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意志興亡史

德意志興亡史

序言

從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到冷戰對峙的最前線,再到如今歐盟經濟的頂樑柱,德意志始終處於風暴的中心,也是世界目光的焦點,這個與我們並不接壤,也幾乎從未有過糾葛的國土上,究竟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和前車之鑒呢?

P.S.我終於可以不用擔心因為敏感詞而被刪了2333

一、屌絲的逆襲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協助下贏得了普法戰爭,並在法國的凡爾賽鏡廳加冕稱帝。於是,自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時期起,德意志地區上百個鬆散的小國終於獲得了統一。

利用從普法戰爭勝利中獲得的戰爭賠款,以及奪取的阿爾薩斯,洛林等工業區的資源,德意志第二帝國很快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並且在海上與日不落帝國抗衡的同時還能保有一支能打遍歐洲的陸軍。一戰的爆發雖然導火索是「薩拉熱窩刺殺事件」,但根本原因是德皇威廉二世僵硬的戰略思想和過激的神經反射。不過,對於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和平的歐洲來說,為了國家、民族的「神聖」戰爭,想必肯定讓很多無腦青年一樣熱血沸騰吧。看看如今網路噴子們,「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生於德奧邊境的一個海關文職人員家庭,童年的悲慘經歷讓這名骨骼驚奇的孩子從小就受到了生活的歷練,就如如今無數擠破腦袋進入北上廣深的屌絲們一樣,希特勒的青年時期便是作為「維漂」在維也納度過的。

有人說,如果當時的藝術學院接納了這位文藝青年,那世界上也許會多一位藝術家,而少一位大魔頭了。歷史的行程也許會因為一些偶然因素突然提速或減慢,但其軌跡必定勢不可擋。

1914年,25歲的希特勒就這樣走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2年後,中彈負傷的希特勒被送至柏林近郊療養,可是,這次療養期間的所見所聞卻讓這名傷兵遭受了更大的心理創傷:隨著戰爭的膠著,以及英國在海上的封鎖,人們在開戰之初的熱情早已隨著無極匱乏,食品短缺而雲霄雲散,質疑和反戰的情緒開始滋生。士兵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可並未被戰火摧殘的國民卻在「背後捅刀子」。

滿懷報國理想的他緊握著「一級鐵十字勳章」和「二級鐵十字勳章」怒不可遏,當痊癒過後再次返回戰場之時,卻被毒氣熏傷了雙眼,不得不再一次撤到後方療養。

1918年德國水兵嘩變,並迅速蔓延至全國,就這樣,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依然佔領著無數敵軍領土之時,不死先降了。雙眼剛剛解開紗布的希特勒在病榻之上聽到了祖國戰敗的消息。歐洲列強們在巴黎和會的談判桌上面對案板上的德國瓜分殆盡,醜態畢露;而此時希特勒卻暗暗把戰敗的一切原因歸咎於猶太人身上。

二、修羅之路

戰爭結束了,希特勒失業了,可他的心底卻燃起了永不熄滅的復仇火焰。不知該說是他的幸運還是不幸,修羅之路上他不是一個人在前行。

1923年德國爆發超級通貨膨脹,一萬億馬克只夠買一塊麵包,與此同時,「賣國求榮」的魏瑪共和國已名存實亡。一人之心,和千萬人之心彙集一處,面對政治,經濟上的多重壓力,老「容克大地主」們渴望一雪前恥,無產階級們渴望救贖與希望,這時候,只需要有人振臂一呼,便可點燃這名為「民族情緒」的火藥桶。

希特勒當上第三帝國元首之後,成功將陷入經濟泥潭中的德國拯救出來,並迅速擴軍備戰,利用英法坐視不理的「綏靖政策」,他命令軍隊進軍萊茵區,吞併自己的「祖國」奧地利,侵佔捷克蘇台德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下拉開序幕,蘇德兩國同時進軍瓜分了波蘭。一位波蘭人曾經說道「德國人來了,我們有喪失自由的危險;俄國人來了,我們有喪失靈魂的危險」,不幸一語成讖,這次波蘭人同時遭受了納粹集中營和卡廷慘案的洗禮。

父輩們用了四年也沒能佔領的法國,這一次,只用了六周時間。德軍將領更是丟下一句「我們沒時間俘虜你們!」便駕駛著坦克朝大西洋海岸一路飆車而去。隨後,便是去年上映的諾蘭的《敦刻爾克》里的劇情了,英國皇家海軍和千百艘民用船隻將33萬生力軍接過了英吉利海峽,為納粹德國的戰敗埋下了禍根。

雖然遍觀整個歐洲,只剩下大英帝國在死死支撐。但在不列顛之戰中丘吉爾和英國人民的誓死不降的最終讓元首放棄了登陸英國本土的作戰,把槍口轉向了東邊的蘇維埃政權。面對190個師,550萬人以及鋼鐵洪流的進擊,「小鬍子」斯大林手下的蘇聯士兵也表現出了不遜色於英國軍民的頑強意志,最終,在庫爾斯克會戰後,德軍進攻的勢頭被完全阻擋,東線戰場攻守轉換。

三、毀滅與救贖

伴隨著無數誓死追隨元首的熱血青年前仆後繼地拋屍戰場,希特勒終於沒有讓一戰中「未死先降」的一幕重演,德意志軍民和元首一起戰至了最後一槍一彈。當槍聲停歇之時,希特勒的野心和他的屍體一起被深埋於狹窄的地下室中,而曾經神聖的信仰也在廢墟上變得一文不值。

毫無疑問,希特勒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當他的個人理想與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利害關係一致時,一個瘋狂的帝國便就此誕生了!如果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國家領袖,還敢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一樣打著「神聖不可侵犯」、「真理不容置疑」的旗號,抱著「集權」,「領導一切」的妄念,結果一定是自取滅亡。

元首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在所謂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下,在山呼海嘯的萬歲聲中,你,有沒有放棄思考?

二戰結束了,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包括首都柏林也被劃分成了四個佔領區。可一道紅色的鐵幕卻緩緩地降下,柏林再一次成了戰場的前線,風暴的中心。最後美蘇雙方各退一步,可一道分割東柏林與西柏林,東德與西德的「牆」卻保留了下來。

1963年6月26日,美國總統肯尼迪(JFK)訪問西柏林,發表了著名的「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一個柏林人)演講。60年代中期,西德經濟開始騰飛,而柏林卻處於冷戰的最前線,時刻都有毀滅的危險。曾擔任西柏林市長的維利·勃蘭特就切身處地感受到這點,於是,當他出任聯邦德國總統的時候開始了和東方社會主義國家一系列友好外交訪問。

當他到達東德時,群眾的熱情不亞於今天粉絲在機場迎接偶像;訪問蘇聯更是結束了德國與蘇聯長期的對峙;最著名的一幕則是在訪問波蘭時留下的,當走到猶太人紀念碑前時,勃蘭特忽然雙膝下跪,全世界於是驚呼:「勃蘭特跪下了,但德意志卻站了起來。」1990年兩德統一之後,基本法中特別修改:在已統一的領土以外,沒有任何德國領土尚未加入德國。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德意志終於斬斷了仇恨的鎖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求聞史記 的精彩文章:

TAG:求聞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