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壇醫院江濤:腦膠質瘤科研心路歷程 伯瑞替尼I期臨床試驗結果驚喜

天壇醫院江濤:腦膠質瘤科研心路歷程 伯瑞替尼I期臨床試驗結果驚喜

神外前沿訊,3月28日下午,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主辦的第一期「China-INI名家講壇」在宣武醫院China-INI學術會堂舉行。

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中心副主任江濤教授及團隊作為第一期演講嘉賓,圍繞著腦膠質瘤的科研與臨床前沿課題,給現場觀眾帶來了一組精彩的學術報告。

江濤教授演講要點如下:

1、腦膠質瘤靶向藥物I期臨床試驗結果喜人

談到科研,我們有一個做了近十年的科研工作就是發現了繼髮膠質母細胞瘤的一個靶向基因-PTPRZ1-MET融合基因(ZM融合基因) 。(詳見報道鏈接)

我從2004年回國之後就選擇了繼髮膠質母細胞瘤的研究方向,進行長期觀察並通過基因組學大數據研究,現在已經投入近4000萬資金了,還將繼續投入。我們發現在繼髮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中12%存在ZM融合基因,近十年我們積累了109例繼髮膠質母細胞瘤,其中37例存在ZM融合基因。

現在我們找到了小分子化合物進行干預,目前基於此研究的新葯伯瑞替尼已經完成了I期臨床試驗,效果是很驚人的。有兩個患者的腫瘤完全消失,有三個患者的腫瘤完全緩解、腫瘤縮小,這讓我們很受鼓舞。現在我們正在準備二期臨床試驗。

這是中國第一通過基因組學大數據找到靶點,將靶點通過細胞學和動物學驗證、臨床前和I期臨床驗證的最有希望治療複發膠質瘤的一個藥物。

2、腦膠質瘤科研上的三個方向

科研上我們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帶團隊,團隊三個研究方向,第一、影像基因組學;第二,尋找分子分型;第三,在分子分型的亞組上找到干預因素,無論物理干預如TTF,還是藥物干預如化療和靶向藥物、免疫治療。

目前我們主要做靶向藥物研究,因為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正確的研究方向。

3、希望在年輕人未來五到十年會有重大產出

說到科研的感想和心路歷程,我覺得未來的希望在團隊中的年輕人,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培養團隊和年輕人。在不久之前在長沙召開的中國腦膠質瘤第二屆學術大會上(詳見報道鏈接),參會人員近千人,我們在會議上也設立和頒發了青年科學家獎,4位35歲以下的年輕人獲獎,這就是中國腦膠質瘤研究的希望。

2004年我剛回國時,國內在《neuro-oncology》雜誌發表的文章只有1篇,現在我們團隊就接近15篇,國內在《neuro-oncology》雜誌發表30餘篇,這點就能看出中國的科研條件在逐步改善。

我們的研究剛剛起步,充滿希望的就是我的學生這個年齡段的人,北京市神外研究所每年招聘7-8人,從天壇醫院角度看未來五到十年一定會有重大科研產出,一定會對中國神經系統疾病有重大的推進。

4、學生培養模式

我喜歡從碩士開始帶學生,這樣五六年時間就能培養出初步的能力。我們的博士畢業後轉年一般都能拿到一項國自然青年基金項目,因為我們有實驗室,一般也會配一位碩士或博士來輔助科研,因為我很多年輕人三年做青年基金很難做下來。學生做完青年基金再申請面上項目就比較容易了,做完面上項目就可以評副教授了。

5、腦膠質瘤基因資料庫從CGGA到AGGA

目前的研究都可以使用我們的資料庫CGGA中國腦基因組圖譜計劃,我們把標本做全基因組測序、全外顯子組測序,把結果提供給大家進行研究,包括國際上也在用。我們通過建立平台、資源庫和人才團隊,保障團隊有效發展。

CGGA資料庫我們已經擴展到亞洲腦膠質瘤基因組學圖譜計劃(AGGA),包括韓國、中國香港等,目前已經達到1500個數據量,在國際上東亞人種的數據我們是最多的。

我們的資料庫也對國內研究人員開放,同時也在和國際上的資料庫進行交流,通過資料庫最終提高腦膠質瘤研究的整體水平,未來一定會產生重大研究成果。

6、臨床醫生如何做科研

科研分兩種,一種是基礎科研,有可能產生顛覆性的研究成果,但需要長年積累。作為臨床醫生更需要做的是集成創新的科研,就是利用別人已有的成果,跨平台、跨學科、跨模式用到研究中。

比如現在的抗癲癇藥物針對的都是原發性的癲癇,為什麼IDH1突變的腦膠質瘤發生的癲癇比例高,很可能現在藥物控制不好的原因是不對路。那麼能否研究一個針對IDH1突變的癲癇藥物?這都是很接近臨床的科研,如果忽略了這點,治療癲癇的沒有效果就總是不停換藥。

江濤教授研究團隊成員三位博士王引言劉幸王政分別介紹了腦膠質瘤中影像基因組學研究、膠質瘤繼發性癲癇的影像組學研究、腦膠質瘤與PD-1、PD-L1的關係研究等領域的最新進展。很多獨闢蹊徑的研究思路,讓現場聽眾很受啟發。

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的鮑遇海俆庚教授分別作了點評,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神經外科主任張鴻祺教授最後做了會議總結。

演講者簡介

江濤 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中心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腦膠質瘤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腦腫瘤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委會主任委員。首任中國腦膠質瘤協作組組長,中國腦膠質瘤基因組圖譜計劃(CGGA)負責人。主持制定了腦膠質瘤術中喚醒手術專家共識,主持編寫了《CGCG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 diffuse gliomas》,《中國腦膠質瘤分子病理診療指南》,《成人幕上低級別膠質瘤的手術治療指南》。國家863科技計劃及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首席科學家,主持承擔國家重點研究計劃精準醫學「精準醫學研究」,國際合作重大專項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學計劃等項目。發表SCI收錄文章100餘篇,主編、副主編論著4部。榮獲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2012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1項,中華醫學二等獎1項,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3項,王忠誠醫學獎勵基金一等獎3項等。多本國際雜誌如《neuro-oncology》 《plos one》 《Current Signal Transduction Therapy》等雜誌編委,學術編委,或主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外前沿 的精彩文章:

煙霧病遺傳學研究 哪些是東亞人群易感基因

TAG:神外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