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本名士,因為清世宗名胤,死後被改名為士正

他本名士,因為清世宗名胤,死後被改名為士正

他本名士,因為清世宗名胤,死後被改名為士正,王士禎,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他本名士,因為清世宗名胤(年號雍正,公元1722-1735年在位),死後被改名為士正,到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高宗下諭:「士正名以避廟諱致改,字與原名不相近,流傳日久,後世幾不知為何人。今改為士禎,庶與兄弟行派不致淆亂」。算是恢復了他的名字。原籍山東諸誠,祖上遷至新城(今山東桓台)落戶,此後世代居此,遂為新城人。是清代大臣,著名的詩人、文學批評家,也是一個編輯家一生編著頗豐,有《池北偶談》、《南來志》、《北歸志》、《居易錄》、《香祖筆記》、《古夫於亭雜錄》、《分甘余話》、《漁洋詩話》、《阮亭詩鈔》《漁洋文略》、《蠶尾集》《南海集》、《唐賢三昧集》、《古詩選》等王士禎出身於一個世代仕宦家庭,

曾祖父王之垣,明嘉靖壬戌進士,官至戶部左侍郎,善詩文。祖父王象晉、明萬曆進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有著書存世。父親王與敕,清順治元年拔貢,封國子監祭酒。士禎兄弟四人,長兄士祿,字子底,號西樵,清順治進士,累官吏官員外郎,著有《十笏草堂集》等。仲兄士禧,字禮吉,廩貢監生著有《抱山堂集》三兄士祜,字子測,號東亭,康熙進士,著有《古缽山人遺集》(為士禎輯)。士禎與長兄士祿、三兄士祜齊名都門,均善詩、文,被稱為「三王」王士禎自幼聰慧好學。六、七歲入鄉塾(《池北偶談》卷一六)除學習經文時文外,還偷偷閱讀唐詩文選,學寫五七言詩。

十一歲時,與叔祖對詩受賞識。一日叔祖酒醉出對曰「醉愛羲之跡。」士禎應聲答道:「閑吟白也詩。」他祖父見此甚是喜歡,說:「此子當以文章名世。」並贈畫扇兩把以示鼓勵。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士禎出應童子試,縣、府、道均獲第一。十五歲時,便著有《落箋堂初稿一卷,寫《落葉》詩多首,其中有句道:「已共寒江湖上下,況逢新燕影參差。」「年年搖落吳江思,忍向煙波問板橋」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十八歲的王士禎得中順天鄉試,順治十二年,二十二歲時中進士,未參加殿試而歸。十四年八月,遊歷下,與諸名士會飲大明湖水上亭。面對繞亭楊柳依依,乍染秋色,士禎即景作《秋柳詩》四首,當時和者數十人,後傳揚大江南北,和作者甚眾,詩壇稱之為秋柳詩社。

順治十五年,士禎赴京參加殿試,居進士二甲。次年揭選授任揚州推官。順治十七年,赴揚州就任王士禎在揚州推官任上就職五年,頗有善政。他每天早起坐堂,翻閱文書,聽訟決囚。他動員揚州及其屬邑的一些官吏捐出部分俸祿代納積欠賦稅,不足之數再從商賈中募捐籌措,使其任前揚州歷年所欠賦稅得以還清。他能「日了公事,夜接詞人」。每日放衙後,便與客人、門人刻燭賦詩,論古道今。當時詩人邵潛僑居如皋他徒步拜訪求見。曾於順治十八年乘船渡江游吳下,謁見前輩詩人錢謙益。錢氏為當時詩壇領袖,很賞識士禎詩文之功,且為士禎詩集作序,還曾贈士禎詩曰:「騏驥奮蹴踏,萬馬喑不驕。勿以獨角麟儷彼萬牛毛。」(《漁洋詩話》)士禎當時與寄居揚州一帶的一些著名文人建立友好交往,

其中不乏「布衣交」。他這種廣交詩友謙虛誠懇的態度,深受詩人們的擁戴。可以說,在揚州五年,王士禎不僅政績顯著,也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領袖地位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王士禎被調任京職,由於他「品端才敏,奉職最勤」,被擢升為禮部主事,後累遷為戶部郎中。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充四川鄉試正考官,主持考試。康熙喜歡文學聞知王士禎學問淵博,賦詩作文最好,於是經過召試賦詩,康熙十七年,王士禎被由戶部郎中改任為翰林院侍講、侍讀。康熙十八年沖明史纂修官。康熙要看他的詩作,王士禎便選錄了三百首送上,名為《御覽集》,益發受到賞識。康熙十九年,又遷升為國子監祭酒康熙二十三年,遷少詹事兼侍講學士。康熙二十九年,遷兵部督捕侍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二月,

充會試副考官。笠年八月調戶部右侍郎。康熙三十三年,充《淵鑒類函》總裁。康熙三十七年擢升左都御史,是年冬,入值南書房。康熙三十八年,升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三年,因王五一案失察,又不願寫詩阿諛權貴,遂得罪朝廷,被罷官。王士禎回到山東老家,從事著述,不問外事。七年以後即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卒於家中,終年七十八歲。死後朝廷追謚為「文簡」王士禎在清初詩壇「主持風雅數十年」。是清初錢謙益、吳梅村之後的詩壇盟主,在詩歌方面很有造詣。他主張詩以「神韻」為宗強調「興會神到」,追求「得意忘形」。他死後,乾隆曾下諭稱其為「績學工詩,在本朝諸家中,流派矯正。」據說有一次康熙皇帝問大學士李,當今誰最有學問,最會寫詩?李答曰王士禎。康熙皇帝又問其他大臣,

其他大臣亦如是回答。說明王士禎在當時的影響是很大的王士禎所處的時代,清政權已趨向鞏固。社會生產力得到了一些恢復和發展,文學創作也逐漸活躍。王士禎的詩多抒寫個人情懷,有一些慨嘆時勢的篇章,顯然是時代思潮的反映。還有一些描述人民生產勞動,揭露官府壓迫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如《蠶詞四首》、《山蠶詞四首》分別敘寫了農家養蠶的忙碌過程和飼養山蠶的盛況。其中有句道:「曾說蠶叢蜀道險,誰知齊道亦蠶叢。」和「那問蠶奩更火箱,春心到處是蠶房。」等。揭露官府壓迫剝削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詩,如《復雨》、《養馬行》、《蠶租行》等。其中《養馬行》一首,描述人民供給官兵糧草養馬的辛苦,詩中道:「濟南城西駐大帥。秸茭曰三饋。三十二縣何辛苦,昨朝兵去蝗旋至

。」《蠶租行》,於順治十四年作,敘寫一個女子辛苦養蠶,打算以嫁妝換買桑葉,誰知丈夫剛走出門,里正便進來催軍租了,在里正「漢中索軍租,不得還顧私」的催逼下,夫婦雙雙自盡身亡。詩中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不過這些詩篇一般是王士禎早期的作品。後來更多的作品是紀游寫景詩、詠懷詩、懷古詩、贈答詩等,其中不免有些作品歌頌朝廷威德,脫離現實,缺乏社會內容。這與其當時的處身地位有關,因為他一直在朝廷為官,且高官厚祿,又飛黃騰達。這一類詩也正適應了統治者的需要但王士禎畢竟是清初詩壇卓有影響的大詩人,中年以後,

他接受了嚴羽論詩的影響,創為「神韻說」。並以此構成了他詩歌創作的藝術風格。所謂神韻,即指詩的神情韻味,他要以此作為衡量詩歌好壞的唯一標準,而把「神出古異,淡不可收」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作為詩的最高境界,進而提倡一種清新淡遠、含蓄蘊藉的詩風為此,他親自選編了王維、孟浩然等唐代詩人的作品編成《唐賢三昧集》,作為學詩的範本,目的在於「踢出盛唐面目與世人看。」其實,他所推崇的唐代詩人,主要是王、孟等,書中選詩也不取李(白)、杜(甫),可見他的「神韻」標準了。此外,王士禎還強調「興會神到」和以禪喻詩。

他說:「蕭子顯雲:『登高極目,臨水送歸。蚤雁初鶯,花開花落。有來斯應,每不能己。須其自來,不以力構。王士源序孟浩然詩云:「每有製作,佇興而就。』餘生平服膺此言,故未嘗為人強作,亦不耐為人和韻詩也。」「大抵古人詩畫,只取興會神到」,這與唐代司空圖的「不知神而自神」和南宋嚴羽的「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如出一轍。王士禎論詩之「神韻」,正是要達到詩的境界要縹緲淡遠、意味空靈含蓄,避免實指,不露人工雕琢痕迹,具有自然風調之美。王士禎倡導的神韻說,在當時確實風靡一時,「一時名流著稱弟子者不下數千人」。

當然反對者也為數不少,曾就有人抨擊他「一味修飾容貌,所謂假詩是也。」王士禎的詩以神韻見長,但不能以神韻詩說來概括他的全部詩的藝術風格。他有些律詩和古體詩,如《滎澤渡河》《廣武山》等,氣勢浩壯,格調蒼勁,頗有杜甫、韓愈詩的風格。有些仿照民歌所作,具有民歌藝術特色的詩,如《茅山進香曲》《采蒓曲》、《江陽竹枝》等,都吟詠鄉土風物,詞意清新自然。還有些詩刻畫景物十分工整,如《江山《紅橋懷古》,《青山》等,也自然流暢,風致幽然。王士禎以善詩著稱,散文和詞也很出色。

他的散文就體裁論有序、跋、傳、銘、書札、紀游、隨筆等不一。均以簡潔明暢見長。詞也韻味盎然,且有名句傳世,如他的《浣溪紗·紅橋懷古》中「綠楊城郭是揚州」句,曾被畫家採用為作畫題材。的王士禎還編輯漢魏唐的五言古詩至元的七言古詩選集,名《古詩選》《古詩選》共分兩部分,32卷。一部分是五言古詩,17卷,選錄了135位作家的810首作品;一部分是七言古詩,15卷,選錄了48位作家的709首作品。全集除無名氏外,共選錄了174位作家的作品,選詩1500多首,對後世頗有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大清康熙青花瓷器 景德鎮官窯恢復生產 再創青花工藝高峰
康熙為何割讓領土給沙俄政權?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