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廚房這1物切碎煮個茶,每天喝1碗,健脾祛濕,百試百靈,快試試

廚房這1物切碎煮個茶,每天喝1碗,健脾祛濕,百試百靈,快試試

上海中醫院張天澤教授

最近天氣反覆變化,導致我們的身體健康受著很大的威脅,動不動就生病,有的人就會病急亂投醫,看了好多醫生,吃了好多葯,但似乎效果不大,到最後還是極易受到病魔的侵襲。

細細查究,原來這些都是濕氣搞的鬼。

五臟之中,脾胃主水,濕氣一多,便會影響脾胃的功能,讓人體產生內濕,出現舌苔厚膩、臉色晦暗、四肢沉重等癥狀。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現,所以祛濕健脾,是我們養生的一個重要課題。

怎麼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

1、食不知味

感覺舌頭上有厚厚的舌苔,吃東西的時候也不怎麼能感覺得到好吃。

2、耳朵裡面很濕

有時候總感覺到耳朵痒痒的,然後用棉簽一蘸,就感覺棉簽都是濕濕的。

3、洗澡的時候身上有小紅點

剛洗完熱水澡後,就覺得身上有一些很小的小紅點,一顆一顆的。比較痒痒,可是過一會兒就好了。

4、比較怕冷

天氣稍微涼一些,就感覺到身上很冷,手腳也冰涼了起來。

5、體型偏胖

感覺沒怎麼吃,就胖了起來,還總覺得做什麼事情都很吃力,不得勁。

6、胳膊腿疼痛

感覺有時候胳膊和腿的有的地方比較酸痛,隨便動動就感覺到很累。關節還總是會困,尤其下雨的時候很怕冷,酸疼。

這些癥狀都是濕氣產生的表象,可能你看起來並不是特別嚴重,但濕氣卻一直潛伏在我們的身體里,如影隨形,慢慢演化成各種疾病,到時候就不簡簡單單的只是關節疼痛,肥胖了,我們要對濕氣重視起來,儘早擺脫濕氣煩惱!

一茶一粥,健脾祛濕

1、一杯薑茶

生薑是我們常見的調味品,但是我們日常飲食中的一點並不能起到祛濕的效果。中醫認為,生薑具有祛濕的功效,我們可以在日常的茶水中加入幾片,泡成薑茶。

薑茶為什麼可以祛濕呢?薑茶是女性驅寒的首選食物之一,對於治療女性宮寒有不錯的療效。生薑可以起到健脾利胃的效果,對於減少濕氣可以說是很有效果的。

但是,很多人不喜歡生薑的味道,覺得太濃烈了,無法下咽。建議大家可以在薑茶中加些蜂蜜。蜂蜜可以幫助腸道蠕動,加快身體的排毒,對於減少體內的濕氣也是「輕而易舉」的。

生薑茶並非是任何時間都可以喝的,也並非是多多益善的。生薑茶喝多了會飲食胃部灼熱感加強,對腸胃反而會有傷害的作用。有句話大家一定都聽說過,「晚上喝生薑,猶如喝砒霜」,只要不是晚上,我們都可以喝生薑茶。每天200毫升即可達到祛濕的效果。

2、一碗薏米紅豆粥

體內濕氣過重,就會導致脾胃失調,以及脾胃濕熱。薏米有調節脾胃的功效,對於緩解脾胃濕熱有不錯的療效。中醫經常用炒薏米或薏米粥來治療腸胃問題。

之所以建議紅豆和薏米搭配祛濕的原因是,濕氣過重還會導致氣血兩虛。紅豆可以說是飲食中的「補血神器」。

薏米紅豆粥的製作也是有講究的,並非像我們傳統煮粥中的那麼「隨便」。薏米是穀類比較硬的,不太容易被煮爛,所以在煮薏米的時候是有很多講究的。我們要將薏米浸泡3-4個小時。這樣泡出來的薏米紅豆就會更加容易煮爛,其口感也會好很多。

一招根除濕氣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方法雖然對於濕氣有一定的預防和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清除體內的濕氣,而且花費的時間會很長,並不適用於上班族等比較忙碌的人和濕氣嚴重的人,祛濕是迫在眉睫的。

膏滋是中醫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寶庫中最經典的劑型,傳統膏滋是中醫的一個鮮明體現,是中醫的重要內涵。膏滋內服具有補益兼有防治疾病的效果,包含了「祛病」與「防病」雙重意義,是治療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調整體質、治療亞健康的最好劑型。

中醫認為濕氣以虛證居多,治療大法以補為主,或滋陰祛濕,或溫補脾腎、引人歸原。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肖淑之,夫陽,清濕飲》經過肖家200餘年的傳承,受到了使用者的一致好評。肖氏膏滋倡導的是 「 健脾祛濕,五腑同調,多向調節,由內而外」 的全新理念,此方是由薏苡仁、芡實、茯苓等24味上等中藥經過「三煎三榨」之後,再小火熬制,最後以蜂蜜収膏,一拉成絲,滴水成珠,不含任何防腐劑,久放不腐。看起來膏方透亮,色澤瑩潤,吃到嘴裡,細滑如飴,醇香柔和,口感超好。將原材料64倍濃縮形成藥之精華,小分子藥材比普通茶飲更易吸收,效果固然也最好,達到健脾利濕,消腫解毒的功效。

臨床數據顯示一般使用一周左右,就會有明顯感覺,比如排便順暢,口臭癥狀緩解等,傳承數百年來深受患者的喜愛和業內專家同仁的認可與支持,現已在國家食葯監局備案,國內人群在家就可以查到相關信息,但對於國外患者來說,郵寄有些困難。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被濕氣困擾?

1、戒煙酒

吸煙喝酒是加重「濕毒」的重要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煙酒盡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2、睡足覺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容易脾虛,進而引起水濕停滯。最好每天晚上11點之前上床睡覺,保證6~8小時睡眠。

3、吃清淡

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併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和濕氣。最好堅持適量、均衡飲食。

4、少沾涼

中醫認為,過多食用冰激凌、涼性蔬果等生冷食物,會影響腸胃功能,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涼品」要限量,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此外,「只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做法,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特別是在季節變換時。切記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後要及時吹乾等。

5、多運動

越是不動,體內堆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在外好脾氣,對內壞脾氣,內外矛盾的星座
脾胃論—人體的正氣為什麼來源於脾胃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