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領悟閱讀的魅力
為何而讀?
文/燕趙北羽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老子》第二十章
本章主要是對比了慕道者與不慕道者的外表及內心區別。如果我們認為老子的「道」過於玄妙的話,也可以換一個話題,問問自己為什麼愛上了讀書?因為讀書也是有道在其中的。
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了閱讀?當然,這個我們,至少是自以為愛上閱讀的人。圖書的種類有許多,每個種類都有或多或少的追求者。閱讀之道,培根在其《論讀書》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話:「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這位哲人把閱讀加以了細分。而在我國,更傾向一句:「滿腹詩書氣自華」。國人以讀史,讀哲,讀文學為主的居多,因為數學、物理、化學等科學著作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被認為是格致之學,未曾加以精進,甚或給予了打壓,認為是奇技淫巧。同時身為教育界的祖師聖人孔夫子有言:不讀詩,無以言?自此,詩、哲、史乃至之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流傳至今。然而,作為國人的一員,我們為什麼會愛上閱讀?
我們有沒有共同的認知?我們今天的閱讀是不是為了將來的用呢?因為學以致用。我們今天的閱讀是不是為了我們的將來,我們的明天更美好呢?官本位思想的國人,雖然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改變了許多,但是這種思想還是相當牢固的糾結著許多讀書人。現如今「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也不只是一個口號罷。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嗎?官二代,富二代嘲笑著這個「偽命題」。但是,這真的又是一個「偽合題」嗎?
但是又如大多數成家立業,應該說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而安之若命的我們呢?我們為什麼還要去閱讀?
有人喜歡讀詩,因為語言的柔美或者豪邁,並且意境深遠,讀之成趣。有人喜歡讀史,因為那是對昨天的書寫,是日記,是一個國家的秘密,是興亡的記錄。有人喜歡讀哲,總有一種思維讓人深思,讓人不解,也似乎永遠沒有定論。有人喜歡讀文學,總能在故事裡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從故事裡開始用影子來定位之後的自己……這些大約就是目前大多數讀書愛好者的定位吧?
不得不說,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而與之相配套的精神文明卻遠遠脫離了。物質的極大豐富給我們帶來了想像中的快樂嗎?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多的患得患失?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多的如同迷失的羔羊?燈紅酒綠下,紙醉金迷中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感覺找不到了自己?我們是不是活得太累了?累得沒有屬於自己的一點時間了呢?
讀書,在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遠了。即便是讀,也是為了考級、考證或者考各種升職的機會。
能沉澱下自己的心,能保持每天有一點兒屬於自己的閱讀時間,真得是很難嗎?手機、電腦、閱讀器,現代化科技手段豐富異常,更為書香的淡去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這種快消品類的閱讀是我們想要的閱讀嗎?或者也可以說我們還沒有適應吧?!
我相信每本書的作者應該都是一位思想家,他可以沉靜下來,把他的思想用「書」這種形式表達出來,給我們大家共享。我們讀書,也許就是需要與這種思想的碰撞吧!通過一本書,我們其實就是與一位思想家的一次肯切的交流,交流看法,交流意見,交流思想。如果能夠達到共鳴,如果能夠引之為友,那麼,這本書對於你來講,就達到了它的使命。
我們讀書,現在的目的還是向上嗎?還是自修嗎?還是為國家的崛起嗎?也許,讀書更能讓我們深刻地認識自己,在書的引導下完成對內我的一種深層次的認知。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但是,對於我們自己的內心,卻還基本上是一個未知數?也許,我們的目光向外看得太遠了,是不是該看看我們自己的內心了呢?
回到老子的原經上來,我們愛讀書人所執著的道又是什麼呢?
每個人相信都會有自己的回答。但是我同樣相信每個人的回答也會是因人而異的。因為每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或者乾脆就是對於讀書本身的認知也不盡相同。我個人的傾向:讀書就是與智者的交流,自己心靈的敞開,坦誠的與智者的對話,傾聽來自於內我的聲音。知識是無盡的,就像滔滔大河,也許我需要的,只不過是滿腹的一瓢罷了。以之為記。


TAG:北羽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