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記者蹲點濟南陳庄日記:平時處得像朋友,一談補償像仇人

記者蹲點濟南陳庄日記:平時處得像朋友,一談補償像仇人

濟南市市中區二七街道辦事處的陳庄社區,是「零星」棚戶的一個典型樣本。2017年,濟南市中區全區啟動零星棚戶區改造,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以政府掏腰包的形式為居民兜底。3月7日至3月24日,記者走進陳庄社區,進行了蹲點調研。

在陳庄社區72棟樓之間,零星散布的這27塊棚戶區,更像粘在一個個角落裡的「傷疤」。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佃利說,城市拓展過程中,由中心向郊區的自髮式、蔓延式發展,缺乏整體設計,雜亂無序,是城市化進程中遺留「傷疤」的根本原因。政府與居民之間的協同,共同退讓,最終達成利益共識,是棚改的最佳路徑選擇。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陳庄社區居委會主任尹小爽(左二),總被居民圍住詢問拆遷政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高空俯瞰,零星棚戶區占的面積很小,這塊還算比較大的,也只是個約兩畝地的院子。

蹲點日記(摘選)

3月7日陰

早晨9時,評估隊在居委會主任尹小爽的帶領下,正挨家入戶摸底調查。

看到居委會主任來到院子里,居民們圍了過來,一臉的期待,主要是詢問具體政策,大家最關心的就是能否享受「46平」。但具體還在等待政策出台。

先粗略看了一遍,境況雖有不同,但大多相似。家裡大都是舊式傢具,張明芝屋裡是古老的西洋式擺鐘,早已停擺,時光彷彿停止。

3月14日陰

「這個院子里有個戶主剛去世,昨天出的殯。」陳庄社區居委會主任尹小爽說。

高大的樹木遮住了大半個院子,老式的瓦房,人越來越多,住不開就加一間,再加一間,一點點地加蓋。在去年拆違拆臨時,涉及棚戶區的院子先沒動,在棚改中尋求一次性解決。

但院子里的居民還是沒能等到花兒全開的那一天,就像這家的主人,在棚改的進程中就去世了。

3月19日晴

今天主要調研出租戶。

有不少經濟條件尚可的居民,選擇了在別處買房居住,將房子對外出租。從平陰來的大娘跟著做生意的孩子,在其中一個院子里租住了十多年,她負責照顧小孩。現在他們關心的是:真拆?啥時拆?

租住在這裡,意味著極低的生活成本,繁華的商業氛圍,從而實現小本生意的利潤最大化。

租金一個月才六七百元,出行方便,生活成本只有水電費,取暖自己燒蜂窩,做飯用電或蜂窩,如果上樓意味著生活成本的極大增加,更重要的是在郊區顯然不會有這麼多的賺錢機會。

3月20日陰

2018年最後一個零度天氣。

在英雄山做點小生意的師友海照顧著癱在床上的老伴,據他講沒有退休金,老伴吃低保。這樣的居民恐怕只能靠政府或單位給解決。但是他對老伴精心照顧,大炭燒爐子,土暖氣很燙,鍋里燉著肉湯,妻子自從摔斷腿之後就一直癱瘓在床,四五年一直這樣躺著,再沒見過陽光。但在他的精心照顧下,精神狀態還不錯。他還養了一隻蟈蟈,給這個家裡增添了極大的生機。

3月22日晴

天氣突然就暖和了。

老居民王同炎、王之泉、劉正山幾位老人,詳細地回憶了陳庄的歷史,從解放前的一座座小院,一個個姓氏,一個個人,再回憶到一棟棟樓,像這樣的老居民越來越少了,關鍵是像這樣的城市發展記錄太少了。王之泉老人說,他章丘的老家有村志,但像陳庄這樣過去的城中村,在城市化進程中發展太快了,快得來不及留下什麼,就被高樓大廈覆蓋了。

拆遷政策出台之前,拆遷指揮部清靜了許多。常務指揮劉鴻川詳細地算了一筆拆遷賬之後說,能否有足夠的安置房源,是解開棚改的最關鍵的「扣」。

政府、單位和居民

棚改要權衡三方利益

「這輩子最怕跑肚拉稀,半夜往旱廁跑,你也能想像到那個場景。」居民對搬離的渴望是發自肺腑的,「做夢都想著搬。」

拆遷一般都採用「外遷」「走貨幣」兩種形式,前置工作做完,就待政策出台。在拆遷指揮部,常務指揮劉鴻川這幾天稍輕鬆了一些,前幾天摸底調查,來登記的人有時會堵一屋子,問他最多的,就是補償政策。但是談到如何補償,就很難談下去了,「平時處得像朋友,但一談補償就像是仇人。」

劉鴻川總會拿梁庄的例子給居民算賬,梁庄一期棚戶區拆遷改造時,每平方米的房價是5348元,梁庄新社區建成後,水電暖不再發愁,上下電梯也更方便,房價翻著跟頭往上漲,眼瞅著到了兩萬。

「要看長遠,看生活改善,看未來升值。」但不管怎樣,濟南近郊拆遷改造大規模進行,拆遷成本大幅上升。零星棚戶區涉及企業公房和私房,拆遷涉及政府、單位、居民三者之間的利益。劉鴻川說,山水集團相關負責人也表達了三個觀點:一是積極配合拆遷改造,二是防止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三是不讓職工吃虧。

「政策出台後,就要和居民坐下來談,必要時政府要低頭。」大多數人是支持的,也是感謝的。「先把感謝放在一邊,只要居民安置上樓,高高興興地走,我們的工作也就做到位了。」

畢竟這是一項民生工程,而且大多數是低收入群體。所以前置的摸底、登記、評估都是快速推進,就是能夠早日讓居民搬出棚戶區。「改造勢在必行。」

在有限的資源下

需要各方換位思考

零星棚戶區改造,一是改善居民生活,二是使土地在城市有效利用,對整個城市的發展和民生改善都有好處。這種城市的更新,只有政府起主導性的作用,才能解決居民的拆遷安置問題,也能對城市區塊進行整體定位和規劃設計。

王佃利分析說,當整個城市的人口和產業定位更加清晰時,高效的整合利用成為一種必需。儘管需要政府主導,也需要整體協商、多元參與和多方利益的整合。

「這也是對當地居民的一個考量。」作為公共政策領域的專家,王佃利分析研究過不少這樣的拆遷案例,各方的利益要得到充分表達,各方都要適當地有所讓步和妥協,居民對回遷安置房有要求很正常,但其實也應該認識到,這片地塊的升值是政府和企業的大量投入所帶來的,價值上升的背後是資本的積聚。

政府拆遷改造一個零星的片區,是從公共利益出發,「畢竟政府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居民也要知進退、謀共贏。」王佃利說,在政府有限的資源下,各方坐下來協商,適當理解和換位,讓步是可行的路徑。

從去年以來,政府在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上已有相對成熟的路徑,像時任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在拆違時,主張先公家後個人,先黨員後群眾,這裡實際上是政府的立場問題,政府在相對公平中依法行事,改善民生,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

蹲點手記

美好的生活總在前方

棚戶區是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曾經的「豪宅」很快就成為棚戶區,背後是經濟和城市飛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儘力拉著居民不要被時代拋棄,跳出這個「坑」,或許就迎來另一種新生活。

「先把感謝放在一邊」。在蹲點過程中,深切感受到居民的期盼和盤算。的確,誰不想利益最大化呢?甚至面對同一個政策,有的居民竊喜,有的卻是哭泣。說到底,面對利益,權衡的不僅僅是拆遷居民,還有他周圍的鄰居們。棚戶區的消滅,眼皮下的傷疤變成花園,意味著環境的改善和地價的再次攀升,非拆遷居民甚至城市中的每一個你我,都是受益者。

百姓的需求千差萬別,利益要保障,要做到絕大多數公平已然不易,但棚改不是精準扶貧,無法「因戶施策」,政府聽到的百姓聲音越多,花費的時間精力越多,決策也就越難,但面對歷史性的多元矛盾和難題,前期工作仍然是越細緻越好。

我們也可以在制訂政策時,跳出濟南看濟南,去了解、調研外地是怎麼做的,借鑒外地的經驗,把這些道理給百姓講明白。

這是一個讓對方都接受的過程,給老百姓說明白了,表達清楚了,群眾接受了,這才是在共同利益中尋找最大公約數。不管如何,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更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

齊魯晚報記者張剛

編輯wz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晚報 的精彩文章:

絕地求生正式服2月28日更新幾點結束?絕地求生2.28遊戲進不去怎麼回事?
2018狗年春節對聯大全 各種不同數字的春聯都有哪些呢?

TAG:齊魯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