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前言:

小編在N年前,看過一篇德國的奇幻小說《墨水心 inkheart》,講的是從墨水筆下流淌出的書中世界,可以通過大聲朗讀召喚而出,並由此開始了一段主人公的奇遇和冒險。

今天這篇文章,就是一次如此這般的奇妙旅程。

這是來自群島加速器17屆小島:PlugIn教育創新項目發起人圓子老師的真實探索:從共同翻譯一篇教育文章,到走進筆下文章中真實的世界。

這個世界在哪裡呢?就是前不久Aha公號推出的介紹文章:《這是一所學校,還是一個村莊》。這篇文章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文中的教育理念和示範案例 「維也納共學村」 也被大家所津津樂道。

來自維也納共學村的聯合創始人Roland Dunzendorfer的一段話更是引起了教育創新者們的熱烈討論:

「為什麼工作和學校是分離的呢?我過去習慣於每天送孩子們去學校,然後自己再去另外一個地方工作。然而我認為,孩子的成長應該像是在一個村莊里那樣,我們應該一起出門勞作,從對方身上互相學習。」

這篇文章的翻譯者之一:圓子老師,在一個月之前去歐洲實地走訪,並真實參與了其中的教學過程,感受這裡 「張力驅動變化,熱情驅動學習」 的青色教育理念。讓我們趕快來瞧瞧吧!

文中多圖,非常好看!

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維也納共學村走訪

我自從加入群島閃翻團後,零零碎碎的翻譯了一些和教育相關的文章。

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翻譯這件事兒,比如理解文章,找背景資料,學習語言。更重要的是輕量級別的線上協作,以及引發的一連串美麗的意外。

為什麼這麼說呢?

翻譯,其實是件很孤獨的事情。你不是作者,在拿到原文當刻,通常也不知道讀者是誰。所以一定會有兩個限制條件讓翻譯很難是件歡脫的事兒:

第一是翻譯要忠於原文,過程中無法加入自己的觀點;

第二是不知道誰會看,無法代入讀者的角度解讀文章。

而且,翻譯這件事本身就很容易被AI取代,相對而言不費腦子且枯燥。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圓子老師畫作:翻譯自帶孤獨感閃翻帶來思考

但群島教育閃翻團,打破了翻譯過程自帶的限制條件。

記得剛剛開始,我們也是把拿到文章當做作業,大家都在死線前的最後一刻奮筆疾書,石墨上一時間頭像全體上線。在某一次語音聚會中,驚覺各自埋頭翻譯外的交流,對於共同感興趣話題的討論,才是含金量高無數倍的收穫。

而我們的思維定勢,讓我們在成年後,已然把事情都當作是暑假作業來看待,總覺得這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學習渴望。「暑假作業陷阱」讓我們每個人都錯過了原本應該是享受的學習過程,大伙兒大呼可惜,並且下定決心要告別思維陷阱,和暑假作業心態說再見。

於是就有了拿到文章就開翻,並且期待其他人來圍觀和批註。記得有一次開玩笑說,看石墨譯文旁邊的批註,比文章更意思。

而且,這種閃翻模式,突破了剛才所提到兩個限制。比如看資深玩家雲武補充的案例,對心理學的四種原型有了興趣,把買了N久沒有翻過的大部頭心理學快速刷了一遍;

看到翻譯同一篇文章的小夥伴對自己翻譯的註解,翻的好的地方有肯定,翻得不好的地方有建議;看到其他小夥伴的很早就翻完,自己也會再加一把力;Lulu是我們阿爾法翻譯組的班長,顧遠老師是輔導員,不定期的評點,修改潤色並發布到Aha公眾號。那一陣子勾起了很多學生時代的回憶,微信群像極了同班同學。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意外帶來驚喜

還記得有一次4點起床去山區希望小學的路上,在顛簸的路上還吭哧吭哧的進行著翻譯任務。

低頭,是電腦裡面展開的維也納共學村的故事,如何在一個空間創造社會化共學;

抬頭,是車窗外的鄉鎮。

6點多鐘的早晨,天還沒有亮透,一路上看到撐著傘上學的孩子。我好希望去問文中這個奧地利的小朋友,為什麼她會覺得星期五不去上學時一件愚蠢的事情,如果這一刻她能和中國小朋友對話,她們會聊些什麼話題。對於她,不去學校還有Deschooling的選項,但是對於車窗外的中國鄉村小朋友,他們又能有幾個選項呢?

我作為翻譯人,如同在和作者交談,中西方思維的交疊,激發起文章之外,稀奇古怪的各種猜想。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腦子裡稀奇古怪的想法。圖片來自網路

在種種心情的感觸之下,動了去維也納的心思。於是冒昧的給維也納共學村發了一個郵件,表達了自己想去歐洲期間順路拜訪的心情,得到了熱情的回復,邀請我春節後去參觀並來一場 Alternative education 的中歐教育觀點的對話。

這種美麗的意外,是不是讓人很驚喜?

很快,行程就已經敲定。先不說三周後的見面還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單就回我郵件這位老兄的經歷—— 15年童子軍,環遊世界,熱衷於用木頭和繩索搭建各種結構,對於政治有獨到觀點,熱愛辯論……,和這樣有趣的人建立連接,就讓人很是期待了。

在行前視頻溝通 Public Event 的時候,我們決定由我給共學村裡的人上一堂中文課,用拆字小故事和遊戲的形式。兩個陌生的人,第一次視頻就設計了一個讓我自己激動不已的小遊戲,也是效率超高的。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圖片來自【漢字造夢】

而為了上好這件中文課,又有朋友介紹了【漢字造夢】的創始人,給我支招了幾個小訣竅,於是我又又開始刷《說文解字》的音頻課……

走進真實的共學村

時間過得飛快。當真正走進了自己翻譯文章中所描述的地方,有一種神奇的感覺。

先發兩張照片,一張是維也納共學村的官方照片。我在這裡浸入式的待了24小時,吃住學玩都和村子裡面的人在一起。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還有一張是見到了這個男孩的合影。在我的中文課上,任性的給他起了一個中文名,法佈雷。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圖為作者圓子老師和共學村中的學生:法布雷

村子是半年前剛剛搬到新地址的,一切都從零開始,很高興在我來之前的周末,他們把客房修好了,於是我是第一個住在村子的客人。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這裡的理念是:

馬科夫(物理地址)是硬體

共學(理念和實踐)是軟體

Markhof is hardware

Colearning is software

各種各樣的活動和空間

先說一下村子的概況,三層樓。有十幾個可以獨立或者合併的空間,我在這裡一天,沒有太數清楚一共發生了多少活動,列一下我參加的和看到的吧:

— workshop 1: Future & Career Plan (external resource)

— workshop 2: Peaceful Communication (external teacher)

— workshop 3: Foodcoop

— workshop 4:Constellation

— workshop 5: alternative training capability to teachers

— Outdoor Activity1:Football

— Outdoor Activity2: Swimming

有一些工作坊是開設給成人的,比如我旁聽的 Constellation。讓我覺得頗感意外的是,其中也有小小孩來參加,是因為孩子的爸爸媽媽感興趣,小小孩們不捨得離開父母,就跟著一起參加。和國內絕大多數都是孩子參加輔導班,家長門口玩手機的景象一對比,反差真的相當大。所以這個二十來人的工作坊,包括4個小孩和一隻陪主人來的狗狗,有意思。重點是,相當的和諧,對於偶爾的孩子的跑動,完全沒有影響成人的工作坊進展,那隻狗狗更是自由穿梭在工作坊內。

另外觀察到有獨立工作者10來人在這裡租了辦公室工作,有三個付費會議在這裡開展(20人左右),聽說星期四有個百人團來開會。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8pm,下午有狗狗上課的房間開始裝了一台新投影,迎接百人客戶團

其實,共學村這個地方本身倒是不大,但是任何一個房間真的是千變萬化。

我認真的數了其中靠近廚房的那個空間。為什麼數廚房邊的這個空間,主要是比較饞,跑廚房吃吃喝喝,哈哈。這個4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一天內變化了4次排兵布陣。都是Co-learner 或者 Co-worker瞬間搞定,擺桌子搬凳子,架投影,裝白板……,整個操作行雲流水。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快速轉換空間的能力,每個孩子都有

同一天,維也納共學村10來場活動,乍看是有點眼花繚亂的,但混亂中是有序的。

我眼中的村民

因為時間緊迫,只有一天,我就從三個典型人物的眼裡來描述一下吧。

1. 愛笑寶寶 - 6 month

邀請我的人,是文章的主筆,也是Teal Org(維也納共學村青色組織系統)的推進者。他和女朋友住在這裡,並在這裡有了一個天使寶寶。我進村第一個來歡迎我的就是愛笑寶寶,於是我也就母性大發的經常抱她四處溜達。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共學村小小原住民

她是這個村子的原住民,參加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認識她。爸媽經常不在身邊,一群孩子或者其他人帶著她,所以可以看到課堂里還有嬰兒床。

維也納說德語,小一點的孩子都不會英文。如果是往常,我可能多少會因為語言不通,有一些拘束,自己在裡面可能會打擾到別人,而且聽不懂也沒有什麼價值,所以多半是不會走進工作坊了。但因為抱著這麼個小不點,我想自己總不可能不如一個半歲的小娃娃吧,她都經常在這裡面蹭課,多一個我也無所謂吧。所以才得以蹭了5個工作坊。

這裡的環境讓人覺得很舒服,而感覺舒服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大家都混齡學習,沒有整齊劃一的壓力,你大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去到任何你感興趣的地方。

我也觀察到有一些低齡的孩子,混入到職業規劃的工作坊,他們覺得有趣就繼續待著,聽不懂就跑出來去有意思的地方繼續玩。

2. 好奇少年 - 10歲

穿插在各種工作坊之間,我會和村子裡的成人聊天,他們的人通常溫和可愛,但觀點大都激烈直接(否則也不會在共學村吧)。當我和一個老奶奶聊教育這個話題的時候,老奶奶說了很多哲思方面的話題,學校為什麼沒有存在的必要之類,期間還涉及到宗教,沙文主義,意識形態,說實話這種話題我聊得都費勁。

這個小男孩總是大大方方的走來,主動坐進一堆大人中間,對於我們討論的話題,時不時點點頭。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喜歡大人話題的好奇少年

中飯的時候我問他,你為什麼喜歡這裡啊。他回答的倒是簡單,說他原來的學校飯不好吃,學校的廚房女士做得不好吃。我說,這是個好的理由,吃飯可是很大一件事情呢。你有沒有把這個想法跟做飯的女士說呢。他說,「我都不知道她們的名字,這是更大的一個問題。」

對呀,社會分工以後,每天給自己做飯的人,連名字都不知道。更不談連接溝通了,感激,回饋。孩子和廚師之間的關係是冷漠彆扭的僱傭關係。

簡單兩句話,我覺得說得真棒,孩子總是可以把複雜的事情說的很簡單,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3. Colearner(共學者) 轉變為 Coworker (共作者)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不僅孩子學習,cowork也有很多機會學習

在這裡學習的一個小姑娘,最後決定留下來在這裡工作。

首先介紹一下 Colearner 和 Coworker 的概念。

Colearner 表示來這裡學習的孩子,通常由家長每天早上8:00送來,5點前來接走。根據家長的收入,每月交一定的費用,來的孩子幾乎都是口口相傳來的。兩個孩子例外,他們的父母也住在村子裡面,所以他們也住村子裡。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門口的VB,黃色表示空間名,白色磁鐵是會在這個空間出現的coworker。如果孩子想出去玩,可以看看那個時間有沒有成年人在外面陪伴。

Coworker 是自願在這裡參與興建共學村的成人,村子和政府支付他們生活所需的經費,我聽到數字的時候都嚇了一跳,真的是非常有限的收入,但他們都樂在其中,而且每天忙的走路帶風。

就說我來的當天晚上,一個Coworker 帶我參觀整個村子,邊講解邊在幹活,把白板從一個房間順路帶到另一個房間,從隔壁的儲物間把16張椅子拿出來擺放為客戶需要的 U型結構,檢查房間的協作線路……

在晚上9點的村子裡面,至少還有3個人在勞作,他們也不覺得是在工作,順手就邊聊天邊把手邊的活幹了。

而這個小姑娘,她也曾經在傳統學校學習過,來了共學村,就被感染到了,年紀大一點後逐漸開始承擔Coworker 的工作。她特別滿意現在的狀態,保持一直學習,擁抱變化,要知道這在歐洲整體比較僵化的環境下,能有這樣的機會非常的難得。

4. 原來是家長,現在是共學村一員。

我們聊了很多的話題,大家第一次見面,仍然聊得很嗨。主要原因是雖然我們隔著一萬八千里,但看同樣的書《重塑組織》,用同樣的協作軟體,做的如此相同的事情(教育創新),有著共同的話題。她還送了一段 祝福 Video 給我們,希望我們大家在中國能保持連接,做得更好。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教室空間一天N變圓子老師的中文課

好了,下面就是來自圓子老師,也就是我的中文課啦。原本一個小時的內容,最後兩個多小時才結束,可以說是嚴重拖堂。但每個報名的孩子都非常投入,不論他們對於中文了解多少,問的問題可以感覺到他們的思維和內在的學習動力。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一般大家分別前,都會客套的說希望下次再見之類的話。讓我感動的是,幾個年紀稍微大一點的孩子說完See u next time後,馬上聚在一起商量,是不是可以成立個項目組,自己解決資金問題爭取寒暑假來中國2周。

好了,流水賬寫完了,明天早上五點就要離開共學村,真有點捨不得呢,期待接下來的美麗意外,來得更猛烈一些吧。

共學村的空間變化

最後,再從共學村的空間來聊一下感覺;這種感覺用圖片表達,可能更直接吧。

我是晚上七點進的村子,跟著Gills一起在村子溜達,村子是一棟3000平的三層樓建築。和國內私校動輒幾億的投入,這裡的投入只是一個零頭。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村子應該和我10天前去的樣子,已經很不相同了,在這個青色組織理念系統的滋養下,這棟樓,也有了自己的生命,一直在生長。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樓里的鑰匙

要問這裡面到底有多少個大小空間,我在裡面住了2晚也沒有太數清楚,據說上圖是其中三分之一的鑰匙,所以那我就講講自己印象深的地方吧。

1. 村子裡的空間都是因為人而產生的

這裡常住約10人左右,因為大家共同學習生活,有人喜歡雕塑木工,就有了一個雕塑木工工作室;有人喜歡做衣服,就有了一個縫紉間;有人喜歡樂器,把自己家裡的帶來,就有了一個樂器坊;有人喜歡農場,就有了一個foodcoop……

總而言者,雖然是在維也納的市中心,但自稱村子,還真是很準確的。

來參觀這裡,不像是學校,更多像參觀一個大宅子,宅子的布置處處體現村民對於生活的熱愛。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一處小指示牌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某村民的自雕塑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木工房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木工房2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縫紉室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農場直供有機食物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多變空間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隨處支一塊版,就自發討論了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廚房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樂器坊

2. 在這個村裡,被喚作 Nest (巢) 和 Heart (心)的地方

Nest(巢)是一個20平米的小房間,我經歷的24小時里,這裡總有人:

— 小一點的孩子們披著一塊床單瘋玩

— 大一點的孩子把大人叫來一起開一個站會,來溝通一天安排

— 大人們在裡面喝下午茶

— 或者來一場教育討論的沙龍

— 踢完球的孩子自發支起投影,回看一段20分鐘的球賽來精進球技

……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批床單瘋玩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踢完球窩在巢里觀看視頻學習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帶小妹妹聊天

Heart 是廚房,地理位置在村子的中間,不像很多機關單位或者學校的廚房,是封閉的外包的,假如哪一天煮飯的阿姨請假了,吃飯就會混亂。這裡不同,不參加工作坊或者沒有課程的孩子,動態的組成一個小團隊來幫廚,看著一群大的小的孩子,如此利落的準備出飯菜,大家有序的進餐聊天,特別自給自足(self sufficient),有生活氣息。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猜猜這是幹嘛用的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開飯了敲鐘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瞬間變餐廳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溫馨的nest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孩子們有序的進餐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5/6歲的孩子,30分鐘準備的茶歇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孩子們在準備茶歇

10歲的孩子,30分鐘就能準備好一桌茶歇。

小姑娘們是協調員,早上就開始動態分組,一共3個工作坊要同步進行,確保多少人吃飯,多少人願意做飯,多少人學習,幾點茶歇要準時開始...... 效率非常高。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收拾廚房

3. 村子的空間,有大的分區,也相對靈動。

當新的需求出來時,空間就開始改進了,這個空間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自然生長。

我看了共學村 Coworker 的敏捷牆,不出意外的也有一堆 To do list。因為我的到訪,所以村內計劃建設的Guest Room(客房)項目就被優先了,這樣我到達的時候能入住村內而不是隔壁的酒店,很是感激。成為共學村第一個客人,倍感榮幸。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我住的客房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我在客房備課,一個不會德語的老師在準備英文課件,來教中文課

Aha|從我的筆下走進真實的 「青色」 學校

在建的新廚房

才10天過去,已經開始有點思念這個美好的地方了,希望有機會下次再去探訪,也希望那群小夥子項目進展順利,有機會來中國。

本文轉自Aha社會創新學院,作者圓子老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