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公他的進步思想和實施的治國

周公他的進步思想和實施的治國

周公他的進步思想和實施的治國措施仍被沿用至今。周公為國家求賢若渴,「一沐三捉衣、一飯三吐脯」,傳為千古美談。他的事迹是後世儒家宣揚的賢臣治國的典範,俗話說:「周公吐脯,天下歸心。」

周公是我國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姓姬,名旦,因封於周人故地周原,故稱為周公。周公是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叫姬旦,文書上稱他周公或周公旦。他親自參加了武王的伐紂戰爭和建立西周政權、鞏固西周政權的工作。他是歷史上封建統治階級中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具有軍事、文藝才能的人,由於他的努力,推進了周初歷史的發展,在歷史上是位做出過貢獻的人物,為後世封建統治階級所推崇,並有很大影響,甚至被奉為「聖人」的孔子,處在「禮壞樂崩」的春秋時期,還在深切懷念他。

文王在世時,姬旦在諸子弟中就與其他兄弟不同,是個孝順、忠厚、仁愛的兒子。武王即位,他全力輔助武王,很多政事由他親自處理。武王九年向商紂發起軍事行動,東伐至黃河渡口孟津,周公輔佐行軍。十一年發動了滅紂戰爭,當大軍壓境陳於商都郊外牧野,在陣前誓師時,周公協助武王作《牧否》,在誓詞中曆數了紂王的罪狀。滅商後,武王舉行建國即天子位的典禮,周公手持大斧,召公手持小斧,護衛武王左右,殺牲血祭土神,將紂王的罪行上告於天,以及殷的人民,完成了滅周建商的大業。

周以西陲「小邦周」之國,在殷地剛剛平定,尚未安寧的情況下,如何全面管理東部原為商地的廣大領土和臣民,對新建的西周王朝來說,是個棘手難題。周公向武王建議:以周的力量是無法全面進行統治的,只能以殷治殷,分而治之,以武力監督。武王曾召集九州的長官,向他們表示,他時時擔心,如何才能確保西周政權,並使之能德行光照四方為此應選擇修築一個得地利的統治中心。因此回到西土後,常為此事焦慮不安,夜不能寐。周公見此情況後,親至王所問候。當武王把心事說出後,二人討論認為伊洛流域是中央建都的好處所,因此決定營建洛邑(王城,今河南洛陽)作為周朝的陪都,使周朝能夠有效地統治東方,以使政權長治久安。

武王滅商後二年,天下尚未安寧,但武王終因操勞過度而病死,大臣們都很憂懼,當太公、召公虔誠地為武王占卜時,周公考慮到新建的西周政權不能沒有武王,為國為民著想,周公挺身而出,願以自己的生命代武王,使武王康復。設立三祭壇,周公西北而立,向大王、季王、文王為武王祈禱。史官把周公的禱詞寫在簡冊上,禱告說:「武王身負重命治理天下,受到人民的敬愛,現因勤勞國事,為疾病所危害,可是無論在天的三王和國家人民都不能沒有他,希望你們能保佑武王,我姬旦可以自身代替武王的生命」。祈禱後,周公則把策書封存於金蹬蹬中,告誡保管的人不準向外聲張。可見周公在輔佐武王時,全心全意,毫不顧及個人得失,不愧為忠直之臣。

後來武王逝世,成王還未成年。作為叔父的周公,為國事著想,政權尚未得到鞏固,恐天下人得知武王逝世而背叛,成王年幼又不能管理國家政事,於是自身挑起重擔,代成王行使統治大權,主持國事。但周公的一片苦心和舉動卻遇到了管叔及其他兄弟的猜忌,並放出流言說:「周公陰謀篡奪王位,於成王不利。」雖道讒陷,但周公還是坦誠地向太公和召公解釋說:「我所以不避嫌疑代成王攝政當國,是怕天下背叛周朝,無法向在天之靈的三王交待。周政權剛剛建立,武王就去世,成王年幼,為完成周的歷史大業,我才這樣做。」終於得到諒解和敬佩,輔佐成王理政,並令其子伯禽代己到魯國作魯公。他告誡伯禽「雖然我在天下地位很高,你現在雖為國君,要戒驕戒躁禮賢下士,管理好封國。」

周公代成王主持國政後,管、蔡極為不滿,放出流言,引起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雖為周公所平息,但武庚卻乘機聯合管叔、蔡叔和在東方的舊勢力共同反擊。面對武庚的叛亂,當時周公處境艱難,內部甚至出現騷動和不安,對是否東征平叛,意見不一。因此周公作《大誥》,說服那些在叛亂面前動搖和畏縮的貴族。周公、召公協調了內部矛盾。周公親率平叛大軍,進行了第二次東征,經過三年苦戰,終於平息了叛亂,殺掉了武庚、管叔,流放蔡叔、霍叔。

周公在東征勝利後,立即著手制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大政策,來恢復戰爭的創傷,鞏固國家新政權。他的具體措施是:1.大分封:武王滅商後,用人的統治範圍比以前擴大了許多倍,如何在這樣遼闊的被征服地區建立起周人的鞏固統治呢?在生產力低下,交通閉塞的西周初期,確實是十分艱巨的任務。周公汲取了管蔡之亂的教訓,決定實行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苗屏周」。大分封之後,殷人的復辟勢力被徹底瓦解,周政權的政令從此通過新分封的諸侯貫徹到全國各地。這樣就有效地控制住全國的局勢,並且也促進了各個地區經濟文化上的聯繫。2.營成周:滅商之前,周人的政治中心在渭水流域的豐、鎬地區,史稱「宗周」。武王克商後,覺得宗周遠離東方,不利於東方的統治,因此曾設想在天下之中的洛邑建立一個軍事重鎮,來加強被征服地區的統治,但是武王生前未能實現這個宿願。周公在東征勝利後,立刻著手在洛邑營建成周新城的工程。營成周的工程分為兩個部分,一名成周,一名王城,是互相毗鄰的兩座姊妹城。工程竣工後,周公藉此機會,大會四方諸侯,以便檢閱一下中央政權的實力。當時四方諸侯輻轉於成周,趕來參加隆重的落成典禮,以表示對周政權的擁護和臣服。這次空前的政治盛會說明了周政權已經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它與夏、商二代相比較,中央與地方諸侯間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周天子的地位已由以前的諸侯之長變成了諸侯之君,這種君臣關係的確定,對中華民族統一體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3.制禮作樂:周公深知,要取得一個政權需要「武功」,可鞏固一個政權卻需要「文治」,僅僅依靠暴力和強權是無法維持統治的。為了周王朝的長治久安,周公開始了一項最重要的政權建設工作制禮作樂。所謂制禮作樂,就是通過「禮樂」的形式把階級社會中各等級的權利和義務制度化,固定化,使社會秩序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中。周公制禮作樂所涉及的內容是很廣泛的,也是複雜的,它包括當時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如:嫡長子繼承製,井田制、刑制、樂制等。這裡有些制度是周公的創新,有些雖非新創,卻也是在傳統「禮樂」制度上作了重大的改進,以便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周公所制定的禮樂制度對於穩定周代的社會秩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周公攝政七年,周政權鞏固了,成王也成年了。為了實現自己制定的嫡長子繼承製,他以身作則,把政權交給了成王。表現出一個有責任感的大政治家光明磊落的胸襟。在這百人名單中周公所生活的年代距今天最為遙遠,但是他的進步思想和一系列政治措施確實對歷史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特別要指出的,儒學的創始人孔子是極為推崇周公的事迹是後世儒家宣揚的典範,甚至有人說儒學精華實際上是「周公作孔子述」。這足以說明周公是怎樣影響了後世之中國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 的精彩文章:

戰國策:張儀事秦惠王
歷史成語故事:「抱殘守缺、抱薪救火」二詞的由來!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