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作家沈善增去世

上海作家沈善增去世

上海作家沈善增因糖尿病並發心肌梗塞,

經搶救無效,於今天凌晨3點50分去世,享年69歲。

今天從一個媒體朋友微信中得知,上海作家沈善增老師因病去世,心裡廂咯噔了一記。雖然說和他非親非故,也並不是特別熟悉,但因為有看過他寫的《上海人》一書而印象深刻。

書本在豆瓣閱讀上有售,約幾塊錢。

在我所涉及關於上海人描述的文章或書本中,還沒有看到過誰可以分析的那麼透徹,並且不具有時效性。所謂不具有時效性就是說他所分析的上海人的特點,是一種長期有效的客觀存在,而非短期的個人一時感悟、曲解所得出的結論。

上海作為中國大型城市,其發展軌跡與成因有著許多研究與參考價值,而任何一座城市的發展必然都離不開其中的「人」。在上海的人是如何造就了當下的上海,不論是祖輩生長於此地還是外地移民謀求更好的發展,都是值得深思的。

然而,當下的主流價值觀越發模糊,人們被各路媒體操控,娛樂至死的時代,快速消費的上海對很多事物的因果已經疏於了解了。而沈善增的書無疑給了人們一本有理有據的參考,用來反思自我身份,城市人文及地方特點等。

我曾經也試圖對當下的上海局部進行理解刨析,但看過他的書之後許多疑惑會變得豁然開朗,他的解釋和自己思考後的結論相同,當然他的分析早太多,透徹更多。

這裡,我想建議各位公號的朋友們,不論你是上海人、在上海打拚的人、想要了解上海人的人,都可以從他的書中找到答案。這裡我單獨截取幾段供各位預覽。

漫道是研究上海人,就是一般跟上海人打交道,也一定要「察其言,觀其行」。在異地客看來,上海人常常顯得心口不一,嘴裡說的與心裡想的有一段距離,因而對上海人懷有戒心。其實上海人並非存心不良,要在交往過程中賺取乃至騙取些什麼東西。對大多數上海人來說,這只是耳濡目染,習慣成自然而已,是一種文化積澱,一種集體無意識。

----------談上海人打交道的心態。

一個成熟的上海人,不喜歡出風頭,圖虛名,而喜歡撈實惠。

----------談上海人的人生觀

我覺得我找到了上海人的「魂」。上海人的「魂」還是上海話。

----------談滬語思維

上海話是一種真正的成熟的方言,它一不靠行政手段推廣,二沒有書面文字依託,卻已深入到每個上海人內心的堂奧,使他們各種複雜微妙的思緒、情感得藉以具形。

----------談滬語特點

關於沈善增

沈善增1984年通過自學考試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68年赴崇明東風農場插隊,1970年起發表作品。1973年調回上海第十六製藥廠工作,兩次借調到上海文藝出版社擔任編輯及從事小說創作。

1981年調到市總工會《工人創作》編輯部任編輯。1986年調到上海市作家協會創聯室,負責「青創會」講習班輔導工作。1989年被聘為專業作家,一級作家。

沈善增著有長篇小說《正常人》,長篇紀實文學《我的氣功記實》,文藝性論著《上海人》,學術專著《善增讀經系列》(《還吾莊子》《還吾老子》《老子走近青年》《孔子原來這麼說》《心經摸象》《壇經摸象》),《崇德說》,中短篇小說集《心理門診與魔鬼》,隨筆集《不惑是一種境界》等。

在很多上海作家眼裡,沈善增的一項重要貢獻就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擔任上海作協「青創會」講習班老師,大家戲稱他為「沈教頭」。在沈善增帶領的兩期小說創作學習班學員中,湧現了孫甘露、金宇澄、殷慧芬、阮海彪、程小瑩、沈嘉祿、張旻、朱耀華、徐策、陸棣等日後在上海文壇頗有建樹的作家。

曾是學員的沈嘉祿回憶,文學創作大概是不可教的,但上海作協組織的脫產學習班提供了一種學習與交流的極佳形式。沈善增請來不少大咖來講課,像是陳思和、蔡翔、陳村、瞿世鏡等,最後半個月到外地封閉創作,幾乎每個學員都交出了好幾個作品。

沈善增提出的口號是:「找感覺、要真誠、反奶油」。這九個字直白而中肯,在當時的文學環境下,能使文學愛好者避免走彎路,放在今天仍很有價值。

僅以本推送,緬懷沈善增先生。

大 概儂還 想 看

那個觸動上海溫情的法國人,要來開展了。

上海愚園路百歲,這部紀錄片跟了一年

城事 | 享樂 | 閑話 |文化| 人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上海 的精彩文章:

那個觸動上海溫情的法國人,要來開展了

TAG:愛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