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充:標美大道鑲江岸 千年果城揮彩練

南充:標美大道鑲江岸 千年果城揮彩練

改造後的濱江大道 記者 梁洪源攝

老南充濱江沿線曾是一片低矮民房

濱江大道是城市變遷和勃興的產物,早年間,嘉陵江常年衝擊古南充城外的河灘,形成一道並不分明的泥質河堤。據《南充市志》記載:南充城東瀕臨嘉陵江兩岸,江水沖刷而成牆基腳。明正德年間(1506年至1521年),順慶府推官勞傳相在小北門外(今外小北街東端的高坡處),修築護城河堤一道,以抵禦江水,後世稱「勞堤」。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順慶知府朱某在小北門東北,北起北津渡山崖,南入江中,修一道防洪堤,次年堤壩修建而成,因距岸較遠,取名「遙梁」。因條石砌成,又稱「石樑」。後石樑向南延伸,至大東門處。其間又築有小堤,曾致洪災不犯五六十年。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知府楊重雅修築外城,外城西起內城西北隅(今模範街都市華庭附近)向東北抵達平城門外的嘉陵江北段,再利用防洪老堤,增修為外城東段,南至小南門外與內城相接,把城外數千家住戶圈入城內。至此,南充城區面積幾乎擴大一倍。但因居民取水不便,又在東段堤壩上辟14道水門,故人們又稱防洪老堤為「水城」。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南充遭受嚴重洪災,洪水入城,城牆崩塌,於是重建城牆,設大東門、大西門、大北門、大南門、小東門、小西門、小北門、小南門、文明門。民國初年修街道,新中國成立後城區一再拓展,古城牆痕迹幾乎無存,只剩下河街沿有少許遺迹。

「老南充濱江沿線曾是一片低矮的民房,其建築多為兩層穿斗木結構。狹窄處僅有半邊街道,寬闊處除南北縱向主街外,還有東西向小巷交錯縱橫。居民區街舍破爛,公共設施缺乏,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垃圾死角。」今年76歲的市民楊書成家住濱江中路一段,是個地地道道的老南充人,在他的記憶中,上個世紀90年代,由於南充城市建設興起,水運逐漸衰落,沿江低矮灘涂被開闢堆放砂石,從果城路以外至濱江北路段的沿江地段,砂石場越來越大,晝夜不息的料場與破敗不堪的居民區交錯雜居,曾經的濱江沿線是南充城區比較破敗和髒亂的城市角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川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南充通達全國的鐵路運輸體系初步構建

TAG:四川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