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世民的謊言

李世民的謊言

李世民的謊言

上一篇文章簡單地講解了一下「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問題,在此稍微做一個補充。無論是煮小鮮、煎小鮮、炸小鮮,或者是烤羊肉串,都要經過多次的實踐摸索,細心觀察體會,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最終才能夠掌握規律和技巧。借用武術界的一句話叫「拳打千遍,其義自見(此處念xian四聲,音同現)」,我們也可以說「小鮮烹千遍,道理自然見(此處念xian四聲,音同現)」。

在學習古代典籍的時候,要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懷疑,勇於探索和思考,尤其要善於綜合和總結。這樣,你就會發現,原來書上說的結論也有很多問題,甚至是錯誤,你也會從史書中發現很多疑點,進而推斷出與我們平時已經習慣認同的結論大相徑庭的結論——也許叫真相更合適。今天,就給大家講述一個我在研讀史書中的發現。

我從小就非常喜歡聽《隋唐演義》,評書內容極其精彩。我對那個據說是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做出決定性貢獻的秦王李世民的英明神武可以說是印象極其深刻,而且這個秦王李世民還是以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的主角。

可是,在我後來翻閱朋友家傳的筆記後,我發現了一個秘密,這個秘密徹底地顛覆了我對李世民的印象。原來呀,史書上的李世民是被改頭換面包裝過的,史書又撒謊了。當然了,史書這次撒謊的主謀就是李世民自己(不愧被京劇界尊為祖師)。可是謊言畢竟是謊言,是謊言就會有漏洞。李世民再怎麼聰明,他撒的謊也是會露出馬腳的。

考慮到朋友家傳的筆記里的有關內容與大家所熟知的史書上的觀點實在是相矛盾,別人一時無法辨別其真偽,所以,我就「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以典型的例子,用被李世民自己篡改過的史書上記載的內容來戳穿李世民的謊言。

為了能夠把事情說得更清楚些,我就從頭談起。

1.隋煬帝楊廣真的那麼糊塗嗎?

歷史上的隋煬帝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史書記載,隋煬帝年輕的時候也曾經英明神武,曾經昏庸無道,曾經為所欲為,……最終把一個好端端的大隋江山弄丟了,還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為了修長城的事情,秦始皇飽受詬病。同樣,對於隋煬帝楊廣下令修建大運河這件事,人們對他也是多有攻訐,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後世的中國人一邊罵著秦始皇和隋煬帝一邊炫耀著萬里長城和千里大運河,一邊感嘆著萬里長城那雄偉的身姿,一邊享受著千里大運河給我們帶來的無限好處。

隋煬帝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兒,他視之為掌上明珠,倍加寵愛。隋煬帝將他的這個寶貝公主嫁給了李元吉,而不是李世民。

被李世民篡改過的史書上可是將李元吉醜化得夠嗆,除了有一點點勇力好勇鬥狠之外幾乎是一無是處,可以說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被李世民篡改過的史書中,李元吉不僅在隋朝的時候沒有什麼露臉的表現,在大唐的建立過程中也毫無建樹,似乎是沒有他會更理想些,而且他的長相還是從小就醜陋不堪。再看看經過李世民篡改過的史書上的李世民,那可就大大地不同了,什麼各種救駕,各種機智,各種應變,各種勇武……

大家想一想,隋煬帝還在鼎盛的時候,還在他很聰明的時候,他會選擇把自己最寵愛的寶貝女兒嫁給什麼樣的人呢?我想隋煬帝應該選擇無論年齡、相貌、才能、功勞都非常出類拔萃的人,否則他那從小就寵慣了的寶貝公主也不能答應啊!

下面,我們就李元吉和李世民來進行一下比較:

在年齡方面,李元吉與李世民相仿,差別很小,這個沒有什麼疑問。

在才能、功勞方面,從被李世民篡改過的史書中看,李元吉幾乎是飯桶的典型代表;而李世民恰恰與之相反,那可是勇敢機智、英明神武的典範。

在相貌方面,李元吉出生時能夠讓他的母親忍心將剛剛出生的他拋棄掉,他長的得多磕磣哪?即便是孩子長大了,估計相貌也好不了哪裡去。再看看李世民,他的長相從小就是極其英姿俊朗,長大了更是儀錶出眾。

可是,隋煬帝最終的選擇竟然是李元吉,大家不覺得很奇怪嗎?就算隋煬帝本人昏庸,他那寶貝閨女能同意嗎?

也許,李元吉本人的相貌還過得去,可是,如果李元吉的長相真的是非常醜陋,而隋煬帝還要將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他,而且公主本人還願意,那說明了什麼?還需要再沒完沒了地解釋嗎?

說明了隋煬帝早就預見到了以後歷史的軌跡,設個局讓李家內訌嗎?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這麼想,隋煬帝是為了表彰和籠絡儀錶出眾、英明神武、功勛卓著的蓋世英才李世民,所以才做出決定,把自己最喜愛的、最漂亮的、天仙兒一樣的女兒嫁給了他的那個廢物、飯桶、醜八怪弟弟李元吉,以資鼓勵,就是不嫁給你李世民。

2.李元霸是怎麼回事?

只要是聽過評書《隋唐演義》的人都會記得,隋唐時期的第一條好漢——李元霸,手使兩把大鎚,無人能敵。李元霸還與李世民關係最好,他為李世民征戰沙場,立下無與倫比的戰功,也就是為大唐的建立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其實,李元霸應該叫李玄霸,是李淵的第三個兒子,清朝時為了避康熙皇帝玄燁的諱,才把他的名字改為李元霸的。

可是歷史的真相是,李淵的那個叫李元霸的兒子很早就死了,他對以後的歷史發展根本就沒有產生過什麼影響。那麼,怎麼就弄出了個無敵戰神李元霸的呢?原來呀,這都是李世民移花接木、篡改歷史記錄的結果,因為他李世民是有權利書寫歷史教材的最後的勝利者。那個所謂的無敵戰神李元霸的原型竟然是李元吉。

李元吉是李淵的第四個兒子,他出生時,他的母親竇夫人因為厭惡他的長相,不願意撫養他,還命令家人將他拋棄。是侍女陳善意偷偷將李元吉抱回,秘密撫養起來的。大家是不是覺得李元吉的這個經歷跟評書里講的李元霸的經歷如出一轍?本來李元霸排行老三,李元吉排行老四,可是,後來評書里的老三成了李元吉,老四卻變成了李元霸。名字無所謂了,反正歪打正著了,李老三確實是可有可無,李老四確實是本領出眾、功勛卓著的無敵戰神。而且這個李老四與李世民的感情也非常好,因為這個李老四與其他兄弟的感情也都非常好,無論嫡庶。

李元吉為人正直,聰明機智,用兵如神,勇武絕倫。李元吉本領高強,屢立奇功,而他本人又不爭功,心存大局。

李元吉曾經數次在隋煬帝危難的時候救過駕,顯示了他極其非凡的用兵謀略和勇武。征戰中,李元吉本人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多次在危急時刻扭轉戰局,他也因此成為了唐軍勝利的象徵,威震天下。後世史書上所說的什麼李元霸和李世民的最露臉的輝煌戰績大部分都是李元吉的功勞,在此就不一一細說了。為了表彰和籠絡李元吉,隋煬帝還將自己最心愛的寶貝公主嫁給了他。可是歷史教材是勝利者寫的,李元吉就只好被黑了再黑了。

李元吉本人很有些淡泊名利,心地善良,所以後來跟大哥李建成保持一致,多次反對了魏徵等人不利於李世民的建議。結果好人往往如此,善於對外而不善於搞窩裡斗。無敵戰神李元吉本人跟他的那個好大哥一起最終糊裡糊塗地就被他那個心狠手辣的二哥給暗算了,兒子們被殺,妻子被奪,死後還被極度歪曲地醜化了一番,真是比韓信還冤枉。

估計李世民內心裡覺得實在是太對不住四弟李元吉了,所以後來李世民將他跟李元吉原來的妻子楊妃所生的兒子過繼到了李元吉的名下,以繼承其香火。

3.李建成其人

事實上,在李淵走上反隋道路的過程中,李建成才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人。當初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的時候,是長子李建成帶著家屬在河東居住,是李建成在河東秘密結交有才能的人,培植了勢力,擴大了影響。最後,在有關是否起兵這個生死攸關的決策問題上,是李建成的意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是他以絕對的實力給大家帶來了信心。

據記載,李淵開始在太原招募兵馬時,太原遼山縣令高斌廉拒不從命。高斌廉還派遣使者前往江都給楊廣報信。楊廣就下令長安、洛陽嚴加守備。由於高斌廉駐守的遼山擋住了李淵西取長安的道路,於是李淵就派遣李建成帶著李世民率軍前往攻取(此時李淵尚未稱帝,軍中稱呼李建成為大郎,稱李世民為二郎)。李建成見招募來的軍隊沒有經過訓練,於是立下軍法,整肅三軍。李建成和李世民也與將士們一起,同吃、同住、同訓練,深得將士之心。李建成的軍隊紀律嚴明,行軍途中,百姓獻給軍隊的東西一定要付錢後才可以拿。李建成的大軍來到了西河城下,為了讓李世民開開眼界,李建成親自領著李世民前往西河城下向城內表明來意,城內之人紛紛來投,只有郡丞高德儒不肯歸降。李建成便率軍攻打高德儒。郡司法書佐朱知瑾從城上將李建成兵馬引進,將高德儒生擒後斬首,其他西河人全部赦免。李建成從出發到平定西河,全部往返僅僅用了九天時間。李建成班師後,李淵非常高興,封李建成為隴西公,為左領軍大都督。這時候的李世民其實就是李建成的一個小跟班。在李建成這個好大哥的栽培下,李世民逐漸有了點兒本事,成長起來了。可是李世民心術不正,以後將這點兒本事都用在手足相殘上了。

後來,是李建成分析霍邑守將宋老生有勇無謀,在李建成的謀划下,李淵才打敗了宋老生……

李淵派李建成與劉文靜駐守永豐倉,兼守潼關……

李淵帶兵進入長安後,命李建成率軍駐紮在長安城四周。李淵與眾文武擁立代王楊侑為天子,尊楊廣為太上皇,改元義寧。楊侑封李淵為唐王,李建成為王世子,並讓李建成開府治事……

義寧二年(618年),李建成被封為撫軍大將軍、東討元帥,率領十萬(一說七萬)兵馬巡行洛陽。等李建成回到長安後,隋恭帝楊侑封李建成為尚書令……

武德元年(618年),宇文化及處死了隋煬帝楊廣。不久之後,隋恭帝楊侑讓位李淵,李淵接受禪讓,立李建成為太子。

可見,在大唐的建立過程中,李建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那時候的李世民還真就沒體現出什麼特殊的價值。再往後,在李淵和李建成作為堅強後盾的條件下,一些比較容易對付的勢力就交給李世民去攻打了,好讓他鍛煉成長。李世民也就鍛煉成長了,擁有了自己的勢力。沒想到,後來李世民竟然……

再往後,武德二年(619年),司竹盜賊祝山海作亂,自稱護鄉公,李建成率領桑顯和前往將其平定。四月,涼州人安興貴殺掉李軌率領剩餘部眾前來投降,李建成前往原州接應。

武德四年(621年),稽胡酋帥劉仚成擁眾數萬作亂,李建成率軍前往剿滅。

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劉黑闥引突厥軍作亂山東,李淵派李建成和李元吉率軍前往。十二月,李建成於魏州大獲全勝,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

跟隨李淵起兵的書佐溫大雅作有《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詳細記錄了李淵自起兵到正式稱唐帝為止共357天的事迹。溫大雅作為當時人,在皇儲爭鬥中是站在幫助李世民這一邊的。那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立場屬於李世民這一邊的溫大雅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是怎麼評價李建成的吧:「太子及王俱稟聖略,傾財賑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繒博徒,監門廝養,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雲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如此評價,歷史上幾人可比???這可是由一個敵視李建成的筆杆子所些的!李建成被謀殺後,他手下有很多人自殺為其殉難,以報答他的知遇之恩。如此之人,世上有幾?當然了,如果李建成最後當了皇帝,在權力的腐蝕下,也許他會變壞,甚至是很壞,但那只是也許。

後來,在「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夥同手下的那些曾經的山大王極其卑鄙地突然襲擊暗算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還殺死了他們所有的兒子——那可是李世民的親侄子們啊,又奪取了他們的妃子——那可是李世民的親嫂子和親弟妹啊!

太子府馮立、薛萬徹等將領得知李世民偷襲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立即帶領二千兵馬猛攻玄武門,將玄武門守將敬君弘等斬殺,只是沒能攻下玄武門,也沒能夠救得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後來,在李淵的干預下,李建成手下的很多人為了國家穩定的大局,服從了李世民的領導。武將薛萬徹,在李建成死後為唐征討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等。馮立在突厥逼近長安時以少戰多,大戰突厥。馬三寶於唐創業時立下不少功勞,李世民曾因馬三寶的死而廢朝。文官有王珪為唐初名相,魏徵更是進入凌煙閣,成為犯顏直諫的典範。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抓到了魏徵,他曾經恬不知恥地責問過魏徵,指責魏徵等人挑撥李建成與李世民兄弟之間的感情,最終導致手足相殘,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李世民是想將他弒兄囚父的責任推脫出去,可是魏徵的回答更不含糊,說「當初太子如果聽從了我的建議,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是啊,善於對外而不善於搞窩裡斗的李建成如何能不被就善於搞窩裡斗的李世民殺掉呢?而且死後還要背上一大堆黑鍋,還連累了他那個無辜的四弟李元吉跟他一起被殺、被污衊。

可見,李建成後來陰險毒辣的形象是被李世民惡意醜化了的。李世民是極盡醜化李建成之能事,甚至不惜編排出李建成和李元吉私通李淵妃子這樣的醜聞,真是不要臉之至。後來李淵和李建成的妃子咱們不說了,單說說李元吉的妃子可是確確實實地被李世民在事實上給納了的,好幾次就差點兒被封為皇后,連孩子都生了,還美其名曰是為了繼承李元吉的香火,李世民你真可以呀!……

「玄武門事變」剛發生的時候,李淵是有能力殺掉李世民的。只要李淵再有一個和竇夫人生的嫡子,他會毫不猶豫地立即處死李世民的。可是,李世民已經是最後一個嫡子了。其實,如果李元吉不是嫡子,他也未必就會被殺了。李淵無可奈何,只好接受了這個殘酷的現實,把權力交給了李世民,心灰意冷地去當他的太上皇了,不久抑鬱而終。李世民憑藉李淵的威望平定了局勢,穩定了人心,走上了權力的頂峰。

不管怎麼說,李世民內心裡還是有些愧疚的,所以於貞觀二年(628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追謚「隱」,以王禮改葬李建成。於貞觀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又追贈李建成為皇太子。

4.魏徵的命運

魏徵本是李建成的嫡系,功勛卓著,素有威望,又是文官,以後更是進入凌煙閣的名臣。即便是後來成為皇后長孫氏及其兄長孫無忌也非常敬重魏徵,平素交好。

李建成的手下能人眾多,「玄武門事變」之後雖然被李世民誅殺甚多,但是最後也有很多人為李世民所用。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他們保的是大唐,為的是避免天下再次陷入戰亂,而且,這些人也不是孤立無援的。李淵的嫡系殘餘——當初的旁觀者(比如李靖等),李建成的殘餘,李世民的嫡系,以及李世民的嫡系中的一個特殊部分——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的勢力,還要考慮天下初定,隋朝的殘餘勢力以及各種其他殘餘勢力和突厥人的威脅等不穩定因素,構成了李世民接掌最高權力之後的一個勉強維持著平衡的大唐。在這種條件下,各個勢力之間進行著無聲的角逐,相互制衡,李世民在頂部小心地協調著平衡。由於人們還能夠理智地相互妥協,所以局勢總的來說還算和諧。

長孫皇后等人心裏面有個小算計,李世民曾經多次要納了楊氏,也就是他三弟李元吉的妃子,隋煬帝的掌上明珠。還好每到這時總有那麼多的大臣據理力爭,激烈反對,否則還真不知道會鬧出個什麼結果。雖然李世民的小算盤於理不合,有悖人倫,但是長孫皇后對此偏偏又不能公開反對,甚至表面上還要支持,以體現風度,表示賢惠。可是萬一哪天這事情真的成為了現實,下一步會怎麼樣,往小了說長孫皇后的地位恐怕就要受到威脅,往大了說大唐的江山可能就不保了,甚至是天下大亂。

所以各個勢力之間也就有了些默契,雖然互相之間有些矛盾,但是相互間也有利益,結果有時就互相幫襯,互相扶持。今天魏徵等人替長孫皇后出頭反對李世民納楊氏為妃子,等明天魏徵得罪了李世民,李世民要處罰魏徵的時候,長孫皇后就會演出一折率領宮人盛妝朝賀的戲碼,先祝賀當今朝廷出了敢於犯顏直諫的臣子,再闡明聖天子與犯顏直諫的臣子共存的因果關係,由此推論出當今天子是聖天子,弄得李世民不得不順坡下驢,不僅不能處罰魏徵,以後還得時不時地表彰魏徵。再往後,李世民被忽悠的乾脆就答應跟魏徵結成兒女親家,允諾將衡山公主嫁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關係看上去別提多鐵了。

可是,李世民到底在心裡還是非常痛恨魏徵的,他總要找機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的。所以,在魏徵死後不久,因為受到所謂太子李承乾謀反的牽連,杜正倫丟官,侯君集被斬首,李世民便找茬廢棄了跟魏家當初的婚約,繼而又親手毀掉了他自己給魏徵寫的碑文、親手砸壞了魏徵的碑文。

再後來,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自率軍遠征高麗,結果戰事不利,被迫撤軍,威望嚴重受損。為了挽回不良影響,聚攏人心,李世民這才又不得不重新為魏徵樹碑,並恢復其名譽和待遇。

相比之下,魏徵及其家人就算是很幸運的了。

5.所謂「貞觀之治」

所謂的「貞觀之治」只不過是一個多方勢力相互制衡、相互妥協的產物,一個相對有些特殊的歷史時期。

這是一個經過了多年戰亂之後人心思定的歷史時期,一個人們沒有經過長期的和平而變得頹廢了的歷史時期。在這段時期里,人們還擁有著對戰亂的記憶,還擁有著在戰亂中生存的能力、手段和勇氣。在這段時期里,還有著經歷了戰爭年代的洗禮脫穎而出的傑出將領。

在「貞觀之治」時期,真正有建樹、立功勛的多是原來李淵、李建成的嫡系,其中有些人在李世民奪權的過程中保持中立——比如李靖、李勣,有些人則曾經是反對李世民的——比如魏徵、蘇定方、薛萬徹。在李世民奪權過程中,與之沆瀣一氣的那些曾經的山大王們——比如程知節、尉遲恭、侯君集,除了會窩裡斗之外幾乎很少能真正建立什麼功勛。離開了李建成、李元吉、李靖、李勣、王珪、魏徵、蘇定方、薛萬徹……等等真正有本事的人,李世民帶領他的那個山大王團隊幾乎處處碰壁,幾次遠征高麗失利就是很好的證明,包括他們的下一代也幾乎如此,沒有什麼優秀人才,也就是在評書里他們才能夠大呼小叫、得熱熱鬧鬧一陣子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李世民是一個靠篡改歷史教材而將自己描繪成與登基之前的隋煬帝一樣英明神武甚至更有過之的人。既然自己的前半生實在是沒有什麼實打實的成就可吹噓的,那就只好厚顏無恥地把別人的成績硬安到自己的名頭上來自我陶醉了。

李世民是一個可以通過跟吉利可汗定城下之盟矇混過關的人。他能夠很厚臉皮地把一件丟人現眼到家的事情輕描淡寫地唬弄過去,臉皮跟劉邦有的一拼。

李世民是一個跟隋煬帝一樣用極其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皇冠的人。弒兄囚父的事情都能幹得出來,還有誰能比他更無恥、更不擇手段?後來,當初助紂為虐幫助他殺害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幫凶侯君集造他的反,他的左膀右臂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兒子們造他的反,就連他自己的親兒子、他的太子李承乾也造他的反,為什麼?全世界的人都是壞蛋,只有你李世民是唯一的好人,這就是事實真相,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嗎?

李世民是一個跟隋煬帝一樣喜歡四處征伐的人。李世民非常好大喜功,甚至還御駕親征,無非是為了掩飾內心的空虛和自卑,為此不惜生靈塗炭。偏偏李世民的本事太差勁,幾次用兵連個高麗都打不過,還是經歷了多次戰火蹂躪、衰弱不堪了的高麗。這個李世民吶,對內內行,對外外行,只會窩裡橫,只有算計自家人的本事。

李世民是一個政治水平極其低下的人。可能有很多人對這個說法不服氣,李世民政治水平極其低下怎麼能出現「貞觀之治」這樣的好時代呢?好吧,事實勝於雄辯,我就舉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貞觀十一年,志大才疏的唐太宗李世民為了他心中的那個萬世基業,竟然萬分地仰慕起了很久很久以前那個周代的分封制度,準備派遣各路親王和功臣替自己去鎮守四方,以此來拱衛大唐。李世民於是乎便「效仿先賢」,頒布詔令,委任以荊州都督李元景為首的二十一位親王和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十四位功臣為世襲刺史。李世民的腦袋裡竟然認同這種荒唐透頂的、過時得無法再過時的愚蠢想法,他竟然糊塗到要公然去開歷史的倒車。李世民的這個舉措當然地立即遭到了全體有頭腦的包括他的親信在內的大臣們的集體反對,諫官冒死覲見,就是那些各懷心腹事的集團也統一了立場,聯名抗議。最終,李世民的愚蠢到極致的想法也只能是他自己的想法,無法付諸實施。「窺一斑而知全豹」,李世民的政治水平就是如此低下的。而這次事件最後當然也被李世民自己無恥地編排成了他善於納諫的典範之一。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比皆是。其實,正是因為李世民的無能反而才成就了「貞觀之治」。

李世民是一個很善於「納諫」的人。歷史上比李世民更善於採納不同意見的人還真沒誰,尤其是李世民還大張旗鼓地標榜自己肯於「納諫」。其實,李世民的善於「納諫」也僅限於貞觀初期,在位時間久了,權力鞏固了,他就越來越不那麼善於「納諫」了。史書就有記載,貞觀十年,魏徵就糾集了一幫各個勢力集團的代表上奏摺,明確地批評了李世民「漸惡直言」了,聽不進別人的話了。這還了得,你李世民才當幾年皇帝就不知好歹了,是不是想步隋煬帝的後塵啊?!沒辦法,李世民還得繼續保持高風亮節,繼續善於「納諫」,誰讓自己的翅膀不夠硬呢?!話說回來,所謂的「納諫」首先證明是別人水平高、正確了,自己水平低、錯誤了,或者是別人勢力強大,自己勢力弱小。「納諫」的次數越多,無非是越證明李世民水平很低,經常犯錯誤,勢力弱小不如人。等在位時間長了,李世民的地位穩固了,就算他想吃丹藥自殺也沒人敢阻攔、也阻攔不了嘍。

李世民是一個運氣比秦二世和隋煬帝好得太多了的人。秦二世胡亥是個老二,隋煬帝楊廣也是個老二,李世民還是個老二。在古代,這些個特殊家庭的老大們基本上都是家教很好的,為人也都很厚道、很懂事的,比如公子扶蘇、太子楊勇等。而那個時代的這些個特殊家庭的老二們基本上就是以後我們常說的二世祖,是無事生非、胡作非為、禍國殃民的典型。秦二世胡亥和隋煬帝楊廣起碼也還是用陰謀害死了他們的兄長,李世民這個二世祖可是明火執仗地加害他的好哥哥、好弟弟及其侄子們的!胡亥、楊廣就把腦袋和天下丟了,而李世民卻安穩地得到了最高權力,大唐竟然還沒有二世而亡!李世民在對高麗的戰爭中失利也沒動搖他的統治,估計以前隋煬帝對高麗征戰的破壞還是大大地削弱了高麗的實力,無形中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這才沒有讓他重蹈隋朝二世而亡的覆轍。李世民在吉利可汗手上吃過虧,丟了面子,不久就有名將李靖等人幫他出氣,徹底報仇雪恨,最後這些將軍們還替他弄了頂「天可汗」這樣光彩奪目的大帽子。李世民的運氣真是令人羨慕不已啊!

李世民是一個因為愚昧無知而服用丹藥導致死亡的人。隋煬帝再怎麼昏庸也不是因為愚昧而被自己的什麼丹藥毒死的,從這點來看,李世民也沒有比後半生徹底昏庸無道的隋煬帝強到哪裡去。也許,李世民的中毒死亡是個好事情,否則再讓他折騰下去,他的結果未必就比隋煬帝好哪去,恐怕也就沒有以後的大唐盛世了。

李世民是一個被自己的小才人勾引了兒子最終又被奪了天下的人。幸好武則天心軟,最終才給了李世民的孫子翻盤的機會,否則一個三世而亡的王朝又有什麼可以炫耀的呢?如果沒有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積累,還有後來的開元盛世,後人對李世民的評價會比隋煬帝強多少呢?如果再翻出李世民篡改史書的陳年老賬,哈哈,那可就……

李世民更曾經因為子虛烏有的謠傳說有人會奪取李氏江山,便亂殺功臣和無辜。比如大將李君羨,就因為他的乳名叫「五娘子」,結果就被李世民猜忌,最終被扣上罪名給殺了。這隻能給他在愚昧、殘暴、刻薄寡恩方面再加些分而已。

一個好人做好事是正常的,是反映其本質的;如果他做了壞事,也許是出於無奈,也許是因為無知。一個壞人做壞事是正常的,是反映其本質的;如果他做了好事,也許是出於無奈,也許是出於不可告人的陰險目的,也許是因為無意。

所以,卑鄙無恥的野心家李世民,一個沒有太大的本事的人,還很是有些愚昧無知,因為運氣好,坐穩了皇帝的寶座,還傳下去個幾代,也就混成「明君」了。

*秦王辯

一提到李世民人們便習慣地想到「秦王」李世民,除了漢朝之前的歷代秦王,李世民是以後最著名的「秦王」,以至於人們幾乎不記得還有沒有其他的「秦王」。

所謂的正史記載,有很多就是後來李世民給篡改過的,尤其是他把很多本來是李元吉的功勞改到了他自己的名下。我們就來看看被李世民篡改過的歷史吧。(原來ps早就有啊)

李世民於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農曆十二月戊午日(一說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今陝西武功的李家別館,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

公元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為妻。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李世民隨父親李淵和兄長李建成起兵反隋(反隋煬帝,立傀儡皇帝楊侑),是為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農曆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李世民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農曆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此時李世民最多二十歲。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將軍政大權交給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李世民的秦王經歷也就截止了。

隋朝時期,隋文帝楊堅的第三個兒子楊俊(公元571——600年),於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被封為秦王。秦王楊俊去世後,嫡子楊浩和庶子楊湛皆因母親有罪而被廢黜。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年號大業,封楊浩為秦王,封楊湛為濟北侯。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弒隋煬帝,立楊浩為帝。不久楊浩和楊湛都被宇文化及殺死。

由此可知,隋朝的秦王有兩位,楊俊於公元581——600年任秦王,楊浩於公元604——618年任秦王。無論隋文帝還是隋煬帝都沒有再封別的什麼人當秦王。李世民也沒有什麼救隋煬帝駕的事迹,更不會有像後世文藝作品裡因為救駕而被隋煬帝封王的經歷,尤其是被楊廣冊封為秦王的經歷。

馬駿201412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駿傳統文化溯源 的精彩文章:

TAG:馬駿傳統文化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