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類性取向由哪些因素決定?如何科學認識性少數群體?

人類性取向由哪些因素決定?如何科學認識性少數群體?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青春修鍊寶典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92位填問卷者主要是年齡在17-20歲的大學生,由結果可以看出,雙性戀、性取向不確定者所佔的比例並不小,92個人中有1位確定自己是同性戀。這些年輕人對性取向的看法是相對寬容的,但其中也有對LGBT群體存在著誤解甚至是惡意的人。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也有人在詞語後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兒(Queer)和/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

2010年,美國公布的男男性行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約佔美國總人口的2%;中國在2004年首次公布了同性戀的人數:男同性戀的人數為500~1000 萬。

人類性取向的差異可能與基因、神經內分泌以及大腦解剖結構等多個因素有關,目前研究認為,這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這裡我們主要對影響同性性取向形成的後天環境因素進行介紹。

調查人員對深圳市6 所學校的915 名高二在校生進行相關問卷調查,得出結果如下:

性愛對象是異性佔91.8%,同性佔1.4%,兩性都喜歡佔4.6%,男女兩性都不喜歡1.3%;研究中只發現男性同性戀性取向的學生父母養育方式與其他男性同學不同,而同性戀性取向女學生的父母養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狀況與其他女生相比都沒有明顯區別。

不和諧的家庭關係,或者沒能和親生父母共同生活的家庭結構對孩子的性別取向均會產生嚴重影響,幼年時喜歡扮女孩易造成男性兒童性別角色混亂。

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研究人員提出18 歲之前接觸了有關同性戀的書籍或電影,並且從中獲得性快感,可能是產生同性性取向的誘因。

2017年5月24日下午四時,台灣司法院大法官宣告「同性不能結婚」的規定違憲,並且要求兩年內修改相關規定,這意味著,最晚2019年5月,台灣同性戀婚姻將合法化。台灣即將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

1997年,中國大陸的刑法中刪除掉了「流氓罪」「雞姦罪」,實現了同性愛的非罪化。同性在成年、自願、私下的性行為不再屬於法律干預的範疇。2001年,《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將同性戀不再劃為病態。

目前,大多中國同性戀者仍會選擇隱瞞性取向,避免遭受歧視,但是性取向隱瞞會對身心健康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引發更多焦慮、抑鬱、軀體障礙,更多內化同性戀嫌惡也就是自我厭惡。缺乏自我愛護之心和穩定的戀愛關係,使得同性高危性行為發生率大大增加。

性取向是自由的,少數並不代表著敗壞社會風氣,違背倫理道德。無論是不是性少數群體,每個人都應該增加對性少數群體科學客觀認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 的精彩文章:

小兒發熱需要馬上「滅火」嗎?適度發熱才能增強免疫力
哪種醬油、牛奶、挂面最好?看這一個標準就夠了

TAG:科普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