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中國最早的詩歌 找尋心中的詩意和遠方
【精品課程】
▼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些美好的詩句,老幼婦孺耳熟能詳。
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經典的解讀會有不同的理解,傳達給他人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那麼,《詩經》主要講了什麼?
古人與自然間的情愫
《詩經》中大多篇章的創作靈感和抒情源泉都源於自然的花草、動物、昆蟲、飛鳥。
古人見到田野里的葛、桑葉上的蠶,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自己身上所穿的衣裳就是由這些天然美好的動植物製作而成;
見到空中南飛的雁群,就自然而然地意識到秋天的到來;
見到鮮艷爛漫的桃花,就自然而然地意識到春天的來臨。
境由心生,禁不住歌詠舞樂,陶然於美妙的意境里。
傳遞詩意與遠方
古人與自然間的緊密關係與我們當下人是完全不同的,其與自然間的接近程度和深厚情感令我們望塵莫及。
現代發達的生活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隔斷了人與自然的親密聯繫。
例如:衣服都在商場網店購買,智能空調讓生活環境四季如春,手機電腦屏幕吸引了太多的目光和注意力。
這些都使我們親近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也是當代人與古人在生活上的巨大不同。
甚至可以說是我們所不及古人之處。
在閱讀《詩經》時,我們會發現原來人類的情感聯繫著周圍草木魚蟲的變化。
春雨、夏花、秋葉、冬雪。
這些自然的「幻術」牽引著人類的情思,通過雋永的文字感受人類與自然的親近。
不禁感嘆自然的神奇和偉大。
如何品讀《詩經》
·保持初心
正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保持初心,試著讓自己回到先民那樣單純的心境,然後再去細心品味《詩經》,或許是最重要的方法和路徑。
《禮記》有云:「溫柔敦厚,《詩》教也」。
讀《詩經》是可以讓人變得單純溫柔,敦厚質樸的,這或許也是我們當代人在閱讀這本古老的《詩經》時最大的收穫。
·不拘泥文學技巧
「賦、比、興」是古人根據《詩經》的創作內容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來的一套文學理論。
它與「風、雅、頌」一起並稱為《詩經》的「六義」。
《詩經》中的許多詩歌都是普通平凡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勞作中,見物起意,有感而發之作。
這樣的創作過程,是沒有後世複雜的文學技巧上的考量,而是充滿了「單純」和「質樸」的創作過程。
我們當下人也不必刻意地拘泥於一些紛繁複雜的文學技巧,應以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為主旨。
·親近自然
古人每天都生活在自然里,慢悠悠地感受季節的更替和冷暖的變化。
他們利用自然中的紛繁造物來裝點自己的生活,自給自足,再將自己的辛勤勞作反饋給養育他們的自然。
閱讀《詩經》,應該保有一份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心境,才會發現原來人類的情感聯繫著周遭自然的一切是可以變得豐富而又充滿詩意。
對於我們這些離自然越來越遠的現代人而言,這是一種絕妙的體驗。
《林棲品讀詩經》(國風篇)
適合誰聽
1、喜歡《詩經》的學生和家長
2、熱愛國學文化的社會各界人士
課程特色
1、逐字、逐句、逐篇解讀,全面專業;
2、結合曆代各家解讀,從多方面闡述;
3、和以往固有的理解揉碎,完整描繪;
4、原創古典樂為背景音樂,契合古風;
5、主講人聲音具有磁性,聽覺很舒適。
聽過的人怎麼說
《林棲品讀詩經》——(國風篇),是詩享課堂最新推出的精品國學課程。
伴隨林棲磁性的聲音和細膩的講解,在古人的滄海桑田裡找尋你心目中的詩意與遠方。(配圖/插畫師小露)
長按下方二維碼
立即簽到免費學習
↓↓↓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聽課


TAG:詩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