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殺了張耳,我就幫你打項羽!

殺了張耳,我就幫你打項羽!

原標題:殺了張耳,我就幫你打項羽!


張耳與陳余是反秦義士,也是天下聞名的賢士。名氣大到什麼程度呢?


漢高祖劉邦還沒混成亭長之前,「嘗從耳游」,曾屁顛顛跟在張耳身後當小跟班。


外黃有位富豪之女生得十分美艷,瞧不起夫婿,逃婚跑到父親的朋友家。朋友說,以你的容貌和家資,天下只有張耳配得上。正巧張耳逃亡到外黃,這位白富美連人帶家當全嫁給他,還花大價錢讓張耳當上了外黃令。


陳余是張耳的同鄉,都是魏國大梁人。他在趙地苦陘流浪時,當地土豪公乘氏仰慕其名聲,託人說情將女兒嫁給了他。

俗話說「人的名,樹的影」,名聲這種東西雖然不頂吃喝,但有情懷的文藝青年們還是趨之若鶩的。倆窮光蛋空手套白狼撿了倆富婆,被江湖上傳為美談。陳余歲數雖比張耳小很多,但兩人挺談得來,於是「父事耳,相與為刎頸交」。



張耳與陳余影視形象


秦滅魏後,四處搜捕張陳二人,開具的賞格為: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二人不得已,化名逃到陳地藏身。陳余性格比較衝動,一天小吏因故用鞭子抽打陳余,陳余想反抗,張耳卻一把摁住他受刑。事後,張耳嚴肅地責備陳余:為了這點小小的屈辱便要玩命?太不值了。


記住:咱們是干大事的!


陳余捂著血淋淋的屁股點頭稱是,鄭重向張耳道歉。從此以後,陳余行事風格大變,變得理智冷靜。令人無語的是,正是這份冷靜和理智,導致二人後來反目成仇。


干大事的機會很快到來。陳涉(勝)起義軍攻下陳地,張陳二人立即亮明身份投奔陳涉。他們建議陳涉緩稱王,而尋找六國王族之後,利用六國復國勢力誅滅暴秦。但陳涉沒有聽從,而是自立為王,建號「張楚」。


張陳二人意識到陳涉稱王必然導致秦軍的集中打擊,為掀起全國革命的高潮,二人又一次向陳涉建議:趙地豪傑眾多,一旦反秦必然增添一支生力軍。請以武臣為將軍攻掠趙地,以分秦兵之勢。


陳涉欣然同意。張陳二人充分發揮社會影響力,說服趙地豪傑起兵響應武臣的軍隊,接連攻下十多座城池,另有三十多座城不戰而降。


攻下趙國故都邯鄲後,張陳二人聽說陳涉心胸狹窄,殺了多位功臣,於是勸說武臣自立為「趙王」,張耳為丞相,陳余為大將軍。

陳涉聽後大怒,打算將武臣滅族,引兵攻趙,後聽從謀士勸說,冷靜下來後將武臣家人軟禁起來,還封張耳兒子張敖為「成都君」,派出使者專程祝賀趙王登基,同時催促趙軍西向攻秦。


但張陳二人已經不打算替陳涉打工了。他們一眼看穿了陳涉的「一石二鳥」之計,建議武臣避開強大的秦軍,而向北佔領燕、代,向南拿下魏國舊地,與秦、張楚形成鼎立之勢。


計劃實施得很順利,但最後出了點意外。北上攻燕的將軍韓廣,學習武臣好榜樣,在燕地另起爐灶,自立為「燕王」。武臣氣不過,帶兵去討說法,但他又不老實在軍營里呆著,偷偷跑出去玩耍,讓燕軍巡邏隊給捉了。


張陳二人急得渾身冒汗,派出去幾拔兒使者去談判,想要回武臣,但使者都讓韓廣殺了。韓廣的想法很單純:鳥無頭不飛,你們的王在我手上,你們的地盤就得都歸我!


實在沒轍,張陳二人走了險棋,派了個能說會道的使者去嚇唬韓廣:張耳陳余根本不想要回趙王,心裡巴不得你趕緊殺了他,這樣二人就能平分趙國雙雙稱王。一個趙國你都惹不起,將來兩個賢明的趙王互相配合,滅掉你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這招果然奏效,韓廣無條件釋放武臣。


倒霉的武臣回來還沒穩過神,又攤上大事了。他姐姐愛講排場,出門總是前呼後擁搞的陣仗比武臣還大。趙將李良在路上遇到,以為是趙王出行,趕緊「伏謁道旁」。也該出事,偏偏這個敗家娘們兒喝醉了,不知道路邊爬著的是大將,輕佻地讓隨從答禮。


李良出身貴族,一向要面子,覺得受了奇恥大辱,一怒之下竟帶兵追殺武臣姐姐,並偷襲邯鄲。毫無防備的武臣被殺,張陳人緣一向好,在大家幫助下趁亂逃脫。二人一合計,找到了原趙國後裔趙歇,將他立為趙王,然後陳余到趙國各地去募集士兵。


令人感慨的是,張陳這對組合多年來患難與共,從未分離,但這次短暫的分開竟成為二人反目的由頭。


李良投降了秦將章邯,將邯鄲夷為平地,將張耳及趙王歇困在巨鹿。陳余集結了數萬人馬前來救援,駐紮在城北。城中糧食無多,焚心似火的張耳幾番派人催促陳余救援,而陳余此時的表現卻冷靜得如一盆涼水。事情明擺著,以他這幾萬烏合之眾,去就是送死。

也許,除余此時在想:當初,是你教會我如何冷靜下來,我們是做大事的,不能死的毫無價值。


但理性是感情的毒藥,友情需要不計後果的狂熱,需要明知前路刀山火海也要往前蹚的勇氣。陳余的這個理性的選擇,為他們的交情畫上了休止符。


僵持了幾個月,張耳大怒,派親信張黶、陳釋去見陳余,當面傳話:咱倆是抹脖子的交情,現在趙王與我死在旦夕,你竟擁兵數萬不肯相救!為何不殺入秦軍,與我一同戰死?說不定有一兩成勝算呢!


陳余解釋:之所以不一起送死,是想將來為你們報仇,現在都死了,就像以肉喂虎,有個毛線用?


張黶、陳釋氣憤地說:沒時間扯淡了,現在應當一起去死兌現承諾,報仇的事不用考慮!


陳余很不情願,於是派出五千人馬令張黶、陳釋先去衝擊秦軍,結果「至皆沒」。



破釜沉舟


讓陳余想不到的是,他懼怕的秦兵,這次遇到了一個不要命的二楞子。天才的猛將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章邯,作「壁上觀」數月之久的各國援軍這才一涌而上,滅了秦軍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圍觀的群眾中還有張耳的兒子張敖,以及他從代郡帶來的萬餘騎兵。

但劫後逢生的張耳顯然更在意陳余的「背叛」。一見面,他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責備。聽說張黶、陳釋陷陣而死,他根本不相信,認定是陳余殺害了他們,一連幾次反覆質問。


陳余也惱了,發怒說:不想您誤解我這麼深!是不是覺得我權力太大想收回去?說完,解下印綬遞給張耳。


感情又摻和上權力和政治,這對生死之交信任的基礎正在土崩瓦解。信任一旦不再,曾經的情誼瞬間變成怨恨。


張耳見陳余說出這樣的狠話,驚愕之下,連忙推辭不敢接受。如果就此打住,二人或許能夠冰釋前嫌。關鍵時刻,陳余感覺內急,扔下印綬就往廁所跑。


這時旁邊有人勸張耳: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陳將軍現在把軍權上交,機會難得,您得趕緊接過來才對!


一向厚道的張耳鬼迷心竅,立即將印綬收下。陳余返回後本指望張耳繼續推讓,然後二人慢慢修復關係,卻發現一泡尿的功夫,印綬已經掛在張耳身上。他氣得轉身離開,與手下數百人跑到湖澤中漁獵度日。


項羽分封諸侯時,鑒於張耳名氣大,且跟隨他入關破秦,將趙地分出一塊,封張耳為常山王,將趙王歇攆到荒涼的代地。


而混成漁夫的陳余,項羽賜給南皮附近三個小縣,封他為侯。


除余自認為與張耳功勞相當,分享勝利成果時差距如此之大,心裡很不平衡。如果說以前對張耳只是三分怨,現在又加了七分恨。他挑唆齊王田榮起兵,並帶兵打跑張耳,將趙王歇迎回中原。從流放地返回的趙歇對陳余感恩戴德,將代王轉讓給他。陳余擔心趙歇柔弱受欺負,不去代地當王,而是留下來輔佐趙歇。


逃亡中的張耳做出了人生中最明智的一次選擇。他沒有找強大的項羽申請報仇,而是投奔了較弱的劉邦。


韓信背水為陣


楚漢之爭中,劉邦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邀請陳余當家的趙國一起打項羽分田地。陳余提出的結盟條件只有一條:殺了張耳,我就跟你走!


朋友做到這個份上,也是沒誰了。什麼政治理想,什麼民心向背,陳余都不放在心上,他已經被仇恨蒙蔽了雙眼,一門心思殺了張耳。「刎頸之交」,刎的只是你的頸。


劉邦找了個跟張耳面貌相似的,把腦袋割下來派人給陳余送去,陳余果然出兵助漢。發覺受騙後,陳余立即倒戈背漢。不走運的是,他碰到了漢初最傑出的統帥韓信,被韓信「背水為陣」大破之,陣斬於泜水之上。


而他的生死冤家張耳,兩年後鬼使神差地又被劉邦封為趙王,終老於陳余的傷心之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古記·食堂 》| 為什麼說喝粥是中國人的底線
我剛從宋朝過完年穿越過來,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