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蘇軾關於木棉花詩詞賞析

蘇軾關於木棉花詩詞賞析

蘇軾關於木棉花詩詞賞析

枯木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攜一瓢酒,尋諸生皆出矣。獨老符秀才在,因與飲至醉,符蓋,儋人之安貧守靜者也。》

宋代:蘇軾

老鴉銜肉紙飛灰,萬里家山安在哉。

蒼耳林中太白過,鹿門山下德公回。

管寧投老終歸去,王式當年本不來。

記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開。

註:

【上巳】:三月初三日,古時以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寒食】: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紀念春秋名臣介子推,後來成為祭祀祖先的節日。

【鹿門山】:在鄂西北襄陽城東南約15公里處,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因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繼在此隱居而名聞遐邇,後人謂之"聖山"。

【德公】:龐德公,字尚長,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名士、隱士。龐德公與當時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龐統等人交往密切。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卧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被譽為知人。對諸葛亮、龐統等人早年影響較大,並得到諸葛亮的敬重。龐德公最後隱居於鹿門山,採藥而終。

【管寧】:(158年-241年),北海郡朱虛縣(今山東省安丘、臨朐東南)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著名隱士。管寧與華歆、邴原並稱為"一龍"。與華歆「割席絕交」,漢末天下大亂時,與邴原及王烈等人至遼東避亂。在當地只談經典而不問世事,並引來大量同是逃避戰亂的人,直到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此後曹魏幾代帝王數次徵召管寧,他都沒有應命。著有《氏姓論》。

【王式】:西漢儒士。曾教授昌邑王劉賀,昭帝死後,昌邑王嗣位,旋以淫亂被廢。王式下獄當死,後自訴以《詩》305篇為諫,以此免死,後為博士,被博士江公所辱,謝病免歸,終子家。

蘇軾這篇詩詞用典極多,成詩應該紹聖四年(1097年)之後,當時年已62歲的蘇軾貶到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然而蘇軾生性豁達,不以為意,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該詩主要是描述的蘇軾思鄉之情。

題目的意思是:北方中原大部分地區在寒食節祭祀先人,掃墓祭祖,然而海南人不過寒食節,卻在上巳節(三月三)去掃墓,因此蘇軾可以不辦公,便攜酒去找諸生員飲酒,結果大家都出去了,唯只有年老的符秀才在,於是便一同飲酒至醉,因而做詩。符秀才名蓋,海南儋州人,是一位安貧樂道的長者。

內容大意是:海南人在三月三祭祖,香煙繚繞,紙錢亂飛,祭祀的肉被烏鴉噙吃,看到此,不由得想起家鄉,可是遠隔萬里,都不知道家鄉在何方。

想一下古人,李太白瀟洒豪放,蔑視權貴,遊獵江湖,蒼耳林中遊玩迷失方向;龐德公推薦英才,自己卻在鹿門山中隱居,悠然自得。

管寧堅守道德操守,不參與權貴爭鬥,避亂遼東,但是書稿簽章葉落歸根,到年齡大了還是回到故鄉;王式滿腹才學,本來就不應該出山,結果差點丟失性命,還被人侮辱,最後落寞回家。

想想這些名人雅士,自己真有同感,本來應該辭官回家,結果前因「烏台詩案」遭人陷害,差點被殺,如今又被貶流落蠻夷之地。真懷念家鄉呀,在這時候,城南的木棉花應該快落了吧,刺桐花應該開放了吧。

通篇詩文,充滿思鄉之情,自己有家難歸,報國無門,流落荒蠻,看到當地人祭祖,怎麼能不讓人思念家鄉呢?只好借酒澆愁,以慰胸懷。

2018-3-28榆木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花得木 的精彩文章:

一日一花一詩:木棉花
子女拉黑家長誰的過錯?

TAG:易花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