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識碎片時代的語文教學

知識碎片時代的語文教學

所謂「知識碎片化時代」是指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通過網路媒介進行閱讀並獲取知識,進而建構起來的自我式的,零散的知識體系的時代。知識碎片時代的最大特點在於信息容量龐大,信息傳播方式多樣,傳播信息的主體眾多。面對林林總總的新知識,新思維,人們疲於應付,適應著這個快節奏時代的發展步履,並試圖將自己每天都變成全新的自我。然而等我們靜心思考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頭腦空空。原因在於,我們每日學到的知識或許只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內容,而在思想深處的提升上並沒有過多的突破。單純的就技術和思想而言,技術屬於操作層面的內容,掌握新技術需要的時間相對較短,而思想的提升是一個慢的過程,有時候一種思想觀念的形成或許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程。在互聯網技術異常發達的今天,勢必會造成技術發展和思想發展的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表現在知識領域,就形成了當今的知識碎片化格局。

知識碎片化的突出特徵在於知識散失了原有的線性結構,只是以塊狀的形式展現在受眾面前。在這種缺少必要體系的塊狀知識體系下,知識很難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記憶。而對於研究而言,需要對知識的線性梳理中去尋求規律,進而發現新問題,產生新思想,創造新事物。目下的這種知識的碎片化格局嚴重影響了人們思考問題的方式,讓受眾很難對問題有深入的探究和分析。長此以往,會影響新事物的創造,阻礙以技術為特徵的科學的發展步伐。

作為語文學科而言,也受到了這種時代潮流的嚴重衝擊,讓固有的語文知識體系支離破碎,讓語文成了漂浮在空中的學科。在這種時代格局下,有學人將語文和哲學連在了一起,形成了以深度解讀文本為要旨的授課方式,故意賣弄,在學生面前展示高深;有學人追隨時代潮流,提出了以快樂為基準語文理念,試圖讓學生在玩中掌握知識,殊不知學習原本就是一場痛苦的歷練」;有學人探本溯源,試圖尋找語文的核心內涵,提出了以審美為要義的全新語文理念,讓學生在審美中體會語言,感悟生活,但卻忘記了知識的傳承是語文的重要內容。諸如此類新理念,近年來出現的不下百種,但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到底怎樣呢,大家有目共睹。筆者以為,這些語文新理念只能看作是語文發展中的新的探索,而這些探索在一定層面上有利於促進人們對語文學科的深入認識,但卻很難解決語文學科發展的根本。而要解決語文學科發展的根本,還得從語文學科和時代發展特徵的關係角度去入手,找尋到二者之間的契合點。僅憑提出出語驚人,標新立異的語文新概念只能讓語文的學科概念更加漂移不定,最終讓其成為難以定性、難以評價的學科。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試圖從知識碎片的成因、知識碎片時代的語文特徵、語文如何在碎片時代走出自我等三個角度來進行闡述。

一、語文知識碎片化的成因。

原本富有條理的線狀語文知識體系緣何在互聯網時代成為了碎片?其根本原因在於傳播媒介的變化。回顧歷史,人類的知識傳播媒介大約經歷了這樣四個階段:口耳相傳階段、文字傳抄階段、活字印刷階段、網路傳播階段。在這四個階段中,無論是口耳相傳、文字傳抄,還是活字印刷都保持了知識完整體系,如儘管是神話傳說的《山海經》依然全面記錄來了上古時候人們的思想;作為商周文誥的《尚書》依然能折射出先民的治國思想和理念;一部《論語》讓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音容笑貌得到充分展現;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更是以百科全書的形式展現了封建社會的上層生活風尚。即使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互聯網的初期階段,人們也能從學人的專著中去把握其思想。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步深入生活,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也得到了改變。而這種改變主要表現在:一是以個體為中心的個體中心主義。互聯網的發展讓個體更為獨立,依靠電腦可以完成以往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在這種狀況下人們的合作意識淡薄,逐漸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英雄主義思想,於是人變成了直至自我內心的獨立世界,以自我思想來看待生活,認識並評判世界。二是「實用」主義理念下的閱讀成了時尚。人們閱讀的理念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以往的尋求自我人格的提升,而是儘快掌握一種新技術,以儘快適應社會發展的理念支撐著閱讀。所以,知識在一定層面上不再是走入靈魂深處的心靈溝通,而僅僅成了工具。三是快餐文化下的應接不暇。就互聯網世界而言,可能在我們品茶的過程中,就有若干本新書問世,就有若干的新思想產生。面對不時變化的外在世界,人開始懶於應付,於己相關者去了解,不關己者儘力迴避。於是便形成了知識的專一性。而任何創造都需要眾多知識的共同作用,僅憑一個學科和一個門類很難取得成就。

二、知識碎片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知識碎片化的時代風尚深深地給語文打下了印跡,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語文教育的技術革新,豐富的圖像展示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精妙的音樂情境讓課堂氣氛更加融和美妙,課堂的內容延伸讓知識更加豐富,所有的一切讓語文這一學科更加活靈活現,彰顯出了語文作為審美的無窮魅力。然而,作為語文這一學科的本質而言,它是一門慢的學科,需要在緩慢的節奏下,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身心,從而形成富足的文化積澱和文化素養,提升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針對知識碎片化後的時代變化,筆者著重闡釋這一時代風尚給語文學科發展帶來的問題。

1、知識結構零散,未能形成必要體系。知識的碎片化讓語文知識更加龐雜,更加趨於無序。單就語文教材的編寫而言,缺少系統的編排思維,缺少明確的生成理念。正常狀況下,小學的語文教材想讓學生達到什麼目標,初中、高中想要達到什麼目標,這個生成性的目標是明確的。以新課標高中語文第一冊課本為例,第一單元編者選取了新詩作為主題,第二單元是敘事散文,第三單元是歷史散文,第四單元為新聞單元。再來看初中教材的第一冊,第一單元是關愛生命的話題;第二單元是體味人生的話題;第三單元是感悟自然的話題;第四單元是探索科學話題;第五單元是詮釋親情話題;第六單元又是想像世界的話題。單看初中教材所列舉的單元話題,很顯然中間存在交叉點,甚至是重複,同時很顯然初中和高中的教材之間缺少有效對接,顯示出了兩種不同的編寫理念,而該問題的背後展示的是對語文概念的理解不同。那麼為何會出現概念的理解差異呢?其根源在於碎片化後的知識未能梳理出其條例,這種龐雜對於傳統的語文概念形成了挑戰。是想,一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如果不明確,勢必會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出現斷層,讓語文學科難以有線的條理性。

2、教師積澱不足,求新標異表現高深。首先,作為當代的語文教師大多是在知識碎片化的過程中接受教育的,所接受的專業教育本身存在知識上的斷層。以現行的大學中文系的師範教育來看,所開設的課程和綜合性大學沒有什麼兩樣,未能體現出其作為培養語文教師的特色,所以說,我們的師範大學中文教育的本身是存在缺陷的;其次,現在大多數語文教師的積澱是不夠的。回想「五四」時期,從事初等教育的教師大多都是學者,魯迅1909年從日本回到中國,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生理學化學教員,顯然這是在從事初等教育;1920年,朱自清從北京大學畢業後便在江、浙兩省的多所中學擔任國文教員等等,諸如這樣的留學歸來,名校畢業而從事初等教育的教師很多。那麼和當今的教育形式相比,諸如北大、清華等名校畢業的學生又有幾人願意從事初等教育?一些自身知識欠缺,自己不理解文本,不會寫作的老師能將孩子教好么。然而,面對知識碎片時代,面對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逐漸增多,為了「忽悠」學生,老師不得不標新立異,玩弄高深,講孔子,便不惜花費時間去講孔子的當代意義,講李白便給講中國酒文化等等,如此這樣,看似在開發語文教學資源,其本質是嘩眾取寵,目的是讓學生對自己進行崇拜。

3、課堂追求娛樂,取悅學生成為主流。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氣氛,通過嘩眾取寵的方式去取悅學生,努力讓語文課堂變得有趣,甚至有人認為,沒有掌聲和笑聲的課堂便不是好課堂。這種片面衡量好課的方式是虛假的,是值得引起關注的。就現在的公開課課堂而言,為了追求輕鬆,花費時間設置娛樂節目,讓語文課側重於表演;為了追求笑聲,花費時間去對學生講笑話,什麼李白是看井中月亮,追求浪漫而落井死亡的,杜甫是因為饑寒,飽食牛肉後撐死的等等缺少考據和實證的笑話讓教師們樂此不疲,並美其名曰是在調動課堂氣氛。殊不知,這樣的充滿笑聲的課堂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最終讓學生覺得語文課上與不上一個樣,學與不學一個樣,再加上語文試題的模式化,缺少科學的評價考生能力這一現實,最終讓語文課堂淪為了空中樓閣。正是因為語文課堂的缺少實效,所以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更談不上傳承文化和文明,進而實現語文知識的創造性價值。筆者以為,適當的調動課堂氣氛是必要的,但就學習本身而言,應以知識為重,應考慮在課堂上教會了學生什麼知識,讓學生掌握了什麼能力,而不能拿課堂作為兒戲,更不能把掌聲和笑聲作為衡量課堂優劣的標準。

4、學生沉溺網路,價值觀念嚴重缺失。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豐富、方便了我們的生活,讓知識海量湧現,為研究和創造提供了方便;但其所滋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試看當今的現實狀況,「低頭族」屢見不鮮。那麼學生們用網路在做什麼呢?據我了解,80%的高中學生在用網路進行遊戲,拿著手機無外乎是玩遊戲、聊天、看電子小說,而真正使用網路進行學習的寥寥無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網路及其附帶的手機成為當今中學校園的一大公害。因為網路的普及,學生沉溺其中而不可自拔,逐漸形成了自己對問題的評價標準。要知道,中學生的心理是不夠健全的,網路上有些知識的錯誤引導很容易讓他們喪失自我、缺乏意志,始終以自我為中心,而缺少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來引導自我。加上語文教師的錯誤引導,價值觀念自然就沒有了。入當下的學生作文,試問,除了技術還能教什麼,學生的議論作文無外乎是提出個觀點,然後用魯迅、李白、張愛玲的實例來說這個觀點是對的,除過這些,很少能看到學生自己對問題的認識。不必說學生,我們的教師也深受其害。大多數教師的語文學術論文,大多有這樣一個怪現象,引用外國的哲學觀點來論證中國的問題,似乎一篇文章中如果沒有幾位外國文學家或哲學家來撐面子,便顯得不夠高深,而要問寫論文的作者是否真正讀過所引用的外國哲學家或文學家的著作,或許隻字未讀。整個論文無外乎是在說,外國學者有什麼觀點,我們的文學作品是這個樣子,所以這樣做是對的。這種行文方式的背後,表現的是碎片化知識時代影響了系統閱讀,影響了人們形成獨立的思想。

三、語文如何在碎片時代走出自我。

面對碎片化時代的語文現狀以及出現的諸多問題,我們更應該以適應的視角來認識,努力尋找到網路媒體發展和語文學科之間的契合點,讓語文充分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筆者以為,語文在當下潮流中,必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回歸傳統素養,找尋語文本源。相比之下,語文是一個慢的學科,其根本是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及先賢們留下來的文學精華,在學習的基礎上講求知識的實用性。基於這個基本特徵,語文必須解決其在當下思潮中的定位和定性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語文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科,語文應該講授學習什麼知識,語文的範圍是什麼,語文知識應該如何來衡量考查。只有在解決了這些問題後才能來論證語文學科該如何發展的問題。所以,語文在碎片化時代更應該回歸傳統素養,將古代留下的基本知識內容進行梳理,從而形成屬於自我的語文知識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對語文學科進行準確定性,這是解決語文問題的根本。

2、加強師資力量,厚實知識積澱。師資是語文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解決師資問題應著重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嚴把教師入門關。努力使有知識、有學養、有內涵的人來從事語文教育,而不是上了師範就決定著一定是教師。在德國,一個大學生必須通過兩次國家考試才能獲此「殊榮」。首先,第一次考試考生需要完成一篇畢業論文,內容可在教育學、主修專業和輔修專業中任選,考試委員會認可通過後,方能參加餘下的考試。然後,是5小時的筆試,每位考生的題目可以不同,但都是3道題目,考生需寫出20--25頁答卷。再就是口試,由考試委員會負責。最後,考試委員會根據教授的評語做出最終成績評判。在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後,他取得了見習教師的資格,需要進行為期至少18個月的實習才可領取30%的公務員工資。只有完成實習工作後,才能參加第二次國家考試,從而獲得教師資格證書。進而再進入人才市場,參與公開招聘。二是以切實可行的制度將教師培訓落到實處。如今的教師培訓大多停留在表層,不能有效提升教師的業務素養,甚至成了教師的負擔。

3、強調樸實課堂,倡導語文本真。語文學科的發展要踐行在課堂,通過課堂的知識傳輸方式來體現語文學科的本真。作為語文學科的教學而言,首先應以知識為重,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質樸教學向學生傳授正確的、符合語文規律和語文素養提升的真正的語文素養,而不能把嘩眾取寵的笑談和街聞趣事作為營造課堂氣氛的主要途徑,讓語文學科在科學規範的範疇下運行,尋求語文教育的本真,讓語文知識在傳授中真正體現出其提升文化素養,塑造人格修養,形成文化積澱的社會功用。

4、更新評級體系,全面考查素養。語文學科需要建構全新的評價體系,這已經是許多學人的共識。語文是以基礎知識、閱讀能力和寫作素養所構成的三位一體式的重要學科,而當下的考查方式嚴重弱化或虛化了語文。以中考試題而言,考查了文學作品,試題多以考查作品篇名和作者為重點,考查方式往往不能真正切入文學作品的文本內涵,從而讓初中的名著教學呈現出快餐式教學的格局;在高考試題中,嚴重淡化了知識素養的積累,變成了以偽閱讀為中心的考查方式。寫作考查不能走入考生內心,形成了嚴重模式化,大話套話連篇的偽寫作,不能真正檢測出考生的真實語文素養。因此,建立健全完備的考查機制勢在必行,筆者以為,必須以系統測試,全面考查為理念,設置全面可行,有效監測的語文評價新機制。建立這個機制應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構建知識素養的檢測系統;二是構建閱讀能力的檢測系統;三是構建寫作能力及思維的檢測系統。將三個系統平行鋪開,全面檢測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和能力。

知識碎片化潮流影響了語文教學及語文學科的發展,但作為語文學人而言,我們不能怨天尤人,憎恨網路,更應適應這個時代,尋求網路條件下的語文發展新方向,在語文學科建設和網路潮流的逼仄下形成全新的語文新理念,進而創設出新時期語文教學的新格局。而這個新格局的形成,既需要專家學者的研究教材、梳理知識、進行有效的學科定位,也需要一線教師遵循正確的語文新理念,用樸質的語文教法去傳授知識,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穫,讓語文知識真正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我想,在語文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下,語文一定會走出燦爛、美好的明天。

所謂「知識碎片化時代」是指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通過網路媒介進行閱讀並獲取知識,進而建構起來的自我式的,零散的知識體系的時代。知識碎片時代的最大特點在於信息容量龐大,信息傳播方式多樣,傳播信息的主體眾多。面對林林總總的新知識,新思維,人們疲於應付,適應著這個快節奏時代的發展步履,並試圖將自己每天都變成全新的自我。然而等我們靜心思考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頭腦空空。原因在於,我們每日學到的知識或許只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內容,而在思想深處的提升上並沒有過多的突破。單純的就技術和思想而言,技術屬於操作層面的內容,掌握新技術需要的時間相對較短,而思想的提升是一個慢的過程,有時候一種思想觀念的形成或許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程。在互聯網技術異常發達的今天,勢必會造成技術發展和思想發展的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表現在知識領域,就形成了當今的知識碎片化格局。

知識碎片化的突出特徵在於知識散失了原有的線性結構,只是以塊狀的形式展現在受眾面前。在這種缺少必要體系的塊狀知識體系下,知識很難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記憶。而對於研究而言,需要對知識的線性梳理中去尋求規律,進而發現新問題,產生新思想,創造新事物。目下的這種知識的碎片化格局嚴重影響了人們思考問題的方式,讓受眾很難對問題有深入的探究和分析。長此以往,會影響新事物的創造,阻礙以技術為特徵的科學的發展步伐。

作為語文學科而言,也受到了這種時代潮流的嚴重衝擊,讓固有的語文知識體系支離破碎,讓語文成了漂浮在空中的學科。在這種時代格局下,有學人將語文和哲學連在了一起,形成了以深度解讀文本為要旨的授課方式,故意賣弄,在學生面前展示高深;有學人追隨時代潮流,提出了以快樂為基準語文理念,試圖讓學生在玩中掌握知識,殊不知學習原本就是一場痛苦的歷練」;有學人探本溯源,試圖尋找語文的核心內涵,提出了以審美為要義的全新語文理念,讓學生在審美中體會語言,感悟生活,但卻忘記了知識的傳承是語文的重要內容。諸如此類新理念,近年來出現的不下百種,但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到底怎樣呢,大家有目共睹。筆者以為,這些語文新理念只能看作是語文發展中的新的探索,而這些探索在一定層面上有利於促進人們對語文學科的深入認識,但卻很難解決語文學科發展的根本。而要解決語文學科發展的根本,還得從語文學科和時代發展特徵的關係角度去入手,找尋到二者之間的契合點。僅憑提出出語驚人,標新立異的語文新概念只能讓語文的學科概念更加漂移不定,最終讓其成為難以定性、難以評價的學科。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試圖從知識碎片的成因、知識碎片時代的語文特徵、語文如何在碎片時代走出自我等三個角度來進行闡述。

一、語文知識碎片化的成因。

原本富有條理的線狀語文知識體系緣何在互聯網時代成為了碎片?其根本原因在於傳播媒介的變化。回顧歷史,人類的知識傳播媒介大約經歷了這樣四個階段:口耳相傳階段、文字傳抄階段、活字印刷階段、網路傳播階段。在這四個階段中,無論是口耳相傳、文字傳抄,還是活字印刷都保持了知識完整體系,如儘管是神話傳說的《山海經》依然全面記錄來了上古時候人們的思想;作為商周文誥的《尚書》依然能折射出先民的治國思想和理念;一部《論語》讓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音容笑貌得到充分展現;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更是以百科全書的形式展現了封建社會的上層生活風尚。即使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互聯網的初期階段,人們也能從學人的專著中去把握其思想。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步深入生活,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也得到了改變。而這種改變主要表現在:一是以個體為中心的個體中心主義。互聯網的發展讓個體更為獨立,依靠電腦可以完成以往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在這種狀況下人們的合作意識淡薄,逐漸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英雄主義思想,於是人變成了直至自我內心的獨立世界,以自我思想來看待生活,認識並評判世界。二是「實用」主義理念下的閱讀成了時尚。人們閱讀的理念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以往的尋求自我人格的提升,而是儘快掌握一種新技術,以儘快適應社會發展的理念支撐著閱讀。所以,知識在一定層面上不再是走入靈魂深處的心靈溝通,而僅僅成了工具。三是快餐文化下的應接不暇。就互聯網世界而言,可能在我們品茶的過程中,就有若干本新書問世,就有若干的新思想產生。面對不時變化的外在世界,人開始懶於應付,於己相關者去了解,不關己者儘力迴避。於是便形成了知識的專一性。而任何創造都需要眾多知識的共同作用,僅憑一個學科和一個門類很難取得成就。

二、知識碎片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知識碎片化的時代風尚深深地給語文打下了印跡,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語文教育的技術革新,豐富的圖像展示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精妙的音樂情境讓課堂氣氛更加融和美妙,課堂的內容延伸讓知識更加豐富,所有的一切讓語文這一學科更加活靈活現,彰顯出了語文作為審美的無窮魅力。然而,作為語文這一學科的本質而言,它是一門慢的學科,需要在緩慢的節奏下,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身心,從而形成富足的文化積澱和文化素養,提升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針對知識碎片化後的時代變化,筆者著重闡釋這一時代風尚給語文學科發展帶來的問題。

1、知識結構零散,未能形成必要體系。知識的碎片化讓語文知識更加龐雜,更加趨於無序。單就語文教材的編寫而言,缺少系統的編排思維,缺少明確的生成理念。正常狀況下,小學的語文教材想讓學生達到什麼目標,初中、高中想要達到什麼目標,這個生成性的目標是明確的。以新課標高中語文第一冊課本為例,第一單元編者選取了新詩作為主題,第二單元是敘事散文,第三單元是歷史散文,第四單元為新聞單元。再來看初中教材的第一冊,第一單元是關愛生命的話題;第二單元是體味人生的話題;第三單元是感悟自然的話題;第四單元是探索科學話題;第五單元是詮釋親情話題;第六單元又是想像世界的話題。單看初中教材所列舉的單元話題,很顯然中間存在交叉點,甚至是重複,同時很顯然初中和高中的教材之間缺少有效對接,顯示出了兩種不同的編寫理念,而該問題的背後展示的是對語文概念的理解不同。那麼為何會出現概念的理解差異呢?其根源在於碎片化後的知識未能梳理出其條例,這種龐雜對於傳統的語文概念形成了挑戰。是想,一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如果不明確,勢必會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出現斷層,讓語文學科難以有線的條理性。

2、教師積澱不足,求新標異表現高深。首先,作為當代的語文教師大多是在知識碎片化的過程中接受教育的,所接受的專業教育本身存在知識上的斷層。以現行的大學中文系的師範教育來看,所開設的課程和綜合性大學沒有什麼兩樣,未能體現出其作為培養語文教師的特色,所以說,我們的師範大學中文教育的本身是存在缺陷的;其次,現在大多數語文教師的積澱是不夠的。回想「五四」時期,從事初等教育的教師大多都是學者,魯迅1909年從日本回到中國,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生理學化學教員,顯然這是在從事初等教育;1920年,朱自清從北京大學畢業後便在江、浙兩省的多所中學擔任國文教員等等,諸如這樣的留學歸來,名校畢業而從事初等教育的教師很多。那麼和當今的教育形式相比,諸如北大、清華等名校畢業的學生又有幾人願意從事初等教育?一些自身知識欠缺,自己不理解文本,不會寫作的老師能將孩子教好么。然而,面對知識碎片時代,面對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逐漸增多,為了「忽悠」學生,老師不得不標新立異,玩弄高深,講孔子,便不惜花費時間去講孔子的當代意義,講李白便給講中國酒文化等等,如此這樣,看似在開發語文教學資源,其本質是嘩眾取寵,目的是讓學生對自己進行崇拜。

3、課堂追求娛樂,取悅學生成為主流。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氣氛,通過嘩眾取寵的方式去取悅學生,努力讓語文課堂變得有趣,甚至有人認為,沒有掌聲和笑聲的課堂便不是好課堂。這種片面衡量好課的方式是虛假的,是值得引起關注的。就現在的公開課課堂而言,為了追求輕鬆,花費時間設置娛樂節目,讓語文課側重於表演;為了追求笑聲,花費時間去對學生講笑話,什麼李白是看井中月亮,追求浪漫而落井死亡的,杜甫是因為饑寒,飽食牛肉後撐死的等等缺少考據和實證的笑話讓教師們樂此不疲,並美其名曰是在調動課堂氣氛。殊不知,這樣的充滿笑聲的課堂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最終讓學生覺得語文課上與不上一個樣,學與不學一個樣,再加上語文試題的模式化,缺少科學的評價考生能力這一現實,最終讓語文課堂淪為了空中樓閣。正是因為語文課堂的缺少實效,所以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更談不上傳承文化和文明,進而實現語文知識的創造性價值。筆者以為,適當的調動課堂氣氛是必要的,但就學習本身而言,應以知識為重,應考慮在課堂上教會了學生什麼知識,讓學生掌握了什麼能力,而不能拿課堂作為兒戲,更不能把掌聲和笑聲作為衡量課堂優劣的標準。

4、學生沉溺網路,價值觀念嚴重缺失。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豐富、方便了我們的生活,讓知識海量湧現,為研究和創造提供了方便;但其所滋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試看當今的現實狀況,「低頭族」屢見不鮮。那麼學生們用網路在做什麼呢?據我了解,80%的高中學生在用網路進行遊戲,拿著手機無外乎是玩遊戲、聊天、看電子小說,而真正使用網路進行學習的寥寥無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網路及其附帶的手機成為當今中學校園的一大公害。因為網路的普及,學生沉溺其中而不可自拔,逐漸形成了自己對問題的評價標準。要知道,中學生的心理是不夠健全的,網路上有些知識的錯誤引導很容易讓他們喪失自我、缺乏意志,始終以自我為中心,而缺少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來引導自我。加上語文教師的錯誤引導,價值觀念自然就沒有了。入當下的學生作文,試問,除了技術還能教什麼,學生的議論作文無外乎是提出個觀點,然後用魯迅、李白、張愛玲的實例來說這個觀點是對的,除過這些,很少能看到學生自己對問題的認識。不必說學生,我們的教師也深受其害。大多數教師的語文學術論文,大多有這樣一個怪現象,引用外國的哲學觀點來論證中國的問題,似乎一篇文章中如果沒有幾位外國文學家或哲學家來撐面子,便顯得不夠高深,而要問寫論文的作者是否真正讀過所引用的外國哲學家或文學家的著作,或許隻字未讀。整個論文無外乎是在說,外國學者有什麼觀點,我們的文學作品是這個樣子,所以這樣做是對的。這種行文方式的背後,表現的是碎片化知識時代影響了系統閱讀,影響了人們形成獨立的思想。

三、語文如何在碎片時代走出自我。

面對碎片化時代的語文現狀以及出現的諸多問題,我們更應該以適應的視角來認識,努力尋找到網路媒體發展和語文學科之間的契合點,讓語文充分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筆者以為,語文在當下潮流中,必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回歸傳統素養,找尋語文本源。相比之下,語文是一個慢的學科,其根本是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及先賢們留下來的文學精華,在學習的基礎上講求知識的實用性。基於這個基本特徵,語文必須解決其在當下思潮中的定位和定性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語文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科,語文應該講授學習什麼知識,語文的範圍是什麼,語文知識應該如何來衡量考查。只有在解決了這些問題後才能來論證語文學科該如何發展的問題。所以,語文在碎片化時代更應該回歸傳統素養,將古代留下的基本知識內容進行梳理,從而形成屬於自我的語文知識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對語文學科進行準確定性,這是解決語文問題的根本。

2、加強師資力量,厚實知識積澱。師資是語文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解決師資問題應著重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嚴把教師入門關。努力使有知識、有學養、有內涵的人來從事語文教育,而不是上了師範就決定著一定是教師。在德國,一個大學生必須通過兩次國家考試才能獲此「殊榮」。首先,第一次考試考生需要完成一篇畢業論文,內容可在教育學、主修專業和輔修專業中任選,考試委員會認可通過後,方能參加餘下的考試。然後,是5小時的筆試,每位考生的題目可以不同,但都是3道題目,考生需寫出20--25頁答卷。再就是口試,由考試委員會負責。最後,考試委員會根據教授的評語做出最終成績評判。在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後,他取得了見習教師的資格,需要進行為期至少18個月的實習才可領取30%的公務員工資。只有完成實習工作後,才能參加第二次國家考試,從而獲得教師資格證書。進而再進入人才市場,參與公開招聘。二是以切實可行的制度將教師培訓落到實處。如今的教師培訓大多停留在表層,不能有效提升教師的業務素養,甚至成了教師的負擔。

3、強調樸實課堂,倡導語文本真。語文學科的發展要踐行在課堂,通過課堂的知識傳輸方式來體現語文學科的本真。作為語文學科的教學而言,首先應以知識為重,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質樸教學向學生傳授正確的、符合語文規律和語文素養提升的真正的語文素養,而不能把嘩眾取寵的笑談和街聞趣事作為營造課堂氣氛的主要途徑,讓語文學科在科學規範的範疇下運行,尋求語文教育的本真,讓語文知識在傳授中真正體現出其提升文化素養,塑造人格修養,形成文化積澱的社會功用。

4、更新評級體系,全面考查素養。語文學科需要建構全新的評價體系,這已經是許多學人的共識。語文是以基礎知識、閱讀能力和寫作素養所構成的三位一體式的重要學科,而當下的考查方式嚴重弱化或虛化了語文。以中考試題而言,考查了文學作品,試題多以考查作品篇名和作者為重點,考查方式往往不能真正切入文學作品的文本內涵,從而讓初中的名著教學呈現出快餐式教學的格局;在高考試題中,嚴重淡化了知識素養的積累,變成了以偽閱讀為中心的考查方式。寫作考查不能走入考生內心,形成了嚴重模式化,大話套話連篇的偽寫作,不能真正檢測出考生的真實語文素養。因此,建立健全完備的考查機制勢在必行,筆者以為,必須以系統測試,全面考查為理念,設置全面可行,有效監測的語文評價新機制。建立這個機制應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構建知識素養的檢測系統;二是構建閱讀能力的檢測系統;三是構建寫作能力及思維的檢測系統。將三個系統平行鋪開,全面檢測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和能力。

知識碎片化潮流影響了語文教學及語文學科的發展,但作為語文學人而言,我們不能怨天尤人,憎恨網路,更應適應這個時代,尋求網路條件下的語文發展新方向,在語文學科建設和網路潮流的逼仄下形成全新的語文新理念,進而創設出新時期語文教學的新格局。而這個新格局的形成,既需要專家學者的研究教材、梳理知識、進行有效的學科定位,也需要一線教師遵循正確的語文新理念,用樸質的語文教法去傳授知識,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穫,讓語文知識真正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我想,在語文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下,語文一定會走出燦爛、美好的明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NBA推薦 NBA推薦:尼克斯VS灰熊
怎樣讓運氣變的更好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