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在華業務逆勢增長 中國食品2017年實現收入利潤雙增長
數據解讀:可口可樂在華業務保持正增長 中國食品2017年實現收入利潤雙增長
3月27日下午,中糧集團旗下中糧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可飲料)所屬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國食品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食品」,股票代碼:00506.HK)發布2017年全年業績報告。報告期內,中國食品全年凈利潤達到22.7億元(單位:港元,下同),增幅達205%,其中,持續經營業務全年銷售收入154.61億,較同期增幅37%;凈利潤為18.3億,增幅232%;利潤總額達到25.12億元,大增249.7%。其中,得益於裝瓶廠良好運營帶來的資產增值,在與太古裝瓶集團及可口可樂裝瓶集團的交易中通過出售江西、海南、湛江三個裝瓶廠以及在廣東、杭州、南京和上海四個廠的參股股權,中國食品獲得一次性收益15.7億。
這份報告也證明,在可口可樂全球業績連續5年下滑的態勢下,中國區業務保持正向增長。作為可口可樂全球第五大裝瓶合作夥伴,中國食品控股的中可飲料對可口可樂全球業績貢獻巨大。
業界認為,自出售以「福臨門」品牌為核心的廚房食品和「長城」品牌為核心的全部酒品類及其他非飲料業務後,中國食品未來將更加專註於單一的飲料業務,並通過內涵和外延雙向發展釋放潛力。而對於中國食品來說,兩位數和三位數的規模和利潤增長將為其今後引入外部資本提高話語權和議價能力。
(一)關鍵性指標利好,併購重組後規模化效應顯著
2017年,中國食品實現持續正向增長,銷售收入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54.6億。報告期內,持續業務收入增長率為37%,凈利潤增長率為205%,利潤總額增長率更是高達249.7%。
圖1:中國食品2017年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增長率
數據顯示,自2006年以來,剔除受匯率浮動影響導致的2016年銷售業績下滑,中國食品飲料業務連續9年業績上揚。
圖2:中國食品飲料業務年營收
中國食品在年報中認為,2017年的營收增長得益於原有裝瓶廠穩健的業績貢獻和增長、併購重組後新加入裝瓶廠的平穩過渡和業績提升,以及區域相連後供應鏈系統優化帶來的效益。
據了解,2017年4月可口可樂中國區重組完成,中可飲料獲得更加廣闊的區域,佔中國領土面積81%,人口佔比51%,中可飲料控股的裝瓶廠從原來的12家增加至18家,加上新投產運營的華北廠,一共19家。根據尼爾森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5月份,中糧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在經營區域範圍內,在參與的主要非酒精飲料品類中拿到25%的銷量份額,其中汽水品類銷量份額64.2%,果汁品類銷量份額22.8%。
重組後的規模擴大,致中國食品在可口可樂中國區的銷量佔比從33%提升到47%,規模效應更加明顯。一方面,將顯著提升公司的銷售規模,提高產能利用率;另一方面,市場地
域分布更加集中,節約長距離運輸費用的同時,更有利於區域內供應鏈的優化整合。
在成本管控方面,中國食品與可口可樂中國區採購平台保持密切配合,持續跟蹤原材料價格趨勢,控制採購節奏,保障了原材料成本對比當期市場價格的優勢。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中國食品的產能利用率大概在70%左右,未來,隨著新設備生產優勢與加強供應鏈垂直一體化優勢的持續加強,單位生產成本還有優化空間。
(二)擁有廣覆蓋、深滲透的渠道網路,盈利能力未來可期
2017年報顯示,在特許經營重組項目完成後,中國食品控股的中可飲料擁有持有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四川、重慶、貴州、湖南共計19個省市地區的可口可樂系列產品的生產、市場營銷及分銷專營權。
圖3:中糧可口可樂經營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中可飲料經營區域大多覆蓋在經濟增長潛力較大的區域。例如,2017年貴州、西藏、重慶GDP增速超9%,領跑全國其他省市。另一方面,中可飲料的經營區域大部分位於「一帶一路」倡議發展地區,新疆、西藏更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區,未來發展空間較大,與此同時,西藏、新疆甘肅、貴州、四川、青海等地區相對來說城鎮化率不高,具有城鎮化提速空間,市場前景廣闊。
在精耕渠道的戰略下,中可飲料深度覆蓋縣鄉村鎮,把握渠道下沉機遇。報告期內,公司服務覆蓋區域內100%的城市、97%的縣城及65%的鄉鎮。我們注意到,中可飲料在服務區域內覆蓋140萬家零售店,佔全部零售店的50%,其中,可控分銷的銷量佔比80%,高度可控的零售店意味著公司擁有穩定的盈利能力。目前,在服務區域內,實現主要經營品類(汽水、果汁、水、果奶、功能水)合計市場份額居行業首位。
圖4:中可飲料經營區域內各級市場覆蓋情況
事實上,從中國過去30多年的市場特點分析,中國市場處於歷史性的爆炸式增長階段。但對於地域廣茂、發展尚不平衡的中國來說,渠道結構複雜和中國市場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以及不斷創新的商業模式和經營渠道,仍然給了中可飲料追逐市場發展的巨大空間。
與此同時,消費趨勢呈現出個性化、時尚化等特點,消費者更加註重消費體驗,中可飲料結合需求變化,不斷進行渠道創新,大力開發便利店、購物中心、電商平台等渠道的合作機會,加大智能自動販賣機的投放數量,提高品牌曝光度和關注度,把握新零售浪潮下的渠道變革新機會。以電商合作為例,中可飲料積極探索與B2C、B2B,以及O2O平台之間的合作模式,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品牌聲量和品牌美譽度大大提高,對產品銷量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據了解,在B2C平台合作方面,中可飲料與包括京東、天貓、蘇寧以及中糧我買網等主要B2C平台均有良好合作關係,除了銷售產品外,還有良好的品牌展示活動。如京東「可口可樂品牌周」活動等。2018年,預計整體電商B2C渠道的銷售收入將會實現翻倍增長;在B2B合作方面,中可飲料已經開始跟國內前幾名的B2B電商平台啟動合作試點,進一步升級完善銷售網路,提升覆蓋率和服務質量;在O2O方面,利用產品品牌優勢和鋪貨優勢,中可飲料與O2O平台聯合強化線上拉動,包括餐飲外賣、共享出行平台等,均有卓有成效的嘗試和推動。
此外,新零售將帶來未來線上線下的渠道整合,也將為中可飲料帶來全新的市場機會。
(三)產品創新與全品類經營戰略符合消費趨勢
消費升級趨勢不可逆,所以,暫時樂觀的銷售業績,並不代表中國食品擁有可靠的未來。
即便發展迅速,但不得不承認,中國仍然處於城鄉兩個市場、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在這種協調發展過程中,多層次市場的多樣化需求,落後於國外發達市場至少三年以上。這種市場時間差,給了中可飲料一個寶貴的緩衝期,通過渠道下沉提振可口可樂全系產品銷售的同時,中可飲料也在積極把握產品創新的新機遇。
報告顯示,中可飲料在區域內,向消費者提供包括汽水、果汁、水、功能水、咖啡、茶、能量飲料等8大品類近20個品牌的產品。從汽水到飲用水、茶、咖啡等全品類經營,這是中可飲料面對消費升級的發展戰略。
2017年,中國大陸市場整體非酒精即飲料行業(不含白奶和大桶水)的銷量增長為4.6%。其中,汽水品類增長2.7%,行業佔比為12.3%;果汁品類(包括百分百果汁、高濃度果汁和果汁飲料)銷量增長為3.6%,行業佔比為9%;瓶裝水品類銷量增長為8.2%,行業佔比為37.0%。而我國非酒精即飲飲料的人均飲用量明顯低於國際市場以及周邊國家,這顯示出了行業巨大的發展空間。
圖5:中國大陸市場飲料行業各品類表現
消費升級背景下,飲料消費趨勢正在發生改變。80、90、00後成為主流消費群體,他們對於飲料的選擇更多元化,嘗鮮、獨特性及功能性成為主流消費者的主要選擇要因,他們願意為健康和安全的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隨之而來的是,飲料行業整體大趨勢向高附加值、品類多元化過渡。
對於中可飲料來說,去年一年,對旗下的各品類產品展開了一系列的創新活動:
汽水品類,通過夏日密語瓶的成功推動,持續引領當下時尚潮流;雪碧與當下最受歡迎的手游王者榮耀相結合,通過帶有遊戲人物的產品包裝,拉升雪碧品牌年輕化,吸引目標大眾。上述活動期間產品銷量均實現兩位數增長;為符合消費者追求健康、時尚的消費趨勢,中可飲料為汽水品類進行了「健康」升級,通過無糖的零度系列產品和怡泉低糖系列產品,滿足健康需求;摩登罐產品的推出,升級了產品結構,滿足消費者時尚需求的同時,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個性化櫻桃可樂新口味產品以巴菲特為特殊賣點,成功上市;
從果汁品類看,在原有橙汁和葡萄汁的基礎上做加法,進行了產品維度和包裝維度的品牌升級。「果粒橙」升級為「三重·果粒橙」,甜度降低10%,嚴選美洲陽光果園鮮橙,整果壓榨更新鮮;而原來的「爽粒·紅葡萄」和「爽粒·葡萄」兩款產品分別升級為「爽粒花語」系列玫瑰和槐花風味的葡萄汁飲料,創新的花果混搭組合,萃取真實花瓣,口感更清新飽滿。除了配方升級,果汁產品還進行了外包裝升級,利用新瓶型和全包酷炫標籤呈現混搭主題,在貨架上十分出挑,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經過升級的新一代果汁產品,帶動了即飲包裝全面銷量兩位數的增長,實現了品類整體的恢復性增長;
圖6:「美汁源」果汁三款產品從內而外進行了產品升級
而水品類,則借品類消費升級趨勢,全面推動2元純悅水的上市和推廣,強化產品滲透和品牌展示,當年各項業績指標均達成預期;
能量飲料品類方面,魔爪能量飲料2017年在經營區域內全面上市,針對目標消費群精準營銷,穩步發展。
早前,德銀上調中國食品 (00506)目標價11.1%,由4.5元升至5.5元,重申「買入」評級。德銀認為該股將成為可口可樂全球首6個瓶裝商之一,上半年有關業務已復甦,自然銷售增長8%,未來3年具不同新增長動力。
中國食品已經營可口可樂瓶裝業務逾17年,去年的併購重組有助於公司實現成本協同效應,包括提升產能利用率、流程化運營並實現分銷及運輸成本節約,大幅增加的產能亦為日後產量增長提供有利條件。
我們認為,剝離了非飲料業務的中國食品,目前股權結構乾淨,業務條線清晰,或將成為今年中糧集團混改的主角,參考中糧包裝的混改路徑,在引進外部資本的同時,中國食品或將實施一系列員工持股計劃。屆時,將對股價有一定的拉升作用。有分析人士稱,改革初期力度大,中國食品2017年的業績表現超預期,讓食品板塊成為中糧集團混改後初具成效的樣本,印證了中糧專業化戰略的成功和國企改革的新效率。未來,中國食品業務重組與優化帶來的正面效應,將加速中國食品行業地位的提升,收穫更大的改革紅利。


※500萬AI人才缺口待解,大街網聯合科大訊飛共建AI人才鏈
TAG:文娛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