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果你穿越到了三國,該怎麼稱呼頂頭上司?

如果你穿越到了三國,該怎麼稱呼頂頭上司?

文/劉路

三國不是只有打打殺殺,深入的關注當時的社會、文化,也有不少樂趣。如果你想穿越回三國干一番事業,第一關要解決的就是怎麼稱呼你的上司。本文旁徵博引,從禮制、官制和掌故等方面縱論三國群雄的稱謂。

三國專題,參賽文章推完之前都歡迎投稿:

大概穿越到三國時代的人,有不少是想著建功立業甚至一統天下的。

好吧,如果有一天你很幸運地被一個晴天霹靂電了一下,一睜眼,發現自己是威風凜凜橫掃天下的大將。這時,你的領導說要見你,還要給你陞官封侯。

於是你喜出望外,亟不可待地跑去見了你的頂頭上司。那麼,第一個問題就是,見了你的上司,你該叫他什麼啊?

比如你的頂頭上司是曹操。這天,你因為曾經熟讀三國史而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因此立下汗馬功勞。曹操聽聞大喜過望,從床上一躍而起,光著腳就來見你了。見到光腳而來的曹操,你熱淚盈眶,熱血沸騰,終於忍不住深情款款地叫了一聲:「主公!」

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曹操可能根本搞不懂你這是神馬意思。也許他現在發現光腳走路實在太冷,於是開始思考自己的鞋丟在哪裡……

很多年後你又跑去了西蜀,成為丞相諸葛亮的幕僚。這天,你看到勞勞車馬未離鞍的諸葛丞相,想到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由得悲從中來不可斷絕,於是忍不住深情款款地叫了一聲:「丞相!」

然後?然後又沒有然後了……因為諸葛亮覺得你的稱呼好生神奇,他在想你是從南中剛來成都的吧?也許他今天心情好,還會特意讓蔣琬、馬謖來教教你「普通話」……

現在你終於發現,電視劇都是不靠譜的,小說也是浮雲……

萬能稱呼——「將軍」

1

那麼,當你見到領導(無論他是你的直接領導,還是你所屬勢力的最高領袖)的時候,你該叫他什麼呢?以下為了方便起見,我還是暫時把你的頂頭上司代稱為「主公」。

一般而言,這要視你的「主公」的實際官職而定。比較萬能的稱法是直接稱呼「將軍」。

漢魏之際,天下大亂,各方勢力人人帶兵,皆稱將軍。所以只要你的「主公」有將軍銜,無論是朝廷正式授命的,還是他自封的,你叫他為「將軍」一般都是沒問題的。

比如曹操在當司空之前,曾先後任行奮武將軍、建德將軍、鎮東將軍,這時候他手底下那幫人都管他叫將軍。比如荀彧在為曹操規劃天下時,就稱:「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東漢末年,將軍遍地

又如徐庶向時任左將軍的劉備推薦諸葛亮時,說:「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而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也稱劉備「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所以叫將軍,一般是不會叫錯的。

叫「大人」?你可能out了

2

除了「將軍」,還有一些稱呼也經常使用。如果你的「主公」正在當州牧、州刺史,或者是郡太守,那麼你可千萬不要上去叫什麼「州牧大人」「刺史大人」或者「太守大人」一類的,否則你可能被誤會是在認爹。

其實漢唐時期,「大人」一般都是用來稱呼父母的。我們再來舉個例子。

江夏太守黃祖準備殺禰衡時,他的長子黃射趕來勸阻道:「此有異才,曹操及劉荊州不殺,大人奈何殺之?」(《禰衡別傳》)

因反對司馬師而慘遭夷滅三族的毌丘儉,其子毌丘甸曾對他說:「大人居方岳重任,國傾覆而晏然自守,將受四海之責。」(《三國志·魏書·毌丘儉傳》裴注引《世語》)

這都是管父親叫「大人」的。

此外,大爺(伯父)、叔叔(叔父)這種跟「父」沾邊兒又有血緣關係的(當時統稱「從父」,他們跟你親爹有同一個爹),也可以叫「大人」,甚至連族父(他跟你親爹有同一個曾祖父)這種血緣已經不太近的都可以叫「大人」。

比如漢末名將皇甫嵩的從子皇甫酈曾說:「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大人今為元帥,仗國威以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後漢書·皇甫嵩傳》)

而同樣因為反對司馬氏,被司馬懿開棺暴屍、夷滅三族的令狐愚,就曾對其族父令狐邵說:「先時聞大人謂愚為不繼,愚今竟云何邪?」(《三國志·倉慈傳》裴注引《魏略》)

母親也可以稱「大人」。在黨錮之禍中被殺的名士范滂,在與母親訣別時說道:「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唯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後漢書·范滂傳》)

不管是稱呼父母還是從父、族父,這種「大人」的叫法都是漢人的用法。但是到了邊疆,尤其是「胡風彪悍」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大人」的用法就大不一樣了。

鮮卑或者烏桓的少數民族兄弟,常常把自己的首領稱為大人。像步度根、軻比能,都是鮮卑比較著名的大人。還有北魏拓跋氏的祖先拓跋力微,是鮮卑索頭部大人。烏桓與鮮卑同源,也有蘇仆延、難樓等大人。(《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傳》《魏書·序紀》等)

鮮卑大人軻比能

當時鮮卑、烏桓勢力強盛,大概是受其影響,北方的其他少數民族首領,也開始使用「大人」稱號。眾所周知,匈奴的頭頭兒在此前四百多年裡,基本都叫「單于」,可這時卻出了個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職;受鮮卑軻比能統治的丁零族,其首領兒禪也是稱「大人」。(《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更有甚者,胡漢雜居的西涼地區的豪強也稱為「大人」。與馬騰、韓遂等齊名的邊章、胡軫、楊定等人都是涼州大人。(《後漢書》章懷注引《獻帝春秋》《九州春秋》)對此,唐高宗的章懷太子李賢曾注云:「大人,謂大家豪右。」

明府

3

說了半天「大人」不能用,可是遇到了州牧、刺史、太守這些人,我們該叫他們什麼呢?總不能「嘿」「誒」地就招呼過去吧?

其實,這裡你可以用我們都非常熟悉的一個詞——使君。我們都知道,豫州牧劉備就被稱為使君。《三國志·鄧芝傳》還記載:「芝問其人為誰?亮曰:『即使君也。』」(當時鄧芝為廣漢太守。)

此外,還可以用「府君」(注意是「府君」,不是「腐君」更不是「夫君」)。《後漢書·華佗傳》:「佗脈之(指廣陵太守陳登)曰:『府君胃中有蟲。』」

如果你覺得這些都不足以表達你對領導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的敬仰之情的話,你可以再加個「明」字,稱其為「明使君」或「明府」。

「曹丞相」和「諸葛丞相」的叫法不靠譜

4

如果你家「主公」已經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甚至是更高大上的官職(大司馬、太傅、丞相),也就是說他可能是國家名義上或實際上的總理了,那麼你就要注意了,什麼「將軍」「明使君」「明府」統統不好用了。

這時候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稱他為「公」或「明公」。比如官渡之戰期間,荀彧對曹操說:「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而在曹操升任司空前,他給曹操獻「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時,還在稱曹操為將軍。

所以,下次再見到曹丞相、諸葛丞相時,千萬別再叫錯了。

不能亂叫「諸葛丞相」

順便說一下,雖然「公」是對三公、上公的尊稱,但並不是特有的稱謂。一般人也能使用。張綉就稱自己的謀士賈詡為「公」。「綉謝(賈詡)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此外,三國時人們似乎在彼此稱謂上不習慣把姓帶上,也不喜歡帶官職。把姓和官職帶上,一般都是當事人不在場時的稱謂。

比如程昱對范縣縣令靳允說「曹使君智略不世出」(《三國志·魏書·程昱傳》),張松對劉璋說「劉豫州,使君之肺腑」(《三國志·蜀書·劉璋傳》),高幹、荀諶對韓馥說「袁車騎引軍東向」(《三國志·魏書·袁紹傳》)。

這就好比說,今天你在省里見到省長,你直接叫「省長」就好了;叫「張省長」「李省長」的時候,這個省長一定不在,而是你在和別人談論他。

「大王」可直呼,「皇上」不能叫

5

當然,如果你家「主公」已經稱孤道寡了,你再用以上這些稱謂,恐怕就要準備把腦袋拿下來當球踢了。

比如對諸侯王,你要叫「大王」或「殿下」。桓階與魏王曹操說話時稱「而大王甫以植而問臣」(《三國志·魏書·桓階傳》裴注引《魏書》)。

「大王」,恩,好山寨的趕腳。不過請放心大膽地叫「大王」吧,我們的曹大王是不會因此而叫你去巡山的。

孫權給魏王曹丕寫信稱「殿下承統」(《三國志·吳主傳》裴注引《魏略》);孟達降魏時,給漢中王劉備上表,也是稱「伏惟殿下將建伊、呂之業,追桓、文之功」(《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注引《魏略》)。

相比「大王」,「殿下」的稱法貌似斯文了許多,這個斯文的稱法也被用來稱呼太子。不過,對於諸侯王而言,這個斯文的稱法後來就不讓用了,因為後世「殿下」只能用來稱呼太子,而諸侯王則只能被稱為「大王」。

最後,當你有機會面見九五之尊時,注意注意,千萬不要發抖說錯話!你要輕輕叫一聲「陛下」——而不是「皇上」。

蔡邕《獨斷》:「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史官記事曰上。」當你和別人談起皇帝的時候,你可以稱他為「今上」,但是在面見皇帝的時候,是不能這樣稱呼的。

孫權搶先註冊皇帝專稱「至尊」

6

除了「陛下」「今上」,其實皇帝還有一些別稱,「至尊」就是其中之一。虎落平陽如漢獻帝,大臣們也一樣稱他為「至尊」。但是這個稱呼,在很早的時候就被孫權給「盜」了。

至尊寶孫大聖

據《三國志》記載,孫權被稱為「至尊」12次(呂蒙3次,甘寧3次,呂蒙之母2次,陸遜2次,魯肅1次,周瑜1次),均在孫權未稱帝時。其使用時間,貫穿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掌軍時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安八年(203年)以後,甘寧棄劉表而投孫權,提出「二分天下」之策時。

那時,搶先註冊「預備皇帝」的袁術才掛了不到五年,曹公還在苦逼兮兮地鏖戰袁紹的蠢兒子們,劉皇叔還在因為大腿根兒長了好多肥肉而跟劉表抹眼淚。

這在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一種明目卻不敢張膽的僭越了。看來,作為袁術勢力的一個分支,江東孫氏也在搶著註冊「預備皇帝」,可謂得其精髓。

此外,《建康實錄》記載了1次「至尊」,是陸遜在勸孫權不要廢太子孫和時。這時孫權早就稱帝了,臣子們稱他「至尊」倒是名至實歸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被叫「主公」

7

至於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主公」的叫法,不是不能用,但理論上只能對一個人用——劉備。沒錯,「主公」是劉備的專有稱呼,而且是在他從定蜀到自王漢中這段時間的稱呼。

《三國志》和裴注里,「主公」一詞,一共出現了15次,全部出現在《蜀書》當中。

其中,有14次是在劉備定蜀後、稱漢中王前,蜀中臣子對他的稱呼(彭羕6次,諸葛亮3次,法正2次,馬超1次,張裕1此,無名氏1次)。只有1次出現在後劉備時代,那是諸葛亮對皇帝劉禪的稱呼。而這僅有的一次還是陳壽筆誤或後世編輯的亂改,不能算數。

可以肯定,「主公」是劉備入蜀後,其下屬給他的一個特殊稱呼。

「主公」這個詞,在後來的歷史中越用越多,從兩晉十六國時稱呼准君主(如張軌、劉裕),到唐宋以後僕人稱主人、客人稱主人,直到通過《三國演義》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發揚光大。

其實,這種搞特殊化的稱呼,無非是讓這些割據一方的豪傑們有一種身份上的優越感。

說白了,就是想搞搞類似帝王的稱謂特殊化,但是又不敢公開稱帝,於是只好編出個其他稱謂來自己YY一下,劉備的「主公」、孫權的「至尊」莫不如此。不過比起赤裸裸地使用皇帝專用的「至尊」,「主公」多少還是含蓄一點,有創意一點。

曹操是歷史上第一個「相公」

8

孫權稱「至尊」,劉備叫「主公」,那麼三分天下有其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有沒有專稱呢?

有,那簡直是一定的!

不過這個專稱比較……

曹操的專稱是——相公。對,就是後世「相公~~~」「娘子~~~」的「相公」這倆字。而且我們的阿瞞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相公」。

大「相公」曹操

「相公」這個稱謂,絕對是拍馬屁拍出來的。

建安二十年(215年),已經晉封魏公的曹操率軍征張魯。時任魏侍中、名列建安七子的王粲隨軍出征,寫了一首非常肉麻的《從軍詩》,開頭寫道:「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所從神且武,安得久勞師?相公征關右,赫怒振天威。……」

在看到這首詩以前,我只知道王粲喜歡學驢叫;看過這首詩以後,我才知道學驢叫是可以把驢叫成馬的。

王粲後來還寫過一首《羽獵賦》,裡面有一句:「相公乃乘輕軒,駕四駱,拊流星,屬繁弱。」

就是這兩首詩,開天闢地創造了一個詞——相公。

「相」,說的是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當了丞相;「公」,說的是曹操在建安十八年(213年)被封為魏公。

西漢丞相多封侯,東漢三公往往連侯都不封。而曹操既是丞相,又是公,合起來當然就是「相公」了。

可惜郭嘉死得早,不然……你能想像郭嘉見到曹操,一口一個「相公」「相公」的……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不過這個詞僅僅出現在王粲的詩里,在實際生活中,曹操並沒有使用。大概已經位極人臣,分茅列土,向來務實的曹孟德,並沒有像劉備、孫權那樣得瑟。

只是「相公」一詞的壽命曾相當短暫。在王粲竭盡腦汁造出這個詞以後沒幾個月,曹操就進爵為王了,想必「相公」也就壽終正寢了。直到日後司馬昭滅蜀漢,以相國身份進爵晉王,大臣們才照葫蘆畫瓢,搞出了一個同樣很短命的稱呼——相王。

曹操之後,劉裕、宇文泰也曾被稱為相公。到了唐宋時期,相公逐漸成為宰相的專稱,算是徹底洗掉了「篡位權臣」的污點。與越來越走草根兒路線的「主公」相比,「相公」一度很高大上。

但所謂泰極丕來、物極必反。到了宋元時代,「相公」的含義,變成了我們今天最熟悉的「老公」的意思。

再到了明清,「相公」居然成了男妓的專稱!「相公」聚集的地方被稱作「相公堂子」。「八大胡同」之一的韓家衚衕,當年就是著名的「相公堂子」。

呃,相公堂子的事兒就到此為止吧。

所以你要是有機會在這些特殊時期面見曹操、劉備、孫權,記得要入鄉隨俗,叫「相公」「主公」和「至尊」,不然他們會不爽。

要是見到別人那就算了吧,或者乾脆給他們起個新稱呼,什麼「總裁」「總統」「董事長」,全照他們臉上呼,興許他們一高興,你就此飛黃騰達,在《三國志》里入個列傳,名垂千古了。(到時候要記得,是我偷偷告訴你這個秘密的喲_)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這幾個厚道人,給三國增添了一抹難得的亮色|文史宴
臘八節:中國人的感恩節和狂歡節|文史宴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