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消失了的古產業:「養瘦馬」

消失了的古產業:「養瘦馬」

文|理釗

張岱有一篇短文《揚州瘦馬》,講的是古時的「養瘦馬」。對這個行當,現在該用什麼詞語來介紹它,已經很難了,可在那時,儼然是一項興隆的產業:「揚州人日飲食於瘦馬之身數十百人。」以明朝時揚州城人口的規模,有「數十百人」從事的行業,應該算是不小的了。這些從業者大約為:「養瘦馬」者,賣「瘦馬」的「牙婆駔儈」,運送「瘦馬」的出租「花轎花燈,擎燎火把」者,以及為之做排場的廚子、唱歌班等服務者,總之,依照中國的婚嫁禮俗,自問采至迎親的全套流程中,均有「專業者」來做。對這些人的生意,陶庵在文末寫道:「日午而討賞遽去,急往他家,又復如是。」

何為「養瘦馬」?明朝王士性的《廣志繹》卷二載:「廣陵蓄姬妾家,俗稱『養瘦馬』,多謂取他人子女而鞠育之,然不啻己生也。其保姆教訓,嚴閨門,習禮法,上者善琴棋歌詠,最上者書畫,次者亦刺繡女工。至於趨侍嫡長,退讓儕輩,極其進退深淺,不失常態,故納侍者類於廣陵覓之。」王士性生於1547年,浙江人,以做官為業,但為官一地,喜歡考察當地的地理風貌,且偏重於人文,晚年著成《廣志繹》。正是他的這一愛好,使我們知道了「瘦馬」的明細:即專門培養供貴人賞玩、使用的侍妾妓女的行當。

唐白居易有一首詩:「莫養瘦馬駒,莫教小妓女。後事在目前,不信君看取。馬肥快行走,妓長能歌舞。三年五年間,已聞換一主。」後人以為,「瘦馬」一詞即從此而來。如此,可見養「瘦馬」,大約在唐朝時便有了。但到成為產業,所養的這些女孩是從那裡來的呢?我想,「蓄養」者是萬不會把自己的孩子當成「瘦馬」的,自然是或偷或搶或買或以欺騙的名義收養來。而那些窮得要賣掉女兒的人家,即便是想自養,也沒有那一分本錢與知識的。

經過「保姆教訓,嚴閨門,習禮法」,使得所養「上者善琴棋歌詠,最上者書畫,次者亦刺繡女工。」也就是女孩子長大成人,就會選擇買主,售出了。其過程,《夢憶》里有記載:「至瘦馬家,……牙婆扶瘦馬出,曰:『姑娘拜客。』……『姑娘往上走。』『姑娘轉身。』『姑娘藉手瞧瞧。』『姑娘瞧相公。』『姑娘幾歲?』『姑娘再走走。』……看趾……。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是。」買者挑揀得真是很仔細,容貌、步態、聲音,甚至是腳的大小等,都要一一看的。

這些「瘦馬」散落各家後,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沒有看到相關的文字,不便猜測,可看一看養「瘦馬」者不使自家孩子為之,便知道不會有什麼幸福供人羨慕,因為假如是像做官一樣的好事,是難落尋常百姓家的。

據清朝趙翼《陔余從考》載:「揚州人養處女,賣人作妾,俗謂之『養瘦馬』,其義不詳。」這說明,這一行當,到清朝時便已沒落了。沒落的原因,我想,大約是經濟上的原因,即利錢太低。至少不是因為對女人有了尊重,於「瘦馬」沒了需求。小鳳仙紅於民國,就是需求未變的證明。即使如此,如果自唐時算起,到清時的沒落,養「瘦馬」這一行當,在中國存在了差不多上千年。而在宋至清,卻又是中國的道學形成、發展、定形,並漸漸統轄社會的時間。讀一讀這個時代里道德文章,再想一想養「瘦馬」,真使人感慨萬千,那時的一些人,尤其是為女人的,還有一點為人的權利么?

現在,人真是幸福得很了,沒有了這種遭遇待遇的危險了——如有,必定會繁衍出男「瘦馬」這一品種的。可再仔細一想,把人從小就輸進一種「認識和知識」,養成高等人想要的樣子,以便進行驅使的做法,現在還有沒有呢?如有,則表明,行業雖已消亡,可那「行業精神」卻還是在的。

2018年3月4日修改 (供《廣電報》)

理釗原創作品,敬請轉發或分享

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釗2017 的精彩文章:

對祖國的詞語的一點閑話

TAG:理釗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