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四白藥材:白芷、白朮、白芍、白妁

四白藥材:白芷、白朮、白芍、白妁

1、白芷栽培技術

(王寧公司技術員拍攝)

【別名】香白芷、川白芷、杭白芷。

【形態】多年生草木,株高1-2.5米。根粗大,長圓錐形,有香氣。莖粗大,圓柱形,中空,常帶紫色,有縱溝紋。莖下部葉羽狀分裂,互生葉柄下部成囊狀膨大的膜質。復傘形花序,傘幅通常18一40-70,總苞片5-10或更多;花小,無曲齒,花瓣入白色,先端內凹。雙懸果扁平,方橢圓形,黃褐色,有時帶紫色,地毛;分果具5樓,側樓有寬翅。花期6-7月,果期7一9月。

【習性】喜溫暖濕潤氣候,較耐寒.喜陽光充足的環境。秋播當今為苗期,第二軍為營養生長期.但常因種子、肥水等原因,也有少量的植株開花.導致根部變空腐爛.失去藥用價值。種子發芽較低,發芽適溫為10一25℃的變溫.光有促進發芽的作用.種子壽命為一年。

【繁殖】用種子繁殖培育良種:在7月收穫自芷時,選主根如拇指粗、生長健壯、不分叉的根條作種根。單獨另行培育。選肥沃的地塊留種園,施足基肥,整細耙平作高畦栽種。按行距70厘米、株距50厘米挖穴,每穴栽入1株,根稍斜栽,栽後覆蓋細肥土.厚3厘米左右,再蓋土與畦面齊平。當年9月出苗。於11月中旬中耕除草一次,並於株旁開溝施入腐熟廄肥,施後覆土蓋肥培於株旁,以利安全越冬。翌春2月再行中耕除草.並追施稀薄人畜糞水,以促幼苗生長;5月抽薹前增施1次磷鉀肥,促進籽粒發育飽滿。6- 7月種子陸續成熟.當果實變為黃綠色時,連果序剪下,隨熟隨采。采後紮成小束,掛於通風、陰涼、乾燥處晾乾,約10-15天後處理出種子,篩去雜質.用麻袋裝好置於通風處貯藏備用。白芷種子壽命約一年,隔年陳種不易發芽。

【種植技術】1、整地播種種白芷宜選擇地勢高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時的砂質壤土為好。前作收穫後,深翻土壤30厘米以上,讓其曝晒數日後,再耕翻一次。結合整地,每畝施入堆肥250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然後,整平耙細作成寬1.3米的高畦,四周開好較深的排水溝,將畦面接成龜背形,表土層要求疏鬆細碎。2.播種白芷對播種期要求較嚴。通常干9月上旬至10月下旬播種。但在氣候溫暖地區,可延至霜降之前播完;氣候較涼的地區,宜於處暑以後白露之前播種。過早播種,白芷當年生長過旺,第2年多數植株抽在開花,使根部空心腐爛,不能藥用;過遲,幼苗出土,易遭凍害。因此,適時播種是白芷高產的關鍵。白芷宜採用直播。若育苗移栽,則主根多分叉,且生長不良。直播宜採用穴播。按行距30-35厘米,株距23-27厘米挖穴,穴深8-10厘米,穴底挖松剷平,再施入適量火土灰與人糞尿拌和均勻作基肥,每畝約250一300公斤。穴播,每畝用種量750克左右。亦可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30厘米左右,溝寬10厘米,深7-9厘米,將種子拌火土灰均勻地播入溝內。條播,每畝需用種量1公斤左右。穴播或條播後,隨即澆1次稀薄人畜糞水,一律覆蓋火土灰,以不見種子為度。然後,畦面蓋草保溫,15-20天即可發芽出苗。據山西藥培場試驗:播前種子噴洒2%磷酸二氯鉀溶液,拌勻悶潤8小時,可提高種子發芽率,出苗率可達85.9%。

【田間管理】1、中耕除草、間苗出苗當年苗高5厘米左右,開始間苗。第1次間苗:穴播的每穴留小苗5-7株;條播的每隔3-5厘米留小苗1株。苗高10厘米左右時進行第2次間苗:穴播的每穴留小苗3一5株;條播的每隔7-9厘米選留小苗1株。間苗時選留葉柄呈青紫色的小苗。凡幼苗葉柄為青白或黃綠色、葉片集中在上部生長過旺的幼苗,將來常會提前開花,造成根部空心,應一律拔除。翌年早春2月下旬進行最後1次間苗即定苗:穴播的每穴定苗3株;條播的每隔10-15厘米(即株距)定苗1株。按"拔大留小"的原則定苗,避免白芷生長過旺抽更開花。但在年內出苗後不追肥、生長弱小的幼苗,應掌握"拔小留大"的原則。浙江主產區餘杭葯農當年不間苗,到第二年早春才開始間苗,清明後才定苗。即省時、省成本,又較為經濟。每次間苗後,結合進行中耕除草1次。2、追肥科學施肥是提高白芷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施肥過多,生長過旺,易造成抽更開花,降低產量;施肥不足,生長不良,產量亦低。一般追肥4次。第1、2次,結合間苗進行,每次每畝施人稀薄人畜糞水1500公斤;第3次於定苗後,每畝施入人畜糞水2500公斤左右,加過磷酸鈣30公斤;第4次於清明後,每畝施入人畜糞水3000公斤,再加火土灰150公斤,撒施於畦面,施後蓋土。3、排灌水保持田間土壤濕潤,土壤過於乾燥,對主根生長不利,支根增多,影響白芷產量和質量。因此,遇乾旱時要及時灌水,加強田間水分管理。但雨水過多,排水不暢,田間濕度過大,會引起爛根等病害,要及時排澇。4、除抽基苗白芷播後翌年5--6月,有少數植株生長過旺,要抽在開花,應及時拔除。因白芷一經開花就要空心或爛根,不能供藥用;就是所結的種子,多不發芽,亦不能作種用。

【病蟲害防治】1.斑枯病又叫白斑病。危害葉片,病班初為暗綠色,較小,後擴大成為灰白色融合成多角形大班,後期在病葉上病斑密生小黑點,此為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最後葉片枯死。本自5月初開始發病直至收穫,危害期較長,是白芷的重要病害。防治方法:①選無病植株留種,擇無病地塊培育良種;②收穫後清理病殘枯枝,集中燒毀深埋,減少越冬病原菌。3發病初期噴1:1:1 00波爾多液1一2次,或噴6 5%代森鋅400倍液。2.紫紋羽病危害主根。發病初期,可見白線狀物纏繞在根上,此就是病菌的菌素,後期菌索變為紫紅色,互相交織成為1層菌膜。病很自表皮向內腐爛,最後全部爛光。防治方法:①發現病株及量挖除,並在病穴內及周圍植株撒上石灰粉,以防蔓延;②雨季及時疏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③整地時每畝用70%五氯硝基苯,或50%退菌特2公斤,加草木灰20公斤,混合拌勻後施入土中進行土壤消毒。3.黑斑病6-7月葉片上出現黑色病班,在濕度大時,葉面生有淡黑色的霉狀物。最後葉片枯死。防治方法:①摘除病葉,燒毀深埋;②發病初期噴1:1:120波爾多液1-2次。4.食心蟲咬食種子,嚴重時造成顆粒無收。防治方法:用9 0%晶體敵百蟲10 0 0倍液噴殺。5.其它害蟲還有蚜蟲。黃鳳蝶的幼蟲蛀食或吸取嫩葉的汁液。防治方法:應及時噴樂果或敵百蟲溶液殺滅。

【踩收加工】1.採收白芷秋播後於第2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當葉片變黃枯時收穫為適期。採挖時小心挖取全根,抖去泥土,除去莖葉,運回加工。2.加工 白芷肉質根含大量澱粉。一般不易晒乾;若遇陰雨天氣,很快就會腐爛。因此,目前採取硫黃熏蒸加工為好。其方法是:按白茫大小分級和不同的乾濕程度分別裝火熏房,大的裝在中間,中、小的裝在周圍,含水量大的裝在底層,已曬軟的裝在上層。裝時不要踩壓,熏蒸時以利通煙。裝好後用麻袋蓋嚴。然後按每1000公斤鮮白芷,需用硫黃7-8公斤的比例,點燃硫黃熏蒸。熏時不能熄滅或斷煙,要連續熏透為止。熏24小時後,取樣檢查:用小刀將白芷橫切兩塊,在切口上塗以碘液,凡呈藍色者,則表示還未熏透,繼續再熏;若藍色很快消失,即示已熏透,立即熄火,取出晒乾或炕干。敲打時有清脆的響聲表示已干透可提供商品。

【產量與質量】1.產量一般每畝產乾貨3 0 0公斤左右,高產可達5 00公斤以上。2.質量以乾燥、外皮灰白色、斷面白色、體堅、具粉性、有香氣、無黑心和枯心、無蟲蛀和霉變為合格;以條粗壯、體重、粉性足、香氣濃郁者為佳。


1.選擇適宜環境與適生土壤。白朮性喜涼爽,耐寒,怕高溫多濕,以海拔千米左右的高山種植更為適宜。中低山雖可種植,但病害明顯增多。白朮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深厚、疏鬆、肥沃的黃棕壤和沙壤土較適宜,在黏性過大、透氣不良、容易漬水的死黃泥地和坡度過大、肥力低下、砂石過多的瘠薄地種植生長不良,產量較低。另外,白朮不耐重茬,最好在新開的生荒地種植,或者選擇玉米、小麥等禾本科作物為前茬,薯類、豆類、花生、煙葉、油菜、蔬菜等作物均不適合做白朮地前茬。種植白朮後的耕地,至少要間隔5年以上才能種植。

2.堅持高山育種,培育健壯術栽。種植白朮要獲得優質高產,最好引進新培育的葉綠、稈壯、抗病、塊莖大、根須少、產量高的改良白朮做種。在秦巴山區,白朮從種植到收穫一般需要兩年,即頭年春季在苗圃地用種子播種培育術栽,秋冬季將術栽挖起隨後種植於大田,次年秋季才能開挖收穫成品。高山氣溫偏低,溫差較大,種植的白朮病蟲害少,用高山培育的術栽做種,不僅苗齊苗壯,而且抗病性強,產量明顯較高,因此最好在高山育種。如果在高山種植,最好自己育苗以保證術栽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如果在低山種植,最好在高山建設穩定的術栽繁育基地,否則就從高山(或北方)調種。培育術栽的苗圃地選定後,年前深翻炕垡,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土壤解凍後施肥、整地、播種,最好開溝條播,畝用種量4~5千克,播深3厘米左右,播後地表覆蓋一層蒿草或廄肥保溫保濕,同時防止土壤板結。白朮出苗後需間苗定苗、中耕除草、看苗追肥。前期追肥要勤,通過少量多次追肥,使術苗生長壯而不旺。後期追肥要重,通過增加施肥促進地下根莖膨大,提高術栽產量與質量。

3.認真挑選術栽,搞好播前處理。霜降至立冬術苗莖葉枯黃後挖取術栽,剪掉頭部莖桿和尾部細根,先將畸形、破損、帶病術剔除,按大、中、小分級,選擇表皮細嫩、芽飽滿,上部細長、尾部圓大、密生柔軟細根,主根細短或無主根的術栽做種,一般每畝可產健壯術栽500千克。術栽播種前用NEB(恩益碧)處理,既可起到防病作用,又可促進根系發育,增強植株抗逆能力,提高白朮品質與產量。其方法是將挑選好的術栽攤開,用通用型NEB每袋兌水30千克,使用噴霧器噴於其上。噴霧過程中要翻動術栽,使其表面濕潤均勻。也可將通用型NEB每袋兌水100千克,對術栽提前實施浸種處理,待表面水分瀝干後播種。如果購買不到NEB,可將術栽用50%的多菌靈或托布津600~800倍液浸種10分鐘,撈出瀝干後播種,以減少病害發生。需要注意的是,NEB可以和肥料混用,但不能和多菌靈、托布津等殺菌劑混用。

4.精細整地,施足底肥。高效必須要高產,高產必須有足夠的肥料投入做保證,因此要想白朮高產高效,必須施足底肥。一般在播種前一個月深翻炕垡、疏鬆熟化土壤。播種時畝施土雜肥或火糞土2000~30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生物鉀肥1~2千克。如果沒有土雜肥或火糞土,可用100千克生物有機無機複合肥或100千克腐熟餅肥加50千克優質硫酸鉀複合肥代替。肥料撒於地表後,結合整地用旋耕機將其翻入土中,使肥料與土壤混合均勻,同時將土垡打碎、地表整平,然後按1.5~1.8米寬開溝起廂,(www.nczfj.com)廂溝寬30厘米,深20厘米以上。具體廂寬與溝深以便于田間管理、雨季不漬水為準。

5.適時早播,合理密植。秦嶺山區白朮多在冬至至次年春分(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下旬)播種,具體播種時間要根據海拔、氣候和土壤條件確定。一般情況下以早播為好,因為早播的先髮根,後發芽,與遲播的相比根系更加發達,吸收能力更強,因而植株生長發育健壯,耐旱抗逆性強,產量明顯較高。但寒冷的高山和保暖差的薄坡地不能過早播種,以防術栽受凍。播種方式可條播也可穴播,最好採取寬窄行東西向種植,寬行40厘米,窄行20厘米,株距20厘米,畝播1萬株左右,需術栽50~60千克。此法種植的好處:一是便於中耕除草等田間管理;二是行間通風透光良好,可以減輕病害,提高產量;三是可以節省種苗投入,有效控制成本;四是可以適當增施肥料,白朮個體發育良好,術個大、品質好、價格高。播種時要注意將術栽芽頭向上,下種深度5~6厘米,覆土厚度3厘米左右。播種過淺易滋生側芽,術形不美,寒冷地方還容易受凍;播種過深抽芽困難,術形細長,纖維化程度高,品質下降。白朮不耐高溫,因此低山種植白朮,應每隔1.5米左右在其間套種一行早熟春玉米,株距控制在0.5米左右,主要目的是為白朮越夏遮陰降溫。秋季玉米收穫後要及時砍稈,以利白朮生長。

6.實施化學除草,保證除草效果。一般在白朮播種後至出苗前,畝用中藥材苗前專用除草劑100毫升,兌水30千克均勻噴於地表,對土壤實施封閉處理,可有效防除多種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部分闊葉雜草。為保證殺草效果,噴施除草劑時必須保證土壤墒情適宜,噴霧均勻周到。若土壤欠墒需增加兌水量,或等雨後墒情適宜時再噴,噴後要避免人畜進地踐踏,保持葯膜完整。

7.抓好播後管理,嚴防病蟲危害。白朮播後管理比較簡單,一是中耕除草。尤其是苗期要勤中耕,保證土不板結,地無雜草。但中耕時要注意前深後淺,防止傷根。另外,中耕需在晴天露水干後進行,否則容易誘發鐵葉病。植株封行後不宜中耕,少量株間雜草須手工拔除。二是看苗追肥。苗基本出齊後,趁墒追施一次提苗肥,畝用尿素5~8千克。盛花期是地下根系吸收能力最強、生長發育最旺、根狀莖膨大最快時期,應加大追肥用量,在行間開淺溝,畝追硫酸鉀複合肥50千克或尿素10~15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隨後覆土。終花期可視植株長勢,噴施尿素、磷酸二氫鉀、硼肥或其他葉面肥,護葉養根,防止早衰。三是抗旱排漬。白朮喜涼怕熱、耐旱忌濕,最怕漬水。秦巴山區高山降雨量大,排漬重於抗旱;低山旱災發生頻繁,抗旱重於排漬。對可能漬水的地塊,要深挖排水溝,確保溝溝暢通、雨不漬水。白朮播後在地表覆蓋一層麥秸、稻草或其他覆蓋物,既平衡土壤溫度與墒情,又可抑制田間雜草,高溫乾旱季節作用尤為顯著。在白朮根狀莖膨大期,植株對水分需求明顯增加,此時若遇持續乾旱應設法澆水抗旱,否則會影響到白朮產量。四是嚴防病蟲。白朮病害較多,尤其是多雨、高濕情況下容易發病,常見的有立枯病、根腐病、白絹病、黑斑病、鐵葉病、線蟲病、缺鐵性黃葉病等。若發生病害,要搶在發病初期噴施或澆灌50%多菌靈、甲基托布津、腐霉利、75%敵克松等廣譜性殺菌劑800~1000倍液進行防治。另外對根腐病、白絹病的中心病株,要及時拔出於田外集中燒毀。白朮蟲害主要有術籽蟲、蚜蟲、蠐螬、小地老虎、金針蟲、螻蛄等。對白朮地上蟲害,可噴施啶蟲脒、苦參鹼水劑等殺蟲劑進行防治。對白朮小地老虎等地下蟲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1.5千克拌毒土撒施,或使用炒香麩皮拌敵百蟲製成毒餌,傍晚撒于田間誘殺。

8.適時開挖收穫,提高烘乾質量。商品白朮收穫期在栽植當年的霜降至冬至,當植株莖稈由綠色轉為枯黃,上部葉片硬化、容易折斷、且土墒適宜時,選擇晴天開挖。白朮可以晒乾,也可烘乾。晒乾的白朮稱為生曬術,日晒過程中需注意經常翻動,確保乾燥均勻。烘乾的白朮稱為烘術,烘乾時需注意初始溫度不宜太高,以不燙手為宜。烘至4~6小時後需上下翻轉一遍,使其受熱均勻,並使乾燥的鬚根自然脫落。烘至8成干時取出堆積發汗7~10天,待內部水分外滲、表皮轉軟後再烘至足干,並將殘莖和鬚根搓去。白朮以個大肉厚、無高腳莖、無鬚根、堅固不空心、斷面色黃白、香氣濃郁者為佳。


白朮高產栽培技術

(王寧公司技術員拍攝)

白朮為菊科類植物,以根狀莖入葯,切片生用或炒用。白朮性喜涼爽氣候,怕高溫高濕。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而不宜在低洼地、鹽鹼地種植。

選地整地

白朮前作以禾本科作物為好,或選擇生荒地或停種白朮4年以上的地亦可。翻土9~12cm,不宜過深,整平,除去粗石子,做75cm寬畦備用。

播種與繁殖

4月中、下旬播種,條播每畝用種子4~5kg,撒播每畝用種子5~7.5kg。播種前選擇子粒飽滿的種子,與砂土混合播入田間(乾旱地區宜先將種子在溫水中浸泡24小時)。條播按行距15cm,播幅6~9cm,開3~4.5cm淺溝(溝底要平,使出苗一致),播種後覆土3cm,稍壓,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在出苗前土壤應保持足夠溫度,一般澆2~3次水可出苗。

幼苗出土後,要及時拔草間苗,間去密生苗和病弱苗。苗高4.5~6cm時,可按株距6~9cm定苗。苗期追肥1~2次,以有機糞尿為好,用量不宜過多;乾旱時適當澆水或在行間鋪草防旱。

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開始挖取白朮種栽,去除莖葉和鬚根(注意勿傷主根和根狀莖表皮),陰乾1~2天,選擇乾燥陰涼的地方進行貯存。先鋪3cm厚的砂,再鋪一層術栽(厚9~12cm),然後再鋪一層砂、一層術栽。堆至30cm左右高時,在堆放的中央插幾束草以利通風,上面蓋層乾濕適中的砂或土。冬季嚴寒時,應蓋草保溫。術栽貯藏期間,每隔15~30天需檢查一次,發現病栽應及時挑出,以免引起腐爛。如果術栽萌動,要進行翻動,以防芽的生長。

栽植

翌年3月底~4月上旬開始栽植。要注意挑選生長健壯、根群發達、頂端芽頭飽滿、表皮柔嫩、頂端細長、尾部圓大的種栽做繁殖材料;而術栽畸形,頂部莖桿木質化,主根粗長,側根稀少者栽後生長不良。栽植按行株距24×12cm或18×12cm下栽,深度6~9cm(以埋著術栽,上有3cm土為度),密度每畝10000~12000株,種栽量每畝50kg左右。

中耕除草

要勤除草,淺鬆土,原則上做到田無雜草,土不板結。雨後露水未乾時不能除草,否則容易感染病害。

合理施肥

在白朮栽培中,葯農總結有「施足基肥,早施草肥,重施追肥」的生產經驗。一般基肥每畝需施入有機肥500~1000kg,過磷酸鈣25~35kg;5月上旬苗基本出齊時,施稀薄人糞尿1次,每畝500kg;結果前後是白朮整個生育期吸肥力最強,生長發育最快,地下根狀莖膨大最迅速的時期,一般在盛花期每畝施有機肥1000kg,複合磷肥30kg。

澆水排水

白朮喜乾燥,特別是前期溫度高會發病,田間積水易死苗,要注意挖溝,理溝,雨後及時排水。8月下旬根狀莖膨大明顯,需要一定水分,如久旱需適當澆水,保持田間濕潤,不然會影響產量。

摘除花蕾

為了使養分集中供應根狀莖生長,除留種植株每株留5~6個花蕾外,其餘都要適時摘除。一般在7月中旬~8月上旬分2~3次摘除,摘蕾時,一手捏莖,一手摘蕾,需盡量保留小葉,不搖動植株根部。摘蕾應選晴天進行,雨天摘蕾,傷口浸水易引起病害。

3、白芍

白芍藥(學名:Paeonia sterniana Fletcher in Journ.)也稱白花芍藥,是毛茛科。

芍藥屬植物。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栽培歷史,馳名中外,其根併入葯。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地下部塊狀或粗厚;葉基生或莖生,大,互生,羽狀或三出複葉或深裂;花大而美麗,單生於枝頂或有時成束,白色;萼片5,宿存;花瓣5-10,但在栽培種中的常為重瓣;雄蕊多數;花盤環狀或杯狀;心皮2-5,離心發育,結果時變為蓇葖,每個有種子數顆。生於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分布中國安徽、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

植物形態

白芍藥-原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光滑無毛。葉互生;具長柄;2回3出複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2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或

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乳突,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葉基部常帶紅色。花甚大,單生於花莖的分枝頂端,每花莖有2~5朵花,花莖長9~11厘米;萼片3,葉狀;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花藥黃色;心皮3~5枚,分離。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鉤狀向外彎。花期5~7月。果期6~7月。

生於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平原地帶多有種白芍。分布安徽省、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生長習性

芍藥適宜溫暖濕潤氣候條件,具有喜光、喜溫、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在年均溫14.5℃,7月均溫27.8℃,極端最高溫42.1℃的條件下生長良好。

芍藥是宿根植物。每年3月萌發出土,4-6月為生長發育旺盛時期,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這時是芍藥甙含量最高時期。

芍藥種子為上胚軸休眠類型,播種後當年生根,再經過一段低溫打破上胚軸休眠,翌春破土出苗。

概況

白芍是常用家種大宗藥材,需求量巨大,產地集中,生長周期長,需求剛性,較容易存放,不僅是眾多藥商長期追逐的對象,也是一些資金雄厚的大戶樂於參與的品種。白芍不是特效藥材,是很多方劑不可缺少的配伍。飲片用量也最為普遍,有一個龐大的飲片加工大軍,飲片年需要量也在4000噸左右。

白芍7月份便可以採挖,產季甚至可以延長到初冬。生長周期為4-6年,也可繼續延長。4年生可產干品500公斤,而六年生可達1噸左右。白芍在當地生產技術成熟,頭兩年可以套種其它農作物,對氣候、土壤適應性強,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因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一般認為白芍的年需要量在1萬噸之上。

由於13年產新不多,今年5月份華佗鎮小奈集首批黑根鮮貨已經開始產出,提前上演了「下地」搶貨。藥商13年的合同計劃量大概2800噸,但產地貨源出現嚴重不足。

影響白芍生產規模的主要因素是市場行情,白芍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高價和低價,有明顯的周期性,高價期也曾把生產蔓延到很多地區,但常常因行情而迅速消亡,唯獨亳州保持絕對的優勢和規模。亳州是全國最大的藥材市場,很多白芍農也同時是藥商,他們傳統種植習慣強,對行情變化的意識強,抗風險、抗低價能力強, 信息來源快而廣,經營戶眾多……,所以,亳州白芍貨量「水深難測」。大批量投資運作,要研究好「亳州人」!97年浙江人炒白芍全軍覆沒,09、10年大戶、散戶入手亳州白芍的人員、資金眾多,造成行情暴升,但最終做贏亳州,還需要用時間來驗證。

規格質量:白芍分級較明確,黑白芍規格較少;

產地代表:

亳州渦河兩岸是白芍的主要生長地,華佗鎮小奈集為亳州最大的產地,黑根集散地,十九里鎮是最大的第一集散地。

中藥相關

別名:白芍、花子、白芍藥、金芍藥、杭芍、大白芍、生白芍、炒白芍、炒杭芍、酒白芍、醋白芍、焦白芍、白芍炭等

處方中寫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為原葯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葯者。

炒白芍又稱炙白芍。為白芍片用麩以文火炒至微黃,略帶焦斑,篩去麥麩,晾涼入葯者。白芍藥形態圖。

酒白芍又名酒炒白芍、酒芍。為白芍片用黃酒淋灑拌勻,然後炒干入葯者。寒性緩解,活血功效增強。

醋白芍又名醋炒白芍、醋芍。為白芍片用米醋噴淋,用文火微炒入葯者。偏於斂肝止痛,養血止血。

焦白芍又名焦芍、白芍炭。為白芍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取出用清水滅盡火星,然後晾乾入葯者。偏於斂血止血。


白芍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王寧公司技術員拍攝於2018年3月27日)

紅花白

概述】白芍為常用中藥材。具有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的功能。《本經》只言芍藥。南北朝陶弘景始分白芍與赤芍兩種。而宋·;陳承即言:「……今世所用,者多人家種植。」足證明此品應用及栽培歷史悠久,為著名栽培中藥材之一。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 f10ra Pall.的根。均為栽培。主產浙江,安徽,四川,山東,河南,湖南等省。以浙江省的杭白芍、安徽的毫白芍、四川的中江白芍質優而著名國內外。

生長環境】芍藥多栽培於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適宜溫暖氣候條件,具有喜光、喜溫、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

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白芍宜種於排水便利,地勢較平坦的細沙黃土和大岩黃土地;黏重土和岩礫土均不宜栽種。收穫後即將土翻挖50~67cm深,使土曬泡,第2次到8月復翻1次,拌牛糞或塘泥,溝泥2500~5000kg作基肥。

2、選種:主要有以下幾種。

(1)白花白蔸:蔸葉細分枝少,根頭粗圓,品質好。

(2)紅花麻蔸:根粗壯而長,皮略帶黑色,產量高。

(3)紅花紅蔸:根長而瘦,產量高。

(4)紅花青蔸:苗短小,根多分枝。

其中以白花白蔸為最好,紅花紅蔸和紅花麻蔸次之,紅花青蔸最差。

3、栽種:白芍主要用分蔸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當大暑前後收穫白芍時,將蔸上的粗根加工白芍,留下老蔸和老蔸的幼芽作種。老蔸無芽的一節切去,用黃土埋栽1個月左右,發芽後又可作種。種芽以粗壯飽滿有2個芽苞的為好。收種時,如果土地潤濕,馬上可以栽種。若當時雨水少,土太干,可將種根保藏在地窖或背風的房屋裡,用潤細黃土堆放至立秋處暑邊,再行定植。栽種時8~10月均可,但以9~10月氣候溫和,土質滋潤時為最好。栽種時用一短把鋤頭,挖一鋤深,隨即將種芽放下,栽的深度應保持幼芽在土面上3cm左右,根系要伸直擺平,不能彎折,老苗應露出在外。株行距43~50cm,每蔸以3個芽種為好,如果一蔸只有2個芽,就需另配一個種栽在一起。栽好後踩緊土,並淋1次淡糞水。每667㎡栽2000~3000株,需種85~100kg。

栽培管理

中耕與追肥:白芍生長期間,要做到有草即鋤。第1年出苗時鋤1遍,並淋1次大小淤保苗。第2年春初出苗後,需澆鋤1次,鋤深6~10cm,結合除草,每667㎡施放牛糞3000kg,再以大小淤500kg拌水淋1次。到9月時再施牛糞3000kg和挖土1次,並以桐枯250kg,糞250kg拌水施淋1次。第3年春天挖1次,每667㎡淋糞250kg拌水施淋1次。

2、排灌:白芍喜旱怕澇,一般不需灌溉。嚴重乾旱時,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節應及時清溝排水,減少根病。

3、病蟲害防治:

(1)病害:

①葉斑病:常發生在夏季,主要危害葉片。病株葉常早落,生長衰弱。防治方法:發現病葉,及時剪除,清掃落葉,集中燒毀;發病前及發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或5%退菌特800倍液。7~10天噴1次,連續多次。

②鏽病:危害葉片,5月上旬發生,7~8月嚴重。防治方法: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栽種,收穫時將殘株病葉集中燒毀,以消滅越冬病原菌。發病初期,噴波美0.3~0.4度石硫合劑或7%敵銹鈉400倍液,7~10天噴1次,連續多次。

③灰霉病:危害葉、莖、花各部分,多在開花後發生。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發病較嚴重,使葉片枯萎脫落,植株生長衰弱。防治方法:清除被害枝葉,集中燒毀,雨後及時清溝排水,加強田間通風、透光;選無病芍芽作種,並用65%代森鋅300倍液浸泡10~15分鐘後栽種。發病初期噴1:1:100的波爾多液,每10~14天1次,連續3~4次。

④軟腐病:病原菌從種芽切口處侵入,是種芽儲藏期間和芍藥加工過程中的一種病害。防治方法:種芽儲藏要選通風處,使切口乾燥,儲放場所先剷除表土及熟土,後用1%甲醛或波美5度石硫合劑噴洒消毒。

(2)蟲害:主要害蟲為蠐螬和小地老虎,可按常規方法防治。

收穫與加工】白芍過去多系4~5年收穫,現在由於多施肥,一般2~3年採收。同時白芍種植時間若五六年以上則有脫殼(栓層皮脫落)現象,切片不光滑,品質變次。故現多為2~3年收穫。採收時以大暑前4~5天採挖為最適宜(北方地區可推遲)。這時採挖100kg鮮白芍可晒乾貨50kg。逾期挖的晒乾貨40kg,提早採挖的也影響產量。據葯農經驗,白芍過了大暑後開始在土內發芽,只有大暑前後個把月是白芍休眠期,其他月月都長,因此收穫必須及時,挖時,最好選擇雨後天晴土壤濕潤時進行,先齊地割去苗子,然後用耙頭一行行翻挖,挖時注意不要傷斷肉根。加工時,將採挖的白芍,去掉毛須,選出種蔸,按大小分開堆放,用冷水洗乾淨(不能洗脫皮,否則變紅色)。如果白芍曬蔫了,需放入冷水中浸10~20分鐘,使其恢復原狀,才不會起皺皮。洗好後,用大鍋把水燒開,將白芍倒人鍋內,水以蓋到4~7cm為度,然後蓋好鍋蓋,不斷地加火,水開後,翻動2~3次,待水裡出小氣泡時,再抽一根白芍驗看,若有0.2cm厚的變了色,即撈起浸在冷水中。一鍋水煮3次即要換水。浸後用竹片刨去粗皮,刨時不可太重,如刨去白肉,不但出貨率少,而且皺皮,影響質量。刨後,放入清水中洗乾淨,然後用煤火烘烤(火不宜太大和有煙,否則起泡黑皮),然後在太陽下曬2天,又攤放幾天再曬,中午太陽猛烈時,用簟子蓋l小時,以免曬起皺皮。曬或炕至九成干時,用刀切去頭尾,再分等曬至全乾即成。

藥材形狀】本品呈圓柱形,平直或稍彎曲,兩端平截,長15~18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或淡紅棕色,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明顯層環,呈射線狀。氣微,味微苦、酸。

4、白妁的栽培技術

白芍為大宗藥材品種,為毛茛科植物,味苦、酸,微寒,入肝經,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肝陽,用於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盜汗等症,年需求量大約在1萬噸。

一、選地整地

選擇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前作以玉米、小麥、豆類、甘薯等作物較好。栽前要求精耕細作,耕深25-30厘米,耕翻1-2次,結合耕翻每畝施廄肥或堆肥2500-4000公斤作基肥,耙平,做成1.3米的高畦。如雨水過多、排水不良的地塊,畦寬可1米左右,畦間的溝寬40厘米、深20厘米以上。砂質壤土中的現有幼齡樹林、果園、荒山、坡地、田間地頭、道路兩旁都可栽培,特別是道路兩側空地和大小的旅遊景點、山莊、農莊等,栽植白芍後,花開五顏六色,芳香四溢,甚是迷人,既起到較好的美化環境作用,又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真是一舉兩得。

二、種植技術

1、篩選品種:近幾年,山東菏澤主產區的葯農,根據白芍的生長特性和用途需要,把芍藥篩選出兩大系列品系。(1)藥用品種,其產量高、質量較好,主要品種有「國旗無雙」、「花五重」、「向陽紅」等;(2)觀賞品種,花大、顏色全、花期時間長,主要品種有「大富貴」、「紅艷爭光」、「千層芍」等品種。

2、種芽處理:白芍一般選擇芽頭作為繁殖材料,將芍藥的芽頭順其自然生長形狀切成數塊,每塊芽2-3個,芽肉厚度2厘米以上,芽頭最好隨切隨栽,如不能及時栽種,應暫時貯藏。選陰涼高燥通風處,於地上鋪濕潤細砂土,將芽頭向上堆放,再蓋濕潤砂土貯藏。或挖坑貯藏,下雨時注意排水,以免霉爛。

3、栽培時間:華北地區最適宜的栽種時間為9-10月種植,南部和溫度較高的地區可封凍前種植,過晚芍芽頭已發新根,栽植時容易弄斷,影響來年生長。

4、栽種方法:首先把白芍芽頭大小分開,分別栽植,以出苗整齊,便於管理。大田栽培,行株距50×30厘米,每畝栽4000-4500株。旅遊觀賞為主要目的栽培,可根據景點的具體布局,靈活合理選擇栽培方式。穴栽,每穴放芽頭1-2個,栽深4-5厘米為宜,蓋熟土並施人糞肥,覆土堆成饅頭狀,以利越冬。翌年3月上旬前後,芍芽萌發前,把饅頭狀的土堆扒開。

三、田間管理

1、中耕鬆土:出苗後每年中耕除草2-3次,中耕宜淺,以免傷根死苗。10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7-10厘米處剪去枝葉,在根際培土,以利越冬。菏澤栽培白芍常用「劈壟亮根」法,即在種植後第2年5月上旬,將芍株周圍的土,輕輕撥開,讓根部稍稍露出,晾5-7天,再培土擁根,可以提高地溫,並殺蟲滅菌,達到增產效果,但晾的時間不宜過長。

2、追肥排灌:第2年起每年追肥3次,第1次3月下旬-4月上旬,施淡人糞尿,第2次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500公斤,第3次10-11月間,以圈肥為主,每畝1500-200公斤。第3年3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750公斤,腐熟餅肥5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1000公斤;11月間施廄肥1500-2000公斤。第4年收穫前追肥2次,3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1000公斤,加硫酸銨1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4月下旬,除磷肥外,按上述施肥量再施1次。每次施肥,宜於植株兩側開穴施下。芍藥喜旱怕澇,一般不需灌溉,嚴重乾旱時,宜在傍晚灌透1次水。多雨季節,及時清溝排水,減少根病。

四、採收及加工

1、採收時間:白芍於栽種後3-4年採收。採收季節,浙江於6月下旬-7月上旬,安徽、四川等地於8月間,山東於9月間。過遲根內澱粉轉化,乾燥後質不堅實,質地輕泡。選擇晴天,割去莖葉,挖出全根。除留芽頭作種外,切下芍根,加工藥用。

2、加工方法:將芍根按大、小分開,在沸水中燙泡5-15分鐘,燙時勤翻動,待芍根表皮發白,無生心,有香氣時,迅速撈起放入冷水裡浸泡,隨即取出颳去外皮,切齊兩端,依粗細分別晒乾。也可先颳去外皮後煮,晒乾。曬芍是加工的重要環節,如果曬得太猛,則外干內濕表層乾裂,易發霉變質,一般早上出曬,中午陰乾3小時,下午3點後再出曬,晚上收進堆起並用麻袋或草席覆蓋,使芍根內部潮氣滲出,次日再出曬,如此反覆,直至內外干透為止,既為商品出售。現在,有很多製藥廠和提取企業,要求不需刮皮 ,收穫後直接晒乾,既大量上門收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寧公司 的精彩文章:

大蒜:燒傷、地膜、病害……

TAG:王寧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