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禍害北方社會經濟長達400年

他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禍害北方社會經濟長達400年

石敬瑭生於公元892年,太原沙陀族人。年輕時就喜歡讀兵書,對戰事頗有見解。他寡言少語,性格穩重。做事認真細緻。早年就在李克用義子李嗣源手下做事,在這期間,他數次解救李嗣源於危急之中,從而得到器重,逐漸成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兒永寧公主嫁給他,並讓他統率「左射軍」的親兵。

身處戰亂時代,惟武功可以成就功名,石敬瑭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當時正值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雄,石敬瑭衝鋒陷陣勇敢作戰,在兵將里很有些名氣。尤其是在公元915年他捨身救主,那時李存勖剛得魏州,梁將劉尋也將攻打清平(今山東清縣)作為反擊李存勖急往馳援,卻被劉尋所困。這時石敬瑭大顯身手,僅僅帶了十幾個人就擊敗了劉尋,救李存勖於危難之中。由此聲威大震,在軍中名噪一時。不過這李存勖還真夠小氣的,當了皇帝也沒說提攜一下對他捨身相救的人,還有那些與他出生入死的將領,所以將士們多不滿意他的作為。

公元926年,效節指揮使趙在禮於魏州領兵叛亂。李存勖命李嗣源率軍平叛,石敬瑭則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隊也發生兵變,與魏州的叛軍合兵一處,擁李嗣源為主。李嗣源本想回朝請罪,不想當這個皇帝,士兵們很是失望。為了表示自己並沒有謀反之意,李嗣源還幾次上表申訴,不過都被權臣所壓下。正在進退兩難的時候,石敬瑭則勸他說:「如今你和叛軍共處一城而相安無事,即便你沒有想過要謀反,但朝廷會相信你嗎?如果你要不答應的話,這的叛軍還能讓你回去嗎?成大事就不能猶豫,不如我們奪取開封,以成就大事。」

李嗣源想來想去,最後接受了這個意見。石敬瑭當然知道,這個行動成功後,對自己意味著什麼。於是他自告奮勇,親自帶領前鋒搶佔開封,又回兵渡汜水,直取洛陽,這一戰他們大獲全勝,後唐庄宗李存勖也被亂兵所殺。

李嗣源順利在洛陽稱帝,即後唐明宗。由於女婿石敬瑭在這次軍事政變中立功頗大,後唐明宗任他為保義軍節度使,賜號「竭忠建策興復功臣」兼六軍諸衛副使。這石敬瑭雖然也算是皇親國戚,並且還是憑藉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認同,按理說,他應該有些驕傲的資本。但這石敬瑭還真的很本分,既不以權為威,又很平易近人。而且當時許多官將都視律法為無物,而石敬瑭則以廉政聞名,頗受明宗李嗣源褒獎。此後,石敬瑭逐年升遷,歷任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河東節度使,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藩漢馬步軍總管等職,負責抵禦契丹南下,後又賜封為「耀忠匡定保節功臣」。隨職務和勢力的增長,石敬瑭的野心也開始日漸膨脹,他也開始暗中擁兵自重,大有取後唐而自立之勢。

公元933年,明宗李嗣源死,優柔寡斷的李從厚繼位為後唐閔帝這李從厚倒很想做出點業績來,但無奈性格使然,就連朝政也被擁立他的權臣所控制。軍權更是由當時鳳翔節度使李從珂(李嗣源的養子)和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控制。後唐閔帝為了削弱他們的勢力,想讓他們將職位對調。李從珂當下在鳳翔起兵反叛,閔帝當然不是對手,僅率不多人馬逃跑,路遇石敬瑭,本來閔帝還以為遇到了救星,卻不料石敬瑭殺其隨從並將閔帝扔在那,揚長而去。

李從珂殺唐閔帝後,自立為皇帝,即後唐末帝。這時的石敬瑭謀反之心則越來越明顯,二人矛盾呈一觸即發之勢。為試探後唐末帝,早有預謀的石敬瑭於公元936年四月,以身體羸弱為由乞解兵權,調往他鎮。唐末帝不知是計,當下首肯,徙其為天平節度使。石敬瑭認為這末帝實在是將他疑為心腹之患,如果放了兵權,自己的殺身之禍就在眼前,於是決意謀反。於是,石敬瑭上表指責後唐末帝是明宗養子,不應承祀,要求讓位予許王(明宗四子)。後唐末帝當下氣憤已極,撕裂其表,削其官爵,並以建雄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招討使,將兵三萬築長圍以攻太原。

石敬瑭也在太原做著準備工作,他一面在朝廷內部組織策反活動一面由掌書記桑維翰起草奏章,向契丹求援:請稱臣,以父事契丹,約事捷之後,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予契丹。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其著急稱帝之決心,就連其親信劉知遠也表示反對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可是石敬瑭這時候哪顧得了那些。契丹主耶律德光當然同意這麼優厚的條件,派兵支援,後唐在聯合攻擊下迅速滅亡,末帝也登樓放火自殺身亡。

公元936年農曆十一月,契丹主作冊書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即後晉。石敬瑭稱帝後,很守「信用」,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他這一許諾不要緊,卻把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以後燕雲十六州成為遼南下掠奪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貽害長達400年。這就是一個想做皇帝的人之危害!為了那一點權力,卻將國家社稷拉出來做了籌碼!

公元937年,後晉遷都汴梁,第二年,升汴梁為東京開封府。後晉那時雖得了天下,但藩鎮多未服從,戰事不斷。府庫空虛,民間貧窮但契丹仍貪求無厭。為解決財政危機、鞏固政權,石敬瑭不得不採納了桑維翰的建議,先是安撫藩鎮;再是務農桑,緩解多年戰亂造成的貧困;還恢復了商業往來,以增強國力。但是這些並沒有起到根本的作用,因為他每年還要送大量的貢奉給契丹。

石敬瑭對於契丹百依百順,每次書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別稱比他小11歲的契丹主為「父皇帝」,自稱「臣」,為「兒皇帝」。見了契丹皇帝居然還淚眼婆娑,可見今人臉皮之厚,可能無出其右者。每當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詔敕,除歲輸30萬布帛外,每逢吉凶慶弔之事便不時贈送好奇之物,使通往契丹路上常年穿梭著運送給契丹的錢財物可能是他在契丹那承受了太多的委屈,於是將這種怨恨轉嫁到了百姓身上,他兇惡狠毒,用刑十分殘酷。並善於猜忌,不喜士入,專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

由於吏治腐敗,朝綱紊亂,以至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門以北的吐谷渾部,因不願降服契丹,酋長白承福帶人逃到了河東,歸劉知遠。公元942年,契丹遣使來問吐谷渾之事,石敬瑭無以為答。他是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也不敢得罪「父皇帝」。這樣的日子恐不好過,於是他憂鬱成疾,當年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代十國 的精彩文章:

五代十國的亂世:主將怯戰!
宋太祖趙匡胤嫡子趙德昭曾經稱帝?四個兒子為何都不得好死?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