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梗/支架後,患者一定要躺著嗎?

心梗/支架後,患者一定要躺著嗎?

專供非心血管專業人士閱讀,幫助大家了解更多的心血管疾病預防診療知識!

汪芳心語

親臨了近期的學術交流會和讀書會,最大的感悟是:知識改變一切,唯有學習不可辜負!

有這樣一句話很有意思:如果我們沒有時間休息,我們就會有時間生病。旨在告誡大家別一門心思埋頭苦幹,該放下就放下。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我們常說運動不能過度,其實休息也不能過度。對於一些特殊人群和特殊情況,過多的休息反而是有害的。

最近門診上來了幾位「特殊」的患者,他們蔫頭耷腦,看上去不是很精神,就是因為休息過頭了的緣故。

其中一位患者放置了2個支架,問道:「以前我喜歡早晨和黃昏的時候去散步,去年年底做完支架後就不敢出門了,擔心支架脫落。現在身體感覺越來越差,飯量也跌了不少。」另外一位心梗患者問我說:「自從去年犯了心梗之後我就盡量不活動了,放棄了原來一直跳的廣場舞,連上下樓都很注意。可是總感覺身體不舒服,沒有勁兒。」這兩位患者的共同點就是生病/手術後完全與運動絕緣,一有機會就卧床休息,結果長時間休息後體質也變差了。

問題來了:心梗和支架後患者一定要躺著嗎?

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是沒錯的,無論健康人還是生病的人,都應該視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因此,心梗患者、放支架的患者也都需要運動。

支架術後怎麼運動

首先要安撫文中這位患者的「擔心」。

應該說臨床上有類似情況的人不少,一直質疑支架的「脫落」問題。其實這是多餘的,若因為怕脫落就減少活動甚至不運動也不科學。首先,介入支架大都採用特殊的合金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支撐力、耐腐蝕力,其塑形功能也都是非常可靠的;第二,介入手術時通過高壓力使得支架緊緊地鑲嵌於血管內壁上。因而甚少有聽說患者安放的支架出現生鏽、塌陷和明顯位移等情況。

由此可見支架本身是非常安全的,並不會因為運動出現什麼意外的故障。那麼運動又能給支架患者帶來什麼好處呢?綜合來看支架患者進行合理的運動,能減少術後再通血管的狹窄、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纖溶性、消除緊張情緒,最終改善心臟功能並預防二次心梗。

支架術後運動之前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運動負荷試驗」是重要的監測指標。醫生通過詳細的評估及危險分層,依據個體化原則制定「運動處方」。(不穩定性心絞痛,心功能Ⅳ級,未控制的嚴重心律失常,未控制的高血壓等患者應暫緩運動康復)

一般來說支架術後運動康復需分期進行:1.住院期間。運動康復要在心電和血壓監護下進行,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確定下床時間。病情輕微的24小時候即可室內走動,嚴重的需要先靜養4-5天,甚至更長時間。選擇院內活動以輕便為主,如散步;2.出院後1-6個月內。術後恢復良好、身體也比較輕鬆的話,可以循序漸進做一些溫和的有氧運動(散步、慢跑)和阻抗運動(舉啞鈴)等。活動前要預熱,活動後要放鬆,30-90分鐘;3.支架1年以後。院外長期康復階段應當形成穩定、規律的運動習慣,如騎自行車、跳廣場舞等。為了確保病情穩定,患者應按時到醫院複查。

PS:很多患者問支架一年或兩年後身體感覺非常好,所以想踢足球或打籃球,在我看來劇烈的體育運動還是要盡量避免的。

總的來說,支架術後選擇運動強度不宜過大,以舒適為標準。支架術後運動貴在堅持,理論上只要患者能夠耐受,還可以緩緩地增加強度。但是,如果運動過程中出現了胸悶、氣短、哮喘、胸口疼痛和疲勞等情況,就要立刻停止活動。

心梗患者如何運動

「我心梗一年了,能跑步嗎?」「我之前得過心梗,是不是再也不能運動了?」這樣的問題在門診上屢見不鮮。

儘管大量的心梗患者常常在運動強度過大時誘發,但是研究發現心梗以後適當運動有利於建立心肌側支循環緩解病情,反而長期卧床休息會導致心功能進一步惡化。但是心梗患者選擇運動也是要循序漸進的,不同的時期應採取不同的運動方案:

1. 心梗期(發病 48 小時內):低活動量,主要是上下肢的被動運動,尤其要避免抬高下肢,以免血流回涌心臟加重負擔;

2. 急性後期(發病 3~7 天):脫離危險的患者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在監護下進行簡單的步行運動;

3. 出院早期(心梗出院後 3 個月):出院後的康復期,需要主治大夫根據患者的危險程度來分層,通過心肺運動試驗檢測出患者的無氧代謝閾值,進而決定運動強度;

4.穩定期(心梗 3 個月以後):患者病情比較穩定,每周可進行 3~5 次運動,強度也可以慢慢增加,注意要定期複查。

目前主張心肌梗死患者應以有氧運動為主,即人體在氧氣供給充分的情況下進行運動,比如慢跑、游泳、散步、園藝活動、廣場舞和打太極拳等,應當盡量避免無氧運動,如短跑、打籃球、做俯卧撐等。

對於很多穩定期的心梗患者來說,可以自行通過監測「心功能」來安排運動強度。

對於很多穩定期的心梗患者來說,可以自行通過監測「心功能」來安排運動強度。在此分享一個「6分鐘步行試驗」

選擇一個30-50米的長廊或空曠道路,測算6分鐘之內儘可能快地走過的距離(折返)。正常健康人可以走400-700米,輕度心功能不全能走426-550米,中度心功能不全能走150-425米,低於150米就是重度心功能不全。心功能好的可以多運動,不好的就少運動。假如過程中出現胸悶、氣短、頭暈和噁心等不適癥狀,就要立即停止活動。

對於心梗患者來說,什麼時間運動也是有講究的。不少人表示早晨迎著太陽活動最好,其實不然,這個時段更容易爆發猝死,因此清晨活動不是最優選,下午或傍晚比較好。

今年3月JACC雜誌刊登了一項來自挪威的研究,評估了冠心病患者體育鍛煉強度的變化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該研究總共納入了3307名冠心病患者,在30年的隨訪時間內,有1493名患者死亡。研究發現,與不運動的患者相比,保持低活動強度或高活動強度的運動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一個多世紀前,心臟重疾患者被要求絕對卧床。隨著時間的更迭,這一認識已被否決。早些年來自瑞典的有關「運動與心衰關係」的研究發現:每天步行或騎自行車至少20分鐘的人,比少於20分鐘活動者相比,可以減少20%的心衰概率。無獨有偶,美國心臟病學會也向大眾發出了「每周適度運動150分鐘」的建議。由此可見,適當運動確實有益於心血管健康。

當然,康復期的心臟患者如何運動有講究,這在於及時準確的風險評估和個性化的運動方案。也就是說什麼樣的患者做什麼樣的運動,以及運動的時間長短等,都是要儘可能精準的。如此才能在運動中獲得最大療效。

北京醫院●出診時間

周一上午:特需門診

周三上午:專家門診

(如有特別需要,可微信預約)

今天看到胡大一教授發布的一條信息非常有感觸,美國人類健康統計中心披露的數據顯示:1968年美國成年人參加跑步運動的人數只佔24%,到1984年增加到了59%,同期吸煙人數又減少了一半。最終調查顯示,這段時期心梗死亡率下降37%,卒中死亡率下降50%,高血壓人數降低了30%,人均壽命從70歲增至75歲!

堅持暢跑四個月以來,體重有了明顯的減輕,特別是精氣神越來越好。最近一段時間忙著籌備6月初北京醫院心內科組織的CTSC大會,經常熬夜。以前雖然也能堅持下來,卻總是累的焦頭爛額,心煩意亂,而現在即使繁瑣的工作再多,也能夠較好地保持注意力集中。前天晚上困得我在沙發上睡著了,結果第二天早晨醒來卻能很快復原,且精神飽滿地參加了衛健委有關健康科普的新聞發布會,我想這大概就是長時間暢跑積蓄的能量吧。

再聯想到上文發布的這條數據,可以想見每年國人為了延長5歲的壽命,要花費大量的醫療成本,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一直相信,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堅持「管住嘴、邁開腿」,就能讓生活變得更加的健康和輕鬆!

經典回顧●點擊查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汪芳心視界 的精彩文章:

看過來——健健康康迎新年!

TAG:汪芳心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