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紀錄片的未來:數字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慧

紀錄片的未來:數字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慧

作者:Patricia Aufderheide

來源:mediashift.org

編譯:海綿鮑勃(實習生)

編輯:羅布君

西南偏南大會(SXSW)是每年在美國德州首府奧斯汀舉辦的一系列關於電影、互動式多媒體和音樂的藝術節與大會,今年大會規模龐大,有七萬五千人蔘會。其中,在關於紀錄片的大會上,相關領域的專家探討了一些時下引人注目的創新趨勢。

2017年,西南偏南大會上展示的虛擬現實技術

數字現實

流媒體視頻服務將無處不在。Hulu(名字源於中文「葫蘆」的發音,是一個付費觀看正版影視節目的互聯網網站)正積極地與最大的玩家亞馬遜和Netlix競爭新作品。電影製片人正在尋找具有類似於Netlix公司「來去自由」的寬鬆的合同,尤其希望能保留一些後方權利。此外,他們還希望能得到一些業績數據,不過這可能比較難獲得。

即使所有新的流動資金都流入影視環境中,紀錄片製片人謀生也並不容易。2016年,媒體與社會影響中心(CMSI)發布的有關於紀錄片行業的結論——在紀錄片行業,謀生還是最讓人困擾的問題,在現在看來是證據確鑿的。電影製片人道格·布萊什、湯姆·哈迪、亞歷山德里亞·邦巴赫和布拉德利·比斯利證實,目前紀錄片製片人還是需要通過外租設備、打零工、受他人僱傭和教授相關課程來為創作籌措資金。

但也有些人正努力想改變紀錄片的生態。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的賈克斯·德盧卡強調了目前正在進行的、全行業的戰略規划過程的要訣——除了提供專門針對電影行業的機會(比如州和地方的稅收優惠政策)和建立代表機構(國際紀錄片協會現在有了宣傳工作人員),專家們提醒電影製片人要注意宏觀政策問題,如網路中立。與此同時,在谷歌多元峰會上,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專員翁克萊·克里伯恩尖銳地批評了聯邦通信委員會缺乏對消費者的關注,並要求影視創作者、小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在網路中立問題上發聲。

無論是視頻過渡、信息圖表、閃現動畫、還是重點突出,複雜的視覺設計對於紀錄片製作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讀者對於其核心重要性地位有任何疑問,可以看看明年將在電視上播出的吳皓執導的紀錄片《慾望人民共和國》,它展現了中國網紅直播間緊張激烈的競爭世界。

《慾望人民共和國》海報

另外一個重要的視覺作品是由埃里森·克萊曼創作的有關於阿德拉(Adderall)文化的Netflix紀錄片。(阿德拉是一種用於治療注意力缺乏多動障礙症的藥物,但是有很多人將其作為興奮劑服用以提高成績)視頻反映了很多人沉迷於速度、效率和個人主義的現象。

數字現實的崛起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後果是,製片人從前沒有預料到需要大量數據量化的知識,但隨著數據可視化的興起,擁有這些多樣化的技能組合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虛擬現實

在西南偏南大會上,虛擬現實擁有一間大型展廳,展示了一些令人嘆為觀止的項目,其中包括用類固醇作為表現形式的音樂視頻——《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以及《格陵蘭融化》——帶領觀眾感受壯闊而迅速的格陵蘭冰川融化的過程。

不過,許多虛擬現實紀錄片展品是目前還是被動觀看的全景視頻,是一種可以輕鬆實現的科技成果。

其中,我最喜歡的虛擬現實作品是由瑞恩·哈特塞爾創作的紀錄片《睾丸的演變》,它是一個來自英國的簡短的「虛擬現實」項目,由Oculus資助,與電影製片人的非盈利組織合作,意在提高人們對睾丸癌的認識。它可以讓受眾體驗在一個類似於巨大的睾丸一樣的氣球里上升,用巧妙的形式給人驚喜,讓人發笑,用幽默來傳遞所想要表達的信息。

但是如果把3D的視頻做成2D的紀錄片的話,主題和敘述很難被完整解析。比如說,《太陽女士》提供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使受眾可以參觀與伊斯蘭國奮戰的Yasidi(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的庫爾德宗教少數派)女子軍事部隊,這段視頻本可以用來招募新兵,但是虛擬現實對於故事敘述來說並不必要。

萊斯特弗朗索瓦的《羅恩》是關於一個澳大利亞街頭藝術家的作品——精雕細琢的女性肖像畫繪製在一兩層樓高的、腐爛的、即將拆毀的建築上,這個作品和遊戲軟體Unity合作,為之創造契合主題的環境。

羅恩餐廳

該藝術家的主題不僅是創造一種環境藝術,而且常常將其繪製在被拆除的地方。觀眾可以瀏覽VR虛擬藝術畫廊、觀看關於藝術家的360度全景影片、參加墨爾本街頭藝術的虛擬現實之旅、還可以隨意探索羅恩的環境設施。

為了能夠為受眾提供在巴西潘納爾濕地地區參觀瀕危動物的博物館般的體驗,紀錄片《與美洲虎同住》在遊戲軟體平台Unity和在計算機主板中使用同樣的格式,但無論如何,一些限制條件使得紀錄片的前景仍然不容樂觀——設備笨拙、訪問人數極少(西南偏南大會期間可能有300人)、還有智能手機+紙板觀看的模式降低了虛擬現實的體驗質量。當然,製造商還是無比希望讓受眾更加容易獲得的技術成果能儘快到來。

人工智慧的威脅

節日期間,我最感到奇特的是在觀看《比人類還要人類》這部影片的時候,它的作者是湯姆·帕洛塔和費曼克·沃爾汀。它展現了人工智慧機器人普及的將來的生活方式,它們將大得令人感到毛骨悚人。更糟糕的是,在西南偏南大會上,艾隆·馬斯克不厭其煩地警告人們需要警惕人工智慧。

在這個紀錄片中,一位工程師設計了一個名叫「索菲」的機器人,為了展示她的語言能力,他打了機器人一下,機器人眨了一下眼睛。實際上,我還在等機器人有一天能參加反對性騷擾的「Metoo」運動。

儘管面臨挑戰,西南偏南大會展示了紀錄片形式已經成為了媒體生態的重要元素。紀錄片遠遠超出了新聞業的「以視頻為中心」的導向,它將成為繁榮流媒體服務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幫助推廣品牌、吸引對尖端媒體的投資,當然,還能吸引受眾關注重要的公共議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傳媒研究 的精彩文章:

作為攝影記者 你該知道的十條原則
粉飾白人 少數族裔不在場:美國媒體加劇社會撕裂?

TAG:新京報傳媒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