卷,上卷為《天台圖經》、下卷為《天台山記》。《天台圖經》或簡稱《圖經》,《天台山記》或簡稱《天台記》,唐代詩僧皎然《飲茶歌送鄭容》詩云:「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以及其詩自注引《天台記》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皎然所引《天台記》,即神邕的《天台山記》。「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即是《神異記》的「虞洪采大茗」故事。由此可見,「丹邱出大茗」的典故就源出於此。有人以為《神異記》中的「丹邱子」,即為三國江南道教之祖葛仙翁葛玄,因為當時仙名最大、道行最高的高道非葛玄莫屬。此說雖有一定道理,但《神異記》本屬志怪小說,未可以真人真事以格之。但葛玄既是江南道教之祖,又是江南的茶祖。其分別在天台華頂與臨海蓋竹山植茶,成為江南最早的植茶之祖。在天台華頂與臨海蓋竹山也成為公認的江南茶葉最早栽培地。
二、天台山:中國茶道名源地與茶道思想發源地
現在茶道之書甚多。據《中國茶葉大辭典》載:「茶道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活動。茶道之『道』,有多種含義:一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二指事理的規律和準則;三指技藝與技術。中唐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首現『茶道』二字:『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台灣學者吳靜宜在《天台宗與茶禪的關係》(載《台北大學中文學報》2006年創刊號,P.273)一文中指出:「中國『茶道』一詞,最早見於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
皎然(730—799),俗姓謝,字清晝,湖州(浙江吳興)人,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十世孫,唐代著名詩人、茶僧,吳興杼山妙喜寺住持,在文學、佛學、茶學等方面頗有造詣。與顏真卿、靈澈、陸羽等和詩,現存皎然470首詩。多為送別酬答之作。情調閑適,語言簡淡。皎然的詩歌理論著作《詩式》。
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云:「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據《宋高僧傳》卷二十九《皎然傳》載:「幼負異才,性與道合,初脫羈絆,漸加削染。登戒於靈隱戒壇守直律師邊,聽昆尼道,特所留心。於篇什中,吟詠情性,所謂造其征微矣。文章俊麗,當時號為釋門偉器哉。後博訪名山,法席罕不登聽者。然其兼攻並進,子史經書,各臻其極。凡所遊歷,京師則公相敦重,諸郡則邦伯所欽,莫非始以詩句牽勸,令人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茲。」
其實皎然茶道「三飲」與「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的茶道境界,正是由天台宗智者大師「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思想而來。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卷一上《圓頓章》提出了「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的著名命題。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解釋說:「一色一香雖為微細之物,而盡有中道實相之本體。天台立空假中之三觀而照一切諸法。為悟之極處。」意謂中道實相之理,遍佈於一色一香等一切微細之物中。天台宗以空、假、中等三觀去觀照一切諸法後,所顯現之悟境為至理中道。肯定一切諸法均具中道實相,自然亦肯定了草木等無情物具有佛性的觀念。這既開啟了天台宗第九祖湛然提倡「佛法平等、無情有性」說之先河,又成為「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南宗頓悟禪的主要源頭。
智者大師短小精悍的名篇《觀心食法》,明確揭示了「一心三觀、圓融相即」的禪觀思想所展示的「日用即道」的風格,即為智者大師最推崇的「日用禪」禪風。《觀心食法》作於禪門清規之前,這是現存最早的中國佛教僧團有關食法的珍貴文獻。皎然茶道概念即由《觀心食法》的「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發展而來。
《觀心食法》僅僅三百九十餘字,主要是教人於日常生活中涵養心性,念起即覺,意起即修;入於塵而不為塵所染,此種空靈絕待之境,實非尋常意識所能想像,正體現了大乘禪者於行住坐卧、語默動靜之中,處處尋求解脫;融世間與涅槃為一味之食的無礙自在之禪風。其略云:「照此食者,非新非故。而有舊食之故,而有新食之新,是名為假。求故不得,求新不得,畢竟空寂,名之為空。觀食者,自那可食為新,既無新食,那可得食?食者而不離舊食養身,而新食重益,因緣和合,不可前後分別,名之為中。」
智者大師借新食、舊食之方便,行天台空、假、中次第三觀。觀舊食為故,新食為新,此為「假觀」。於故中求故之實體不得,於新中求新之實體不得,此為「空觀」。破故之實顯新,在實相義上,新不離故;又因諸法無相,故無新故一異之別,此為「中觀」。可以說,於食中行空、假、中次第三觀是從現實中的食之「假」相中,抽象出食之「空」性本質,然後再回復到現象與本質統一的「中道」實相之上。此即「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之理也。
中國儒家講「中庸」、佛教講「中道」、道教講「中和」。無論是那家學說,均以「不偏不倚、允執厥中」為要,「中」即正,即和合。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認為:「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
茶道正是通過觀品茶湯之「一色一香」,由現實中的「世間茶」的假相中,領悟「出世茶」空性的本質,最後回歸到現象與本質統一觀色悟空的「中道」上。因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中道即茶道也。皎然是台禪兼弘的高僧,從現存詩文看,受天台宗中道思想影響最大。其詩文集《杼山集》卷八《天台和尚法門義贊》即是天台宗中道思想的集中體現:「我立三觀,即假而真;如何果外?強欲明因;萬象之性,空江月輪;以此江月,還名法身。」
皎然在《詩議》中說:「且文章關其本性,識高才劣者,理周而文窒;才多識微者,句佳而味少。是知溺情廢語,則語朴情暗;事語輕情,則情闕語淡。巧拙清濁,有以見賢人之志矣。抵而論屬於至解,其猶空門證性有中道乎! 何者? 或雖有態而語嫩,雖有力而意薄,雖正而質,雖直而鄙,可以神會,不可言得,此所謂詩家之中道也。」(引自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 南卷·論文意》;中華書局,1975年版)正是天台宗的中道思想,促成了皎然的「茶道三境」:「一飲滌昏昧」、「再飲清我神」、「三飲便得道」。此道即中道也。皎然「茶禪一味」的茶道實源於智者大師《觀心食法》提倡的「生活禪」。此有「三同」之解:
首先是茶禪同源。佛教「苦集滅道」四諦,苦為首諦;佛教認為:世事皆苦,修禪即求解脫,最終證道諦而超凡入聖。而茶性亦苦,因天台宗「無情有性」說,世上萬事外物,均具佛性。故茶亦具佛性,故云茶禪同源。
其次是參悟同理。佛法以「苦、集、滅、道」四諦為總綱;茶道博大精深,卻以「怡、清、和、真」四諦為總攬。禪與茶的共同憑籍是心,即心靈的感通與徹悟;禪道之要,莫若攝心,攝心之法,莫若止觀。還觀者日常之覺照也。非天地之靈蘊,無以有茶;非真心之覺照,無以有道;茶為禪引,禪為茶道,同參苦諦,苦盡甘來;故云「茶禪一理」。
複次是茶禪同道。佛教認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佛諦「苦」為先,茶性「苦」為本;欲修佛道,悟茶道,均須參透「苦諦」,是以「茶禪一味」。無論佛道與茶道,均須參破「苦諦」,達到對「苦」的解脫。修禪喝茶,品茗悟道,茶味猶如禪味,以最後參悟「人生平淡即為真,茶味淡泊苦後甘」之哲理。「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千言不如一行。茶禪一味,即色悟空;此即茶禪同道。皎然詩「一飲滌昏昧,再飲清我神,三飲便得道」,即此理也。皎然可謂深得茶禪「個中三昧」。
皎然詩中越、剡溪(屬天台山脈,介於今新昌、嵊州間),即今天台山的產茶地。而瓊漿、得道、全真、丹丘等辭彙都是道教術語。天台山原為道教修行地,天台華頂山上的茶圃,更是道士葛玄所種植。「自天台宗在天台山發展之後,中國茶道遂逐漸轉為茶禪」。(台灣學者吳靜宜《天台宗與茶禪關係》)由上可見,天台山是中國茶道的名源地與茶道思想發源地。
三、天台山:中國茶道「茶禪一味」策源地
從唐代茶詩看,茶禪一味濫觴於中唐。皎然與陸羽雖是至交,但對《茶經》只談「祛疾」,不談茶道,表示不滿。皎然《杼山集》卷七《飲茶歌送鄭容》詩云:「丹邱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詩自註:《天台記》云:『丹邱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雲宮人不識。雲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常說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盪憂栗。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溪雲,高歌送君出。」此詩是皎然與鄭容兩人飲茶論道,說明茶主要的功效不在於祛除疾病,而是盪除胸中憂愁與煩惱,並指出《茶經》「即色不悟空」的不足之處。皎然與陸羽兩人在幽靜的山中寺院中,品茶香之趣。陸羽著重茶藝,皎然認為應將飲茶提升至茶禪的精神境界。皎然《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詩云:「喜見幽人會,初開野客茶……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稍與禪經近,聊將睡網余……」皎然將茶比擬為「禪經」,以為茶與禪經相近。《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詩云:「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重陽佳節,世人多飲酒,誰能理解茶的「一色一香」?
天台寒山子詩云:「石室地爐砂鼎沸,松黃柏茗乳香甌。飢餐一粒伽陀葯,心地調和倚石頭。」伽陀葯,即阿伽陀葯,佛教術語,意為萬應靈藥;常以比喻佛法、禪法。茗乳香甌,詮釋寒山子飲茶聞香、觀色悟空的「茶禪一味」境界。
最早提及「茶禪一味」的南宋台州判官陳知柔,其人《嘉定赤城志》失載,而見於《乾隆永春州志》卷二十四《人物傳一》:「陳知柔,字體仁,永春人。紹興十二年進士,授台州判官。郡獲海寇,有被誣者,知柔辨釋四十餘人。教授建州、漳州,起知循州、徙賀州。知柔與秦檜子熹同榜,檜當軸,前列十餘人,俱以攀援致通顯。知柔獨不阿附,以故齟齬。雅好山水,自天台至會稽,耽其岩壑。罷知賀州,復留惠陽,自號休齋居士。所著有《易本旨》十六卷、《大傳》二卷、《易圖》一卷、《春秋義例》十二卷、《詩話》五卷、又有《梅清傳》、《詩騷古賦雜著古學並圖》十二卷、《詩聲譜》二卷、《論語後傳》十卷,皆行於世(《閩書》)。」
陳知柔《題石橋》詩云:「巨石橫空豈偶然,萬雷奔壑有飛泉。好山雄壓三千界,幽處長棲五百仙。雲際樓台深夜見,雨中鐘鼓隔溪傳。我來不作聲聞想,聊試茶甌一味禪。」(宋林表民編《天台續集·別編》卷二中)詩句中五百仙,即指天台山石橋五百羅漢;聲聞,佛教稱聞佛之言教,證四諦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羅漢。《敦煌變文集?維摩經押座文》:「五百聲聞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證。」陳知柔《題石橋》詩不僅描繪了雄偉壯麗的天台石橋作為中日佛茶「羅漢供茶」的發祥地勝景,而且還首次點出了「茶禪一味」的茶道最高境界。
剡人高似孫《國清寺泉時有綠蟾蹲崖石西》詩略云:「……山僧惜一茶,自碾仍自煮。相從有覺意,兩悟無凡語。欲分鮮花屏,稍築松風廡。銅瓶取明月,洗此文字苦。」(宋林表民編《天台續集·別編》卷四)說明宋代天台山國清寺僧人在自製、自碾、自煮茶過程中,能領悟禪法,超越文字,進入無我的「茶禪一味」境界。由上可知,天台山是中國茶道「茶禪一味」策源地。
四、天台山:中外佛茶「羅漢供茶」的發祥地
茶禪一味與中國天台山特有的佛茶藝術「羅漢供茶」是和合共榮生的從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詩句看,「羅漢供茶」的乳花應產生於中唐。「素瓷雪色縹沫香」,即茶甌中飄起的白色乳花。這是唐代陸羽在《茶經》里記載的一種煎茶法。陸羽《茶經·五之出》載:「(茶之)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之者日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
最早將天台山石樑確立為中國五百羅漢棲真根本道場的是晚唐百丈懷海禪師。百丈懷海(749—814)禪師在《百丈清規》中不僅確立了天台山石樑是中國五百羅漢棲真之地,還制定一套供養羅漢的儀軌,使之在中國佛教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唐陳翊《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這一清規在佛教界推行後,天下叢林紛紛仿效,很快風行於全國。《百丈清規》卷五詳細記載了《供羅漢》之儀軌,《供羅漢》又稱《羅漢供》,又作《羅漢會》。即供養十六羅漢、五百羅漢之法會。原儀軌已經佚失清僧儀潤《證義記》卷五《供羅漢》中共輯有九項儀軌:一是預日掛牌;二是庫房預備;三是正日預備;三是正日預備;五是拈香具拜;六是眾唱香贊;七是降臨法會;八是施主祈願;九是收供唱贊。《百丈清規》中 「供養羅漢儀軌」,是以「天台山羅漢,來受人間供」作為主基調的。儀潤在《供羅漢·證義》中還引述了無相真禪師的《供羅漢頌》,其頌云:「應供真人著眼高,海山來往不辭勞;也知為瑞為祥處,惹得天花上毳袍;石樑方廣路非遙,檐卜堂中信手招;尊者半千誰是主,海天雲靜月輪高。」這標誌著天台石橋正式成為中國五百羅漢棲真根本道場。
從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始,武肅王錢鏐每年都請天台僧人幼璋於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場。南宋台州林師蒧、林表民所編《天台前集·別編》錄有《武肅王有旨石橋設齋會進一詩》,此詩六首,一謂天台山水神秀;二謂天台系佛窟仙源;三謂奉錢鏐旨意設齋,乞求護國佑民;四謂精誠迎請羅漢,羅漢現相應供;五謂五百羅漢應供之事;六謂王命設齋祈福,功德圓滿。武肅王錢鏐因何選天台石橋作為設齋法會,主要是因此地是晉唐以來的五百羅漢棲真之地。故命僧人在天台石橋設齋法會,既可護國佑民,又可超度亡靈。
宋代最早記載羅漢供茶的是蘇軾。據蘇軾《東坡全集》卷九十八《十八大阿羅漢頌》記載了其家羅漢供茶的淵源。蘇軾外祖父程文應(曾官宋大理寺丞),二十多歲出遊京師,歸途四川遭逢寇亂,錢盡糧絕,困於旅舍。忽有十六位僧人來見,說我們都是鄉人。並各饋錢二百,程文應得以返回家鄉眉山縣。程文應為眉山縣巨富之家,為報答十六位僧人老鄉,但不知這十六位僧人的來歷。只能說「此為阿羅漢也!」自此每季設大供一次,一年四次供奉十六阿羅漢。遂沿自成俗。程文應享年九十,設供二百餘次(一年四次),設供年限長達五六十年。程文應家設羅漢大供,其中必有茶供。其起源亦是受天台山佛茶「羅漢供茶」的影響。據《東坡全集》卷九十八《十八大阿羅漢頌·跋尾》載:「佛滅度後,閻浮提眾生,剛狠自用,莫肯信入,故諸賢聖,皆隱不現。(佛教)獨以像設遺言,提引未悟。而峨眉、五台、廬山、天台,猶出光景變異,使人瞭然見之。軾家藏十六羅漢像,毎設茶供,則化為白乳。或凝為雪花、桃李、芍藥,僅可指雲。或云:羅漢慈悲,深重急於接物,故多現神變。倘其然乎!
其次是宋代水利學家羅適(1029一1101)的《石樑》等詩述及天台石樑羅漢供茶之事:「茶花本餘事,留跡示諸方」。宋詩人楊蟠(1017—1106)《方廣寺》詩「金毫五百幾龍尊,隱隱香飄聖跡存」,進一步明確了石樑方廣寺「羅漢供茶」習俗的存在。宋名臣賀允中(1080—1168)南渡後寓居台州,其《石樑》詩「聊試茶花便歸去,杖頭挑得晚風涼」,均指天台石樑羅漢供茶。
北宋治平三年(1066),台州知州葛宏聞此靈異事迹,遂與隨行地方官員劉珵、舒亶來到天台山石樑羅漢閣煎茶應供。俄頃見羅漢閣上「四周晝陰深邃處」,亦「有茶花數百甌,或六齣、或五齣,而金絲徘徊覆面。三尊盡干,皆有飲痕(宋·林表民《天台續集》上,下同)。」葛宏遂賦《羅漢閣煎茶》詩一首:「山泉飛出白雲寒,來獻靈芽秉燭看。俄頃有花過數百,三甌如吸玉腴干。」
隨行的官員劉珵、舒亶步韻奉和二首。劉珵和詩云:「寶爐香散曉煙寒,凈幾供茶繞座看。已愛六花金縷異,更驚三啜翠痕干。」
舒亶和詩云:「薦盡春園曉倍寒,靈蹤留待使君看。寒泉冷結花紋細,玉碗香收雪點干。」
「羅漢供茶」還見於日本佛教天台宗大雲寺主成尋(1011—1081)的《參天台五台山記》: 「熙寧五年(1072)五月十九日戊戌辰時參石橋,以茶供羅漢五百十六杯,以鈴杵真言供養。知事僧驚來告:茶八葉蓮花紋,五百餘杯有花紋。知事僧合掌禮拜,小僧(指成尋)實知羅漢出現受大師茶供,現靈瑞也。」經葛宏、成尋等人宣揚,石橋「羅漢供茶」名馳中外,天台山石橋遂成為中外品茗觀瀑之勝地。由此而見,天台石橋是中國佛茶「羅漢供茶」的發祥地。
五、天台山:中外佛茶傳播地
(一)東傳日本
早在中唐,天台山雲霧茶就傳播東亞。唐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天台宗創始人最澄入唐求法至天台山國清寺,師從道邃和行滿,次年回國時,帶去天台山茶葉與茶籽,種在近江(滋賀縣)比睿山東麓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今日吉神社附近的池上茶園內還矗立著一塊高大的《日吉茶園之碑》,記載了最澄在天台山攜回茶種辟園種植的歷史,這也是中國茶種傳往國外的最早文獻記載。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日本榮西第二次來華至天台山萬年寺師事萬年寺虛庵懷敝,留居二年五個月,其間,榮西深入萬年山、石樑一帶茶區,了解種茶、制茶技術和煮茶泡茶方法、茶道文化及其功效。紹熙二年(1191)榮西回國時,帶去大量天台山茶種,一路將茶籽分種於平戶、肥前、博多等地,榮西還將茶籽送給京都栂尾高山寺明惠上人,明惠將其種植在寺旁。日本建久三年,榮西用漢文寫就被譽為日本「茶經」的《吃茶養生記》一書,大力提倡飲茶養生,被後人譽為日本「茶聖」,並奠定了現今日本茶道。今日本平戶市木引街富春庵旁立有「榮西禪師遺迹之茶園」,京都拇尾高山寺立有「日本最古之茶園」碑。
道元(1200—1253),俗姓源,號希玄,京都人。14歲登日本天台宗總本山比睿山。從天台座主公圓出家,遍學天台教義。1214年到建仁寺謁榮西,習臨濟宗。榮西寂後,師事明全。1223年與明全入宋求法,歷游江南名剎。1225年春夏之交,26歲的道元來到天台山萬年寺,從元鼒住持受法。後師事寧波天童寺長翁如凈,隨侍三年,1227年回國,于越前(今福井縣)開創永平寺,成為日本曹洞宗的總本山,今有信徒680餘萬人,
道元回國後,把天台山石樑「羅漢供茶」也移植到日本曹洞宗總本山永平寺。據《十六羅漢現瑞華記》載:日本寶治三年(1249)正月初一道元在永平寺以茶供養十六羅漢。午時,十六尊木像和繪像羅漢皆現瑞華。其記又云:「現瑞華之例僅大宋國台州天台山石樑而已,本山未嘗聽說。今日本山數現瑞華,實是大吉樣也」為此,道元親撰《圖漢供養式文》,記述了這一「靈異事迹」。其中談到榮西兩次在天台山看到「羅漢供茶」的「靈異事迹」:一次在石樑,一次在萬年寺。如今日本許多寺院內,還保留著「羅漢供茶」的儀式。1983年4月16日至17日,日本長野縣中野市栗和田常樂寺開創400周年舉行法會,就有「羅漢供茶」的儀式。
南宋端平二年(1235),日僧圓爾辨圓入宋求法,登天台山尋根訪祖,亦帶回天台山茶籽,播於日本靜岡,成為現今日本最大的茶葉產區,年產茶葉總量佔全日本茶葉總產量的一半左右。
淳祐十二年(1252),圓爾辨圓法孫無象靜照入宋,遊歷天台諸山,參拜石橋五百羅漢,集中日高僧四十二人之歌詠「羅漢供茶」八十四首詩歌,編成《石橋頌軸》一卷,這是中日最早的羅漢供茶詩集。今已經列為日本國寶。2012年9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朱剛、陳珏合著的《宋代禪僧詩輯考》,《石橋頌軸》編入該書附錄三。無象靜照的天台《石橋頌軸》中的八十四羅漢供茶詩,今皆未為《全宋詩》所錄,是流傳日本的一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彌足珍貴。無象靜照在浙求法行跡,可參見浙江工商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院江靜副教授的《日僧無象靜照在浙行跡考略》一文(載《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2期)。
(二)東傳高麗
據韓國最早歷史文獻《三國史記》(1145)卷十《新羅本記》記載:新羅興德王三年(828),唐文宗召見遣唐使金大廉於麟德殿,並贈予天台山茶種籽,金大廉帶回茶種籽,始植於韓國全羅南道地理山(今智異山),其地立有「茶始培地」之碑。1999年浙江大學茶學系韓國留學生李恩京以《中國天台山和韓國智異山茶樹比較形態學的研究》為題,經三年研究,最後得出韓國智異山茶樹原於天台山的結論。
宋元豐時期,高麗天台宗創始人義天曾擔任高麗使者前來宋朝朝貢,並至天台國清寺參諸耆宿,從天竺寺慈辨詣天台教觀,對天台宗教義領悟深刻,並將茶種子、天台禪法與茶儀傳回韓國。可見由天台茶禪所產生的影響,已經擴大到日韓等東亞鄰國。
2013年中國天台山華頂講寺「禪茶雅集」活動5月19日在華頂講寺舉行。來自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的禪茶界代表齊聚佛教聖地、茶祖之鄉天台山品茗論道、體驗交流,認知「禪即茶、茶即禪」圓融不二關係,感受「江南茶祖、韓日茶源」天台山雲霧茶智慧之芽的魅力。同慶天台山這座中外佛茶傳播地。
本文作者:
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周 琦
來源:跨界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