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古代廁所演化史,歷史如廁趣聞

古代廁所演化史,歷史如廁趣聞

古代廁所

「歷史有時候是臭氣熏天的。」有個外國人曾在自己的作品中這樣說。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相比其他,廁所的地位雖低之又低,廁者,側也,也就是正規居室一邊兒的偏房,算不得正經地方,但其「方便設施」的規劃建設,歷史亦悠久,餘味亦深長。有點臭的歷史,有著它不同尋常之處。

宋太祖不識尿盆

到宋代時,公廁設施完善,廁所被越來越被重視,曾有皇帝視尿盆如珍寶的。「據《夢粱錄》記載:宋代已經有了公共廁所,已具有了行業性質。比如由專人管理,專人收集糞便,專倒一處等方式。

因為此,宋朝的城市衛生讓人和滿意,在當時擁有「花光滿路」之譽。但在北宋初卻鬧過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四川,後蜀皇帝孟昶皇宮裡的寶物自然也全部歸屬了宋太祖。在所有寶物中,宋太祖最喜歡一個鑲滿瑪瑙翡翠的盆子,回到都城汴梁後,將這個盆子放在桌上供奉著。

一次,宋太祖把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召來跳舞時,花蕊夫人告知宋太祖此玩意為孟昶的尿盆,氣得宋太祖立馬把盆子摔了,道:「使用這種尿盆,哪有不亡國的道理」 ?

清代廁所

清代京城的廁所,上廁得交費 。

但到清朝時,清代京師居然無廁了,皇帝后妃倒可以用「官房」,但普通老百姓可苦了。有一個叫王思任的文人將京城比喻成一個巨大的廁所,在《文飯小品》中記載:「愁京邸街巷作溷(廁所),每昧爽而攬衣。不難隨地宴享,報苦無處起居。」

《燕京雜記》則記載:北京的公共廁所,入者必須交錢。故人都當道便溺,婦女也都當街倒便器,加之牛溲馬尿,有增無減,重污疊穢,觸處皆聞。夏仁虎《舊京瑣記》也說:行人便溺多在路途,雖有厲害的官吏懲治,但頹風不可挽,有的官員也在道上便溺。

如此看來,清代的廁所也「物以稀為貴」,比宋朝時多了另一個特色,「收費」!當然,也有不收費,卻也靠廁所發了財的。

靠廁所成為財主

據明末清初有人寫了《掘新坑慳鬼成財主》一文,說明末清初一個姓穆的老先生,人稱穆太公,一日進城見識過城裡收費的「糞坑」後,「倒強似作別樣生意」,回家自己也請工匠「把門前三間屋掘成三個大坑,每一個坑都砌起小牆隔斷,牆上又粉起來,忙到城中親戚人家,討了無數詩畫斗方貼在這糞屋壁上」,並請一個讀書人為廁所題了個雅稱:「齒爵堂」。

更讓人為之稱絕的是,老先生為吸引客流,還求人寫了百十張「報條」四方張貼,上書:「穆家噴香新坑,遠近君子下顧,本宅願貼草紙。」

此廣告語有吸引力吧,不收費,還倒貼草紙,廁所環境還優雅,「壁上花花綠綠,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緻」。因此,引得女子也來此上糞坑,據說穆太公還另蓋起間女廁。

不收費還倒貼草紙,何以發財?穆太公生財有道,他的免費廁所靠的是糞便發財。隨著來穆家上廁所的人員的增多,穆太公將糞便收集起來,賣給種田的莊戶人家,或收銀元,或以柴米油鹽置換,久而久之,收益也不少。

不過,如廁難的清朝,到清末時則有了很大的改觀。北京的各條街道開始大量修建廁所,對隨意便溺的現象加強了管制。而且,對糞便的管理也系統化了,專門備有車輛裝載糞便,以搖鈴為號。「糞盈牆側土盈街,當日難將兩眼開。廁所已修容便溺,搖鈴又見穢車來。」——《京華百二竹枝詞》

貴族專用木馬桶

清宮廷便凳猶如沙發

百姓如廁條件好,皇宮的皇帝妃子們就更享受了。據說清代皇帝、后妃們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與現在的一般馬桶相比,除了不能沖水之外,沒有多大的差距。李陽泉先生在《中國文明的秘密檔案》一書中描繪說「(官房)分為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形式,用木、錫或瓷製成。木質的官房為長方形,外邊安有木框,框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便盆像抽屜一樣可以抽拉,一般木質便盆都裝有錫質內里,以防止滲漏。錫質官房為橢圓形,盆上有木蓋,正中有鈕;這種便盆要與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較矮,前端開出橢圓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對準圓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軟襯,猶如現在沒扶手的沙發一般。」

不僅這樣,皇室人員羈旅途中所用的衛生設備現在看來也是相當高級的。1903年3月,慈禧以恭謁西陵(在河北省易縣西)為名,要乘火車抖抖威風。據說當時慈禧大小便用到的便器叫「如意桶」。清史家孟森這樣描述:「蘭泉承宣懷指,車中備鐵床、裀褥枕被,花車原有卧榻置不用,計吸鴉片煙非此不適故耳。床橫置,面車窗,以幔圍之,床身購諸肆,嫌柱稍高,截其腳而移高其床面。床側一門,啟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貯黃沙,上注水銀,糞落水銀中,沒入無跡,外施宮錦絨緞為套,成一綉墩。車身亦(遍)套黃絨,而以緞貼里。」如此高級的衛生設備,在當時稱得上登峰造極的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