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龍門二十品》風格與技法全面解析2

《龍門二十品》風格與技法全面解析2

總第1072期;歡迎關注。

魏碑楷書以其風格多樣為當代書壇所矚目。其甚至超過唐楷,成為當代楷書創作取資最為廣泛的學習文本。其技法從生拙到精熟,亦有著廣闊的取法空間,大大拓展了唐楷技法諸家體系的審美成規。在眾多的刻石遺存中,從風格與技法來分析,大致可分為「平城體」「龍門體」「邙山體」「雲峰體」等幾種。其中,北魏遷都洛陽後的龍門造像題記與邙山諸皇室墓誌最為突出。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刊登中國書協第四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李庶民的系列講座《〈龍門二十品〉風格與技法析要》。在此講座中,作者將對「龍門體」代表作《龍門二十品》進行風格與技法方面的分析,以期讓讀者對魏碑楷書中方筆一類的風格與技法有進一步的了解。

此文原連載於《中國書畫報》,特此鳴謝!——編者

|生動活潑的《高樹造像記》

《高樹造像記》全稱《邑主高樹、唯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題記》,北魏景明三年(502)五月刻。

《高樹造像記》拓片局部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曰:「《龍門二十品》中……《長樂王》《廣川王》《太妃侯》《高樹》,端方峻整為一體。」當代書法理論家祝嘉在《論〈龍門二十品〉》中評價《高樹造像記》時說:「此刻和《魏靈藏造象》都很方正,字體相近;但作角是用兩折筆,與《靈藏》不同。不過兩折筆在魏碑上是常見的。就是用圓筆的《鄭文公碑》也常用,不過沒有在方筆上那麼明顯。用兩折更容易得勁,可以學。」他還認為,《高樹造像記》有近一百四十字,筆筆堅實,可見書寫者腕力是很強的、中鋒是用得很好的。而且,全文「高」字很多,卻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其整體用筆強健,結構又能多變,處處顯現生動活潑之態。

《高樹造像記》的結字以方整為主調。我們在臨習時,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與步驟,即對臨習範本加以「整體——局部——整體」的分析。也就是說,我們要在整體印象的統領下,通過具體分析來把握其主要用筆、結字的特點;再通過字形輪廓、主筆所在等結構要點對臨習對象熟悉掌握後,歸納出其總體傾向與局部變化規律;在氣息、脈絡、行軸線的統領下,反觀臨習範本的整體形式表現與神氣傳達,從技法分析上升到審美判斷,再進入到更高層面的整體把握中。

《高樹造像記》的字形與字勢

《高樹造像記》留有隸書的筆意與結體特徵,雖結字活潑、形態多變,但總體上還是呈現橫勢傾向,尤顯端方峻整且體勢穩重;細審又見其字大小變化一任自然,自由自在,無意於整齊劃一,因字隨性而略無一定。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郎曰『九勢』,衛恆曰『書勢』,羲之曰『筆勢』。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兵家重形勢,拳法亦重撲勢,義固相同。得勢便則已操勝算。」康有為在這裡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示,即無論讀帖、臨帖還是創作,首先要從形和勢上去把握。由此切入,便得提綱挈領之要。具體到臨習上,我們首先要對臨習範本的結字作出形和勢的分析,以便準確精細地去臨寫,庶可避免主觀、泛泛之弊。

|收放自如的《牛橛造像記》

《牛橛造像記》全稱《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像題記》,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刻,首行「十」字殘失。

《牛橛造像記》拓片局部

《牛橛造像記》與《廣川王造像記》《太妃侯造像記》《高樹造像記》都被歸於「端方峻整」一類,但又各具特色。其中,《廣川王》更為隨意,體勢開張、字勢欹側,左傾右倒的態勢較多,橫畫隸意更明顯,故多了幾分古拙;《太妃侯》刻得較認真,保留了書寫中起筆或側或藏、收筆回鋒的筆意;《高樹》尤顯端方峻整且變化微妙,如其中「高」「空」二字雖出現多次,但其上的點畫或豎或橫、或左或右、或藏或露,皆隨機變化且意態自如。祝嘉認為,與《高樹》《魏靈藏》相比,《牛橛》在結構上前面部分稍為放縱,到後面反為謹嚴,筆畫堅實快利。他還評價《牛橛造像題記》道:「『龍門』諸刻都要用腕力,運全身的力去學,才有收穫。若運指用偏鋒去寫,只能夠得其形似。如一入此途,則終身沒有成就了。學六朝碑的,都不可不知道,此刻的橫畫有些是不大平正的。但是,能運中鋒,則斜的也平;不能運中鋒,則平的也斜。偏鋒之害是無止的。」祝嘉此論,受碑學理論及傳統「全身力到」之說影響,難免膠柱鼓瑟。寫字不是練氣功要去運全身之力,而是巧用技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須心、智並用而非單憑蠻力。

《牛橛造像記》技法嫻熟,書、刻皆精,風雅溫和,從容疏放,與「邙山體」接近。若看看邙山出土的《元楨墓誌》《元勰墓誌》等,便可知吾言不誣。

《牛橛造像記》用筆勁健,骨力內含。其橫畫與撇、捺波拂舒展,翩翩生姿;短點、長畫對比呼應,收放自如;結字安詳庄茂而又不失活脫從容,動靜相宜。臨寫時,筆宜用硬毫或兼毫,紙宜用半生半熟者,行筆時提按、順逆應及時變化,做到心手相應。如此,方可得線條硬朗爽健的質感,彈性、力度、銳度亦會有上佳表現。

|欹正參差的《賀蘭汗造像記》與

方圓互用的《太妃侯造像記》

《賀蘭汗造像記》全稱《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賀蘭汗造像題記》,又稱《廣川王造像記》,位於古陽洞窟頂部,刻於北魏景明三年(502),共5行,總計50字。

《賀蘭汗造像記》拓片局部

《太妃侯造像記》全稱《廣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題記》,又稱《侯太妃造像記》,同樣位於古陽洞窟頂部,刻於北魏景明四年(503),共29行。其中,前22行字較大,小計132字;後7行字較小,小計23字。有人以為後7行小字應另作一種。但傳世版本多將其附在《太妃侯造像記》後,將二者作為一刻。

《太妃侯造像記》拓片局部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曰:「《長樂王》《廣川王》《太妃侯》《高樹》端方峻整為一體。」當代書法理論家祝嘉認為,《賀蘭汗造像記》的字大小參差,以斜為正,章法變化很大,而且肥得可愛。他還評價此造像記道:「六朝碑刻都富有隸書筆意,此刻更多。作角也多用兩折,雄肆特甚。但筆畫常有缺裂,勾摹不易……此刻有五十字,字大筆法容易見,是可以學的。但遇到欹斜的字,不妨寫正些,不必學其斜勢。操筆未熟,筆力未健,萬勿效顰……此刻用拙處多,但不是真拙,所以可愛。『川』字雄厚極了,氣勢旺極。不然三畫放得那麼開,會合不起來的……」

而對於《太妃侯造像記》,祝嘉認為此刻已參用一些圓筆。他評價此造像記道:「『川』字和《賀蘭汗》相像,筆畫、結構都很好;『王』字那麼活潑,更是不容易的;『侯』字雖然斜些,但結構是緊密的,筆畫是豐厚的,姿態是生動的;『勒』字勻整極了,但沒有唐以後人那麼呆板。全文一百三十二字,可算大致完好無缺。因為參些圓筆,趣味又和其他造像不同。」

康有為雖然將《賀蘭汗造像記》與《太妃侯造像記》同列在「端方峻整」一類,實則二者有明顯的差別。祝嘉評《賀蘭汗造像記》「大小參差,以斜為正」、評《太妃侯造像記》「參用一些圓筆」,這些與「端方峻整」均不甚吻合。更何況《賀蘭汗造像記》用筆豐肥,《牛橛造像記》(即《長樂王》)瘦挺,而《高樹造像記》則平和內斂。加之它們的結體也有明顯的差異,故康有為將四造像並列並不妥當。前人成說,可以參考而不必盡信。

《賀蘭汗造像記》用筆雄強,起收角出,提按清晰爽利,方折勁健;結字欹正參差,形、勢多變,生動明了。《太妃侯造像記》則用筆和緩,起收方中寓圓、方圓互用;點畫波勢較大,柔韌中見骨力;結字端莊朴茂,形、勢從容不迫。

祝嘉評《賀蘭汗造像記》「章法變化很大」,是因為此刻五行,每行十字,卻並不是行列整齊的,而是有行無列。加上字軸線與行軸線的擺動,此刻整體章法給人以搖曳生姿、節律起伏的感覺。其實,《太妃侯造像記》最後七行也是有行無列的章法,每行或四字、或三字、或一字,加上字的大小較為懸殊,使得整體章法更顯生動活潑。

作者:李庶民

來源:《中國書畫報》。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人民日報:寒假零基礎練字全攻略,你也能寫出一手好字!
最雅緻200對聯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