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由Facebook聯想到的,數字貨幣的估值和多樣性問題

由Facebook聯想到的,數字貨幣的估值和多樣性問題

對馬克·扎克伯格來說,這個月很難熬。

最近,一家受雇於政治團體的第三方數據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被人發現在Facebook(臉書)背後非法挖掘用戶個人信息。事件波及到臉書公司和它的創始人,公眾強烈抗議他們的數據控制和數據霸權行為。

但對於數字貨幣社區來說,臉書的股價下跌,為一個爭論已久的基礎問題,提供了一個啟發性論點:當前的數字貨幣市場里,有超過20個區塊鏈網路的估值超過10億美元,這是過熱的「泡沫」嗎?

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必須先回答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臉書這家以收集用戶數據和發送即時信息為主要業務的公司,為什麼能有這麼高的估值?事實上,當消費者們聽到臉書的市值達到將近5000億美元的時候,他們眼睛也不眨一下。微信,一款為中國用戶提供類似服務的應用程序,也有類似的估值。甚至是這個市場里的一個小玩家SnapChat,也有200億美元的估值,這比現在最大的數字貨幣區塊鏈網路的估值都高。

這個類比,給那些批評比特幣或其他區塊鏈網路,說它們不可能維持現有估值的人,一記有力的反擊。

另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如果所有的社交網路都是平等的,使用的技術組合也差不多,為什麼會同時有這麼多社交網路,同時都有如此大的價值呢?畢竟,根據批評家的論調,沒必要有這麼多種的數字貨幣,因為它們的技術基礎都是類似的。然而,市場用實例證明,事實恰恰相反。

技術上的細微差異

這些否定者只要仔細看一下他們的手機,就會驚訝地發現一大堆應用程序:SMS,Telegram,Signal,Slack,Skype等等,提供的都只是稍微有點不同地通信體驗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您可以將終端用戶群體視為一種流動性,將軟體功能視為支配這種流動性的規則。比如,推特可能更適合非正式的關係,而臉書這樣的可能更適合親密關係。然後,每個網路都能通過提供不一樣的關係聯接,從而提供獨特的價值。消息都是一樣的,相同的字元,相同的表情和圖像。所不同的是網路關係,用戶的重視程度,以及使用場景。


幣種多樣性的支持論據

現在看來,同樣的理論也可以用到金錢和資產身上,不同的底層協議給不同資產帶來了它們獨特的意義和表達方式。

先來想像一下,相比Bell Atlantic電話公司那個年代,現在的通訊科技是不是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很不一樣的環境?然後,你隨便在谷歌里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Bell Atlantic電話公司當時是美國最大的電話公司,估值1250億美元。如果你繼續研究這些數據,你會發現當時所有的大型電訊公司的市值加起來,都沒有今天這些社交網路的估值高。

這裡面的深意就是,互聯網協議不僅轉移了通訊行業已經創造的價值,他們還開啟了比以往更多的潛在價值。有了碎片化溝通這一強大武器,用戶便迸發出了強大的需求,創造出了更多的價值流。

回到區塊鏈上來,為什麼不同的功能變化,不能開啟更多的價值呢?我開始覺得Telegram的ICO有些道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巴比特資訊 的精彩文章:

華爾街日報:區塊鏈將會存活下去 即使比特幣沒有存活
歐洲中央銀行將推出即時支付結算,聲稱比區塊鏈更好

TAG:巴比特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