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艾養生-寒濕體質是萬病之源,守好五大關卡不怕濕!內附排濕寒穴位法

艾養生-寒濕體質是萬病之源,守好五大關卡不怕濕!內附排濕寒穴位法

我們為什麼要排六邪? (風、寒、濕、暑、燥、熱)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的滲透力最強,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體內寒濕重的人循環一定不好,循環不好的人營養無法被吸收,毒素無法順利排出,當然是疾病纏身,癌症,肥胖,肌瘤,風濕病,不孕,痛經,手腳冰冷等都是體內寒濕過重引發的一系列疾病。

什麼是人體六邪?

中醫認為人會得病,就是因為自然界的邪氣侵犯,其中就包括了六種邪氣。自然界的六種邪氣,也稱為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淫就是過度的意思,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本來就存在的一般接觸不會有問題,但如果過度了,就會被它們傷害,所以稱為六淫。

下面帶大家認識一下人體六邪對人體的危害!

01

風邪善變傷頭面

1、風邪有搖動的特性,所以一切不自主的搖動;

如突然暈倒、眩暈、手抖、抽搐、角弓反張、面肌痙攣等,都屬於風邪致病。高血壓引起的腦溢血、腦血栓等,表現為發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動搖」的特徵,故稱為「中風」。

2、「風善行而數變」 中醫認為凡是來回跑的、病位不固定的疾病都是由風邪引起的,表現為病位行無定處的特點,

如表現為肌肉、關節的遊走性疼痛,痛無定處的風濕性關節炎等。數變,謂風邪致病的表現變化多,如蕁麻疹的皮膚瘙癢,疹塊時隱時現,此起彼伏。

3、「風為百病之長」 因為寒邪和熱邪很難單獨侵犯人體,它們往往藉助風邪,所以說「風為百病之長」。鑒別風寒病症和風熱病症有幾個要點,即冷、痛、汗。

02

寒邪傷陽生冷痛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這兩句話是對應的。中醫講究取類比象,多聯繫自然界現象,就很容易理解了。

2、「寒性凝滯」 寒邪不像風邪,風邪不固定,而受了寒邪則相反,凝滯不動。一旦凝滯,不動不通,不通則痛。婦女坐月子時就不能受寒,如坐月子時背部受寒,她以後背部可能經常疼,不舒服,還常常感覺冷,而且不好調理。

3、「寒性收引」 如冬季睡覺時,很多人都喜歡把腿腳蜷起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人受寒後身上沒有汗。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區別之一就是風寒感冒不出汗,而風熱感冒正好相反。

03

濕邪重濁人疲乏

1、「濕性重濁」 中了濕氣後,常常會感到頭暈、身重、疲勞、關節疼痛、乏力。因於濕,首如裹。中醫有句話叫「利濕一身輕」,排毒也是一身輕,我認為,一定要對症,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體內有濕氣,利濕自然輕;如果體內有毒,當然排毒自然輕。

2、「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這句話的意思是本身不是陽虛,而是濕邪把陽氣堵住了。就像暖氣管道中間有問題,無論在鍋爐房裡如何加溫,通不到的地方依然冷。陽氣到不了哪裡,哪裡就冷。人體陽氣被擋住後到不了手,手冷;到不了腳,腳冷;陽氣到不了陰部,男性就會陽痿,女性就會宮寒不孕。所以治療女性不孕症,有時候不是靠補腎或活血就能解決問題,濕氣大的患者要靠利濕通陽,才能見效。

3、「濕性黏滯」 有濕氣的患者治療過程都很漫長,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有時候需要用三個月、半年,甚至一兩年的時間,才可能把體質調過來,因為濕性纏綿、黏滯。打持久戰最好用食療。

4、容易往下走。濕邪和風邪正好相反,風邪往上走,而濕邪則往下走。所以,很多身體下半部分的問題,如下肢腫脹、腹脹、腹瀉或者大便黏滯不爽、小便不利等,要首先想到濕氣的問題。

一個人體內為什麼會濕氣大呢?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嗜好生冷,喜歡吃油膩,喜好煙酒,亂用補品。另外,還有環境問題,以及家族性、遺傳性的原因等。

04

暑、熱、燥

暑為夏天的主氣,與燥、熱有共性,均屬陽邪,但暑邪引起的暑病有季節性或多在烈日、高溫環境下發病,且無內暑。

上火是炎症的表現,炎症會發展成癌症!

在生活中,可以引發上火的具體因素很多,這可以從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況兩個方面說明。生活方式方面主要是不注意休息,熬夜,受涼,傷風,嗜煙酒,過食蔥、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貪食羊肉、狗肉等肥膩之品,這些都會引起上火。而在心理方面主要是情緒不穩定,波動過大,或是不夠冷靜,急躁易怒,動輒為一點小事大動肝火,都會引起上火。

寒濕重了身體會怎樣?

濕困肌表時則頭昏沉重,如有物裹,周身酸困,四肢沉重;

濕困經絡則引起陽氣不通而致關節沉重、疼痛、腫脹、麻木;

濕阻胸脅則胸悶不舒;

濕困脾胃則胃脘痞悶、食慾不佳、嘔惡、腹瀉、大便黏膩;

濕困下焦則小便短澀、淋瀝不爽;

被濕所困者大多都不喜歡飲水和吃水果。

寒濕從哪來?

1、露腳踝

露腳踝、露膝蓋、露臍、露肩、露背,這五露是當下年輕人十分推崇的穿衣方法。

當然,氣溫較高的夏季露一露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入冬之後仍不注重保暖,則容易給寒濕以可乘之機。

不注意保暖會導致氣血凝滯,引起關節炎, 誘發骨關節病。

此外,體溫如果下降,體內的能量不能潤澤皮膚, 皮膚就會缺乏生氣,容易長斑、發暗。時間一長,反而變醜了,還誤了健康,得不償失啊。

2、亂用加濕器

目前,北方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供暖, 比較燥熱,人們喜歡用加濕器來調節房間的濕度。

由於自來水中的一些礦物質會對空氣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加濕器需要使用純凈水,並需要每天換水、定時清洗。

如果加濕器清洗不夠及時,則會滋生細菌, 這些細菌隨著濕氣進入人體,容易生成寒濕。

3、亂吃抗生素

抗生素的濫用使人的體質發生著改變。

經眾多臨床中醫師觀察發現:長時間或大量應用抗生素後,患者會出現白膩苔,並有一些寒濕內阻的癥狀。

而中醫的學者根據臨床觀察到的這種現象,總結出大部分抗生素是屬於寒性的藥物,如果濫用或是應用不當,有損傷人體陽氣的危害。

4、水果吃太多

在夏天的時候,人們喜歡不加節制地吃冷飲、喝涼啤酒,吃水果……甚至在冬天來臨之後,還有很多人喜歡待在暖氣房中吃冷飲、或喝冷水。

這些水飲濁膩之品從口而入,十分容易損傷陽氣。陽氣不足,水飲濁膩之品從口而入,寒濕之邪也隨之進入五臟六腑,影響脾胃對於水液的運化,進而產生內濕。

因此,在冬天時,當少食生冷之品。水果攝入量每日保持200~350g即可,切不可再以水果代替主食作為減肥手段。

祛寒濕從這下手

穴位按摩祛濕大穴

1、大椎穴

它集合了三條陽經( 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 匯於督脈。

刺激該穴可激發全身的陽氣, 護衛周身,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

2、承山穴

承山穴是「身體上的紅豆薏米粥」。

因為承山穴在「主人體一身之陽氣」的足太陽膀胱經上,刺激它能直接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

通常來說,只要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後,我們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濕氣會在此時與陽氣一同向外發生。

如果您的承山穴輕輕一按即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那麼大半是體內濕氣較重的緣故。

3、足三里穴與陰陵泉穴

脾是生痰之源,如果濕氣多了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飲。

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痰濕重的問題就要健脾。足三里穴與陰陵泉穴是調脾健胃的第一穴。

4、豐隆穴

配合足三里穴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

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

5、揉小腹

陰處最易聚集寒濕。每天早、中、晚各揉一次小腹, 先按逆時針方向揉,後按順時針方向揉。

揉的次數最低以36遍起,或36的倍數也可以。力度要適中,如果能把腹部的軟組織帶動起來更好。將腹部的濕濁通過二便排出,小腹常溫,元氣充實。

陰處最易聚集寒濕。每天早、中、晚各揉一次小腹, 先按逆時針方向揉,後按順時針方向揉。

揉的次數最低以36遍起,或36的倍數也可以。力度要適中,如果能把腹部的軟組織帶動起來更好。將腹部的濕濁通過二便排出,小腹常溫,元氣充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瀕湖山人 的精彩文章:

婦科病艾灸大全,太值得女性收藏了
它是灸療中當之無愧的「萬能穴」,一穴調百病!

TAG:瀕湖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