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內閣中藏有一件重要物品 皇帝問到它時 大臣們都說不知道

明朝內閣中藏有一件重要物品 皇帝問到它時 大臣們都說不知道

明朝內閣中藏有一件重要物品 皇帝問到它時 大臣們都說不知道

明朝建立並走上正軌以後,打下江山的朱元璋老爺子發現一件事情,那就是當皇帝後,這個國家反而跟他越來越沒有關係了。之前打天下時,朱元璋帶著手底下一幫文武大臣東征西戰,忙得不亦樂乎,可當了皇帝以後,朱元璋卻發現自己卻越來越閑了,因為事情都被另一個人搶去幹了,那就是宰相胡惟庸。

要說這事兒也不能怪胡惟庸,而是歷朝歷代的制度都是如此,皇帝貴為天子,地位高高在上,但宰相是百官之首,掌握著行政權,是實在辦事的人。可朱元璋卻不管這一套,我打下來的江山,為什麼要外人來管,於是朱元璋便決定廢除宰相,將行政權收歸自己手中。

可這樣沒過多久,朱元璋又發現不對勁了,這天下事兒這麼多,他一個人就是不吃不喝也處理不完啊。於是他設立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個機構,內閣。朱元璋創設內閣時,想的是找幾個知識淵博、處事老道的人給自己處理政事時提提意見,寫寫奏章,類似於諮詢機構。

但此風一開,加上明朝後來的皇帝越來越懶,那些最初只有五品官的內閣大學士們成了事實上的宰相。皇帝不怎麼管事,有奏章上來,先由內閣大學士們討論,首輔將討論的結果寫成條陳,如果是勤奮點的皇帝,還會自己看下,如果是明熹宗這種木匠皇帝,則是直接讓司禮監批紅,朝政實際上掌握在了內閣和司禮監手裡,這種處理政事的方法叫做票擬批紅制度。

明朝內閣中藏有一件重要物品 皇帝問到它時 大臣們都說不知道

票擬批紅制度的運行模式大概是這樣的:

朝廷有命令,必傳之於太監,太監傳之管文書官,管文書官方傳至臣。內閣有陳說,必達之管文書官,管文書官達之太監,太監乃達於御前。

當有奏章遞進以後,先由通政使司官員和宮門守衛送至司禮監,在司禮監登記後,再由司禮監太監轉送皇帝御閱,皇帝看後,再交由內閣票擬,票擬後的奏章再經上述過程送抵皇帝,皇帝如果覺得沒有問題,就由司禮監批紅,再通過內閣發給六科,六科審核無誤後,再交由六部執行。

在這種運轉模式下,票擬批紅制度往往會出現兩個問題。

第一,在皇帝不管事,太監權力過大時,代行批紅權利的司禮監可以改動內閣的票簽,司禮監成了事實上的「皇帝」,行使決策權。

這種事情在明朝的歷史上多有發生,據趙翼的《廿二史札記》記載:

王振竊柄時,票擬尚在內閣。然塗疏言,英宗時,批答多參以中官,內閣或不與,則已有不盡出內閣者。

王振獨攬大權時,票擬權雖然在內閣,但是明英宗的批紅大多參照司禮監的意見,內閣所提的票簽或者是不被採納,或者是直接被司禮監修改,內閣票擬權形同虛設。

明朝內閣中藏有一件重要物品 皇帝問到它時 大臣們都說不知道

到劉瑾時,更加變本加厲,直接把奏章帶回家由自己的私人批閱,再讓內閣表示同意。


其後凡有章奏,瑾皆持歸私第,與妹婿孫聰、華亭大猾張文冕相參決,詞率鄙冗,焦芳為潤色之,李東陽俯首而已。

第二,在票擬批紅的過程中,司禮監是聯繫皇帝和內閣的紐帶,在傳達皇帝旨意時,司禮監可以故意扭曲,只要內閣不反對就能實行下去。

當然這個漏洞,明朝的皇帝們在設計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了,專門設置了「絲綸簿」,用來記載票擬最終結果,以便查核,「朝廷旨意多出內閣近臣,調進旨,稿留閣中,號絲綸薄」,絲綸簿的存在可以有效防止太監專政。

但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絲綸簿的存在讓司禮監太監們不敢胡作非為,但真的想要欺君,那還是有辦法的,那就是讓絲綸簿消失,自己偷偷藏起來。

在《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有關於絲綸簿的一件謎案。

向傳閣中有絲綸簿,為擬旨底本,無論天語大小,皆錄之以備他日照驗。聞上初年,為馮榼共江陵相匿之,以滅其欺妄之跡,或雲正德初年,已被劉瑾、張采藏去久矣。甲申年,御史譚南希思耳剽其說,遂疏請查簿下落,以還舊規,閣中疏辨,謂從無此簿,亦初不聞其說。上詰談此語所從來,令即回話,談亦只以傳聞臆對,因重貶去。

明朝內閣中藏有一件重要物品 皇帝問到它時 大臣們都說不知道

相傳內閣之中有絲綸簿,是擬旨的底本,皇帝所擬的旨意,無論大小,都會抄錄在上面以備以後查驗。但到了萬曆初年,絲綸簿被馮保、張居正藏匿了起來,以除去他們欺君的證據,有的人還說,在正德初年絲綸簿就被劉瑾藏了起來。

有個叫譚南希的御史,在聽到關於絲綸簿的傳聞之後,於是便上疏給萬曆,要查找絲綸簿的下落,並還回內閣,按以前的規定記錄下皇帝的旨意。但內閣大學士們卻說從來沒有聽過或見過絲綸簿的存在。

萬曆就問譚南希,你是從哪裡聽說的絲綸簿。譚南希表示自己也是道聽途說,於是萬曆皇帝很生氣,小道消息也能當真?便將譚南希貶去官職。

但是英宗、憲宗兩朝當過大學士的李賢在他所寫的《天順日錄》里卻提到了絲綸簿的存在,「徐武功有貞奪門,英宗復辟,徐究出絲綸簿歸內閣」。

奪門之變後,英宗復辟,有擁立之功的徐有貞因為立有大功被英宗寵信,因此找出之前被王振藏匿起來的絲綸薄,重歸內閣。

那絲綸簿到底存不存在?依筆者所想,應該是存在的。

首先,票擬批紅之權,事關朝廷大事和皇帝的威嚴,皇帝的旨意由身邊侍從的太監所寫,寫完以後,如果不留下底本,以後出了差錯,找不到對照,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那怎麼追究責任呢?出於這個目的,絲綸簿有存在的必要。

其次,李賢當過兩朝的內閣首輔,對於內閣運轉和前朝故事了如指掌,由他編撰的筆記,應該是不會犯常識性錯誤的。

明朝內閣中藏有一件重要物品 皇帝問到它時 大臣們都說不知道

那為什麼那麼多大臣都表示沒有見過甚至沒有聽過絲綸簿存在呢?

大概有兩個原因,第一,可能內閣中有類似詔敕的「底本」,但是並不叫絲綸簿,在武宗朝當過內閣大學士的王鏊也有提到「文恪進內閣,則底稿俱在,但不名絲綸簿耳」。

第二,比綸簿真的存在,但是像之前所說,它的存在是為了防止宦官專權,太監們於是便將它藏了起來,以做到死無對證。對於這種欺君的事情,皇帝問起時,內閣大學士們肯定是打死不能承認,一是怕犯了欺君之罪,二是怕得罪權宦,於是便出現萬曆初年譚南希上疏要找絲綸薄,但大家都表現沒見過也沒聽過的奇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涯讀涯史 的精彩文章:

孫殿英為了討好蔣介石 專門做了一件蠢事 讓蔣介石尷尬宋美齡氣憤
朱元璋為何說 若得此人歸附 勝過十萬雄兵?

TAG:涯讀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