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秦巨痛:一萬關中子弟血染太行

三秦巨痛:一萬關中子弟血染太行

這是一段塵封了70多年的歷史。

這段歷史刻在井陘古道上,拂去歲月的塵土,其景觸目驚心:漫山遍野的屍骨,一萬多具,全是陝西人!

他們為什麼死在千里之外的異鄉,為什麼暴屍山野,為什麼70多年裡沒有一個家鄉親人前來尋找、祭奠?

太行山的罡風,呼嘯吹過,像是激憤地訴說……

小姑娘指著當年血戰乏驢嶺留在鐵橋上的彈孔。這座鐵橋原是正太鐵路鐵橋,鐵路改線後,成為進出乏驢嶺村的通道。

井陘古道作為冀晉咽喉通道,兵家必爭之地,座座關隘上濺滿了鮮血,塊塊路石上堆積過屍骸。據統計,2000多年來發生在這條古道上的著名戰事,有文獻可查的就有24次,如背水之戰、百團大戰等。其中最慘烈的,當屬1937年10月娘子關戰役中,西北軍原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十七師阻擊日軍西進的「血戰乏驢嶺」。

乏驢嶺,河北省井陘縣西部一個有故事的小山村。相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騎驢睏乏於此,因此得名。此地乃「天下第九關」娘子關的第一門戶,人稱「欲奪娘子關,必占乏驢嶺」。

乏驢嶺村今貌

乏驢嶺村村頭雕塑——張果老騎驢

1937年7月21日,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軍十七師師長趙壽山,率部從陝西三原東進,奔赴河北抗日戰場。9月24日保定失守,十七師奉命南撤。10月初,日軍重兵西進,企圖奪取娘子關,打通冀晉通道,與由晉北南下日軍會攻太原。此時,保衛娘子關對於穩定華北戰局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0月6日,閻錫山、衛立煌等與中共代表周恩來共同制定娘子關保衛戰計劃。時國民黨中央軍和陝軍5個師共10萬餘眾,在綿延150里的戰線上,乏驢嶺無疑是重中之重。這個重擔,就落在關中軍十七師肩上。趙壽山將師指揮部設在距娘子關20里的乏驢嶺村,前沿陣地部署在雪花山,扼守正太鐵路和隨河道蜿蜒的井陘古道。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師第十七師師長趙壽山

設在乏驢嶺村的十七師指揮部舊址

進攻娘子關的是日軍精銳部隊第二十師團,有2.2萬人,裝備精良,配有火炮、汽車,還有3個空軍轟炸機大隊。而守軍十七師則是「雜牌軍」,共1.3萬人,兵員很多都是倉促徵召,缺乏訓練和實戰經驗。其裝備極差,且嚴重不足。大部分槍械都是「漢陽造」,射程和準度都很差,打上十來槍就拉不開栓,或者退不出彈殼。雪上加霜的是,娘子關外圍沒有既設防禦工事,雪花山、乏驢嶺都是石頭山,修築工事異常艱難,只能用麻袋裝土做成掩體。

面對強敵,肩負重任,趙壽山在戰前動員會上發出狠話:「服從命令,為國盡忠,是軍人天職,任何人勿生他念,後退者斬!」

十七師乏驢嶺戰役戰鬥兵力部署圖

10月12日上午,日軍開始向雪花山守軍陣地發起衝擊。十七師一○二團集中所有的輕重火器開火,日軍第一波攻擊很快被打退。日軍接連又組織了幾次衝鋒,均未奏效,戰至中午,雪花山陣地前的敵軍屍橫遍野。

13日傍晚,趙壽山帶隊,分3路出擊。左路一○二團一個營向敵已佔領的井陘縣城實施佯攻。右路一個營消滅了突入劉家溝、長生口的大部日軍。中路一○一團一個營戰果最牛,乘暮色悄悄接敵,以疾雨狂雹般的機關槍和手榴彈,將幾百個正在休息的日軍送回東瀛老家;並攻下井陘南關火車站,繳獲了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

然而,我軍會偷襲,日軍也會。一○二團團長張世俊本是堅守雪花山陣地的主將,卻擅自隨營出擊。留下一個營經歷兩天一夜的激戰也放鬆了警惕,自恃佔地利優勢疏於防守。營長魏炳離徑自帶兩個連下山去追繳敵人物質。塌天大禍便由此鑄成。日軍乘機偷襲雪花山,守山部隊經過頑強抵抗後潰退下山。

雪花山下的日軍

戰場如此弔詭,勝敗轉瞬之間。

趙壽山急了,對垂頭喪氣的張世俊破口大罵。雪花山,太重要了!從後半夜到天亮,趙壽山親自督陣,連續組織12次反攻,均以失敗告終。14日早晨,日軍又大量增兵雪花山,集中炮火轟擊反攻的十七師部隊,並有轟炸機趕來制空助戰,奪回雪花山陣地已毫無可能。趙壽山只好下令各團撤退,轉進乏驢嶺南北陣地,進行第二道屏障的防守作戰。

反攻雪花山的戰鬥,異常慘烈。據親歷者回憶,步兵發起衝鋒,喊殺震天。日軍的機槍像割草一樣把前頭的弟兄掃倒,後邊的弟兄踏著前邊人的屍體繼續往上沖。但是,雪花山山陡路險,只見石頭不見草木,無處隱蔽。攻擊部隊往上沖,就跟活靶子一樣。就這樣,兩次攻上雪花山山頭與日軍拼刺刀,兩次都被趕了下來,滿山都是三秦將士的屍體。日軍用雙方戰死的屍體壘起三道塹壕,拚死防守。山溝里,十七師陣亡官兵血流成河,把趙壽山的鞋和褲腿都浸透了。

撤回到乏驢嶺指揮部,為整肅軍紀,趙壽山命令將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愛將、一○二團團長張世俊就地正法。

雞架岩上十七師環形工事遺址

十七師乏驢嶺陣地分為南北兩處。南陣地設在雞架岩,北陣地設在馬嘴梁。雞架岩主陣地的戰鬥,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狀態。佔領雪花山的日軍在山上架起大炮,向乏驢嶺猛烈轟擊,十幾架飛機在陣地上空轟炸、掃射,步兵輪番攻擊。固守陣地的官兵奮不顧身、誓死抗戰,與敵鏖戰數日,敵人未能越雷池一步。殺傷大批敵人,自身也傷亡慘重。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不得不承認,「井陘附近之敵頑強抵抗,戰鬥沒有進展」。

10月19日,決戰時刻到來了。日軍從凌晨4時就開始攻擊,連續三次均被打退。戰鬥到7時,敵人增兵兩個聯隊加強攻擊,經守山官兵肉搏,又被打退。10時許,又調遣偽滿三十七師團趕來增援。日軍炮兵除雪花山外,又增加了一處劉家溝方向重炮陣地,向乏驢嶺猛烈轟擊。敵機數十架在我陣地上空轟炸掃射。炮彈、燃燒彈和毒氣彈雨點一樣灑向乏驢嶺陣地。炮火中,我軍成批成批地倒下。

猛烈炮擊、轟炸之後,日軍蜂擁而上,十七師官兵躍出掩體,揮動大刀與敵人近身肉搏。戰場一片混亂,敵我雙方絞在一起,喊殺盈野,血肉橫飛。後人將當時情景,稱為「乏驢嶺絞肉機」。

雪花山日軍炮兵陣地,對面是乏驢嶺照天梁

日軍在正面進攻不下,遂分兵一路攀上雞架岩南側的乏驢嶺第一高峰——照天梁。此處有十七師一個連擔任警戒。激戰之後陣地被佔領,官兵們向雞架岩方向撤退。而此時退路已經被日軍佔領。後有追兵、前有堵截、彈藥耗盡,怎麼辦?陝西冷哇一聲吶喊,從照天梁百米懸崖上跳了下去。100多個鮮活的血肉之軀,接二連三地、生生地拍死在堅硬的岩石上——寧死不當俘虜,全部壯烈犧牲!

十七師百名勇士照天梁跳崖處標誌碑

日軍佔領照天梁後,居高臨下向雞架岩陣地俯衝,我軍腹背受敵,依然血戰!彈藥殆盡,就用石塊,雖然僅剩百餘人,仍與敵人纏鬥不休。後來,山石也拋盡了,我軍精疲力竭、傷亡過重,而敵人有增無減。戰至下午2時,雞架岩陣地被日軍攻破,守軍僅四五十人生還,其餘壯烈殉國。

南陣地雞架岩失守後,北陣地馬嘴粱還在堅守。這裡依託其易守難攻的獨特地形,殊死抵抗,將士死傷大半。一直激戰到19日晚11時許,僅余的數十名官兵才撤出馬嘴粱陣地。

雞架岩陣地失守後,趙壽山下達了撤退的命令。這時,戲文中才有的事情,在43歲的趙壽山身上出現了——一夜之間,趙師長的頭髮鬍子全白了!他手拍著胸脯,向著門外的天空哭喊:「我趙壽山對不起弟兄們啊,我把你們從陝西帶出來,沒經管好,給撂到這兒了呀!我都沒時間給你們收個屍埋個墳呀……以後回陝西,見了鄉黨們咋說呀……」他痛不欲生,把頭往桌子上撞,身子已經癱軟。衛兵們用椅子綁了個滑竿,抬著他離開了令人傷心的乏驢嶺。

日軍佔領雞架岩

乏驢嶺是娘子關戰役期間,中日兩軍反覆爭奪,戰鬥最激烈、相持時間最長、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場。經此一役,十七師1.3萬人僅剩2700多人。在此殉國的一萬多名關中子弟,大多是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平均年齡不到20歲。此戰過後,陝西戶縣幾乎「家家設靈堂,戶戶掛白紗」,祭奠戰死的親人。

乏驢嶺血戰後不久,趙壽山賦詩以記:「妖氛瀰漫寇方張,百戰何辭作國殤。士卒衝鋒殺敵處,娘子關外月如霜。」十七師將士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苦戰9天9夜,面對絕對優勢的強敵,他們打出了中國人民殺敵衛國、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打出了中華民族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在抗戰史上留下了閃光的一頁。

娘子關戰役以我軍失敗而告終。10月26日,日軍攻陷娘子關,30日佔領陽泉,山西的東大門豁然大開,太原危機!

被十七師打急了的日軍佔領乏驢嶺後,進行報復性屠殺,上至70歲的老人、下到7歲的小孩,共殺害28人。據親歷者老人回憶,日軍死傷也很多,在百花溝架起柴垛焚燒戰死士兵的屍體,5天5夜才燒完。

戰後,乏驢嶺上散落著數千十七師將士的遺骨,日軍不讓收屍。第二年春天,村民們借口無法種地,冒著危險將犧牲將士們埋葬。在雞架岩東溝,挖了3個大墓,葬了500餘人;在東溝掌,挖了8個大墓,葬了3000來人;其餘不能集中安葬的,就地掩埋。掩埋完烈士的遺骨,村民們以傳統方式祭奠,上三柱香,燒一刀紙,捧起燃燼的紙灰拋向空中,沖著陝西方向哭喊:「孩子們,你們終於入土為安了!你們的魂兒跟著這股煙回家吧,你們的父老親人在等著你們啊!」

然而,從那以後直到2012年,這裡沒有一位從陝西或其他地方來的尋訪者、祭奠者。75年間,只有正直善良的乏驢嶺村民,每年清明節、寒衣節,都要來到雪花山、雞架岩,為那些早已被歷史和社會遺忘的十七師犧牲將士燃香燒紙,朝陝西方向喊上幾句。年復一年。

太原戰役之後,1937年12月,趙壽山來到延安,受到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接見。1938年夏升任三十八軍軍長,成為抗日戰場上的一支鐵軍。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進入解放區,1948年1月任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解放後,先後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陝西省省長。1965年在北京病逝。如果說,趙壽山這樣的經歷,對其任國軍師長的情事不便多講的話。那改革開放以後,思想大解放,對國民黨正面抗戰的歷史予以正視和肯定,為什麼關中人士還是沒有來乏驢嶺尋找、祭奠十七師抗日陣亡將士的動靜呢?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師師長趙壽山

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趙壽山

一萬名關中子弟血染太行,是三秦劇痛;75年間,家鄉沒有人來為他們上香燒紙,更是三秦劇痛、歷史劇痛!

2012年,乏驢嶺村民在雞架岩上為十七師抗戰烈士樹立了紀念碑。2013年,井陘縣政府也在雞架岩上建立了紀念碑和碑亭;這是政府行為,意義重大。目前,乏驢嶺村已經做了十七師抗日英烈紀念園區的整體規劃,但是缺乏籌資渠道,只能後延。而今漫步雪花山、雞架岩上,還能看到些許白骨。

十七師烈士紀念碑(前碑為村民所立,後碑亭為縣政府所立)

趙壽山外孫女楊抗美女士(右一)等在乏驢嶺祭奠十七師英烈

2013年,趙壽山嫡孫趙武原在乏驢嶺東溝掌祭奠英烈

陝西戶縣定舟村村民在乏驢嶺祭奠親人

2012年10月30日,趙壽山的外孫女等十七師後人代表來到乏驢嶺,在東溝掌祭奠英烈並宣讀了祭文:「先烈們!勇士們!三秦兒女想念你們啊!75年了,直到今天我們才來看望你們,我們來晚啦,請你們原諒我們吧!」此後,每年都有很多陝西人來此瞻仰祭奠。

是的,你們來晚了,太晚了。英烈可以原諒你們,歷史也可以原諒你們。但是,歷史在原諒之餘,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深思……

【玉新說史】作者簡介:石玉新,退休的資深文史工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正高二級編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玉新說史 的精彩文章:

TAG:玉新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