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彥宏說「國人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 ,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反感!

李彥宏說「國人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 ,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反感!

( 來源@財新網 )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6日在北京召開,百度和李彥宏又火了。

據一些媒體報道,李彥宏在論壇上表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沒那麼敏感,很多情況下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

「李彥宏稱中國用戶願意用隱私換效率」隨之迅速登上眾多媒體頭條,引來不少網友的吐槽。

微博網友評論『

當Facebook被自己泄露5000萬用戶數據事件搞得焦頭爛額之際,所有人都意識到在網路極度發達的當下保護自己隱私的重要性,這當口,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卻說出這樣一番話,在網民中激起廣泛反彈。

本文由瞭望智庫綜合自「差評」、「北美留學生日報」、「南方都市報」、「中國之聲」等。

為什麼網友們會如此義憤填膺?

1、百度全家桶,了解一下嗎?

「百度全家桶」,是網友對百度一系列行為的戲稱。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當你安裝百度某個軟體的時候,很可能會捆綁上百度安全套件,比如百度衛士、百度殺毒、百度瀏覽器等。

「當初為了下一個插件,手賤雙擊變成還是默認安裝百度的東西,結果...百度軟體大軍30秒後進入戰場,5分鐘我的電腦被攻下,完全卡機了」

「上次不記得下載了個什麼,綁定了百度衛士,卸了好多次都卸不掉!」

「去年過年急著搶票,百度了個搶票軟體,下載完一看,滿桌面的圖標啊!各種百度系列,遊戲,影音,刪了一遍又自動裝上了...」

「其實百度最牛的不是都給你裝上,而是無論裝啥,你都卸不掉。

圖源:搜狐新聞

其實早在2015年,烏雲漏洞平台就曾曝出WormHole漏洞事件,其中百度數十款產品均中招上榜。

據悉,WormHole漏洞寄生於APP,攻擊者可以對裝有這些APP的用戶手機進行遠程靜默安裝應用、遠程啟動任意應用、遠程打開任意網頁、遠程靜默添加聯繫人、遠程獲取用用戶的GPS地理位置信息/獲取IMEI信息/安裝應用信息、遠程發送任意intent廣播、遠程讀取寫入文件等。

此漏洞不僅具有極強的許可權,更能通過惡意軟體的植入,造成被攻擊者的隱私財產損失,受影響用戶預計將達三億。

2、我們的確用隱私換取了便利

其實,冷靜下來仔細想想,我們的確用隱私換取了便利。

除了百度所謂的「便利」,我們還用位置信息換來了更精準的外賣和打車服務。

我們用閱讀習慣獲得更精準的新聞推送。

今日頭條主打內容推薦

我們用購物喜好獲得了更精準的商品推薦。

淘寶現主打個性推薦 「 千人千面 」

我們用搜索偏好獲得了更精準的內容和廣告。

百度營銷中的 「 競秀 」 廣告

但這似乎不代表我們 「 願意用隱私交換便利 」。

我們現在的情況是: 「 不得不用隱私交換便利 」,因為我們沒得選。

你在裝任何 App 的時候,在點了你根本不會看的用戶協議之後,就已經把自己暴露了。

你說你可以不同意?

不好意思,不同意的話,你用不了任何功能。以高德地圖為例,第一次安裝的時候他會告知你收集信息。

一共有三項:

獲取位置信息。

相冊、多媒體、存儲的讀取與寫入。

撥打電話和發送簡訊的發起與讀取許可權。

你會發現,如果你僅僅同意位置信息的搜集,最後他會不讓你用退出來。

GIF

或許這樣要求太苛刻,軟體的功能實現時需要內容的存儲讀寫。

我們把前兩個許可權都同意掉,只是不讓他調用電話和讀取簡訊信息,照樣不讓你用。

GIF

我就是看個地圖就好了啊,你要這麼多東西想幹嘛?

這個東西並不是針對高德地圖,因為國內大部分軟體都是這樣的,只是恰好拿它作例子而已。

總之,要麼給隱私,要麼別想用!

或許我真的不得不用你的東西,不得不把我的隱私數據給你。

但你總要給我個知情權吧?比如,我的數據都怎麼被收集的?具體收集了哪些部分?收集之後怎麼用?我可不可以選擇性的刪除一些我覺得不太妥當的數據?你通過何種方式保障我隱私的安全?萬一出了問題責任是誰的?

可是,這些東西完全沒有。

3、隱私泄露的風險也如影隨行

根據最新報告顯示,在2017年,全球網路安全的支出額為890億美元;到2018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960億美元。

這意味著,用戶隱私正成為全球互聯網企業思考的大問題。

互聯網已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從訂餐、出行到支付、社交,甚至連傳統意義上最為隱私的居家場所都有智能設備的身影。人們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被記錄和傳輸,便捷性大大提高的同時,隱私泄露的風險也如影隨行。

李彥宏認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沒那麼敏感,很多情況下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儘管網上對此一片聲討,但李彥宏的話也折射出一部分令人尷尬的事實。

理想的狀態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以數據為基礎,用戶想使用互聯網服務就需要交出部分數據。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應與用戶達成協議,並對用戶數據採取有效的保護。用戶如果不同意企業提供的方案,可以不使用該企業的服務,轉而選擇別家的服務。

但實際情況往往沒有那麼理想。縱觀互聯網行業,基本上每個領域內都已形成一家獨大之勢,領頭羊也不過兩三家。在強勢的企業面前,用戶的選擇權非常有限。據調查,目前絕大多數網站和APP都有隱私政策,用戶不同意就無法使用。在街頭採訪中,幾乎所有的受訪民眾都表示,不知道企業會怎樣處理和儲存自己的數據,但也沒得選。

「雖然法律明確規定用戶享有選擇權,但選擇權在哪?比如我所有的同事和朋友都用微信,甚至我的工作都離不開微信,那我只能同意企業的隱私政策才能使用微信。未來互聯網服務提供方肯定會越來越集中,消費者的選擇權也就會慢慢消失。」 北京璽澤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新焱指出。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律師持類似觀點。他認為,李彥宏的言論之所以引起這麼大關注,在於用戶使用網路產品時,無法真正行使知情同意的權利。「很多時候,用戶沒得選擇。如果不同意百度的隱私政策,就無法使用百度的產品。對於企業會收集用戶哪些個人信息,他們根本不知道。所以,只有越充分的披露、通知,才能越好的保護用戶權益。」

「這就好比讓用戶只能選A,然後認為用戶都願意選A。」百度用戶肖先生告訴記者,在使用網路產品時,如果不向用戶提供是否授權的選擇權,這是不合理的,而且容易讓用戶感到信息不安全。

事實上,就算用戶有充分的選擇權,國內的隱私保護現狀也不容樂觀。記者曾經測評過共計1550家網站和APP,結果顯示,隱私政策合規度高的平台極少,合規度低的則佔了絕大多數,超過總數的80%。互聯網金融類和購物類的合規度低的網站和 APP佔比甚至高於90%。

合規度低,意味著企業無法為用戶數據提供充分保護。一方面,數據流動的問題非常複雜,一些企業確實能力有限,無法追溯數據的全部去向,或是無法應對來自黑客的網路攻擊,這屬於「心有餘而力不足」型。

但另一方面,許多企業根本不願意為用戶隱私保護付出成本,換言之,企業管理者不覺得他們需要對用戶的隱私安全負責,屬於「漠視」型。這類企業中甚至不乏一些知名度較高的企業。例如,記者在回顧測評中發現,麥包包、美囤媽媽、馬上游、愛飛網等17家互聯網產品遭到曝光後仍然「我行我素」,沒有任何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隱私政策。

有安全行業從業者對記者表示,隱私安全的管理,在技術上是可以實現的,前提是企業得付出成本。正因為此,在國家沒有明確法律法規要求的很長時間裡,企業沒有去推進相關的技術開發。

4、用戶是真不敏感,還是被逼得不再敏感?

當板子打到企業與大環境身上時,另一方也並非無可指摘。

互聯網時代的隱私保護的另一個難點,是邊界問題。每個人對隱私的理解不同,願意讓渡隱私的邊界也不盡相同。例如,一些人認為手機號碼是隱私,另一些人卻不這麼認為,因此,隱私常常是一個相對私人的抉擇,制定出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規則並非易事。在學術界,隱私與個人信息也不能完全等同,邊界劃分非常艱難。

在享受互聯網服務,通常需要用戶讓渡部分個人信息,但是在多大範圍內讓渡?其中的平衡點在哪裡?用戶不知道,企業似乎也很頭疼。

因此,當用戶遇到相關問題時,除非是出現了人身和財產的重大損失,一般很難維權。大多數情況下,面對隱私泄露帶來的騷擾和詐騙,公眾處於求告無門的尷尬境地,除了親友之間互相提醒謹防上當,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解決辦法。

此外,儘管「中國人願意用隱私換效率」的言論讓人反感,也確實映照出部分現實。許多用戶擁抱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卻沒有注意到其中的風險。他們不重視隱私保護,在便捷性甚至是一些蠅頭小利面前交出了自己的隱私。

技術進步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利益的撕扯,用戶隱私和數據整合便是典型。為了技術和社會的發展進步,隱私保護固然應該保持在適當限度,但企業絕不能漠視用戶的選擇權。用戶到底是真的不敏感,還是被逼得不再敏感?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就用戶本身來說,也不能把隱私保護的責任全部推給企業,必要時一定得站出來,勇敢維護自己的權益。

如今,眼見Facebook還面臨著因泄露數千萬用戶隱私數據的巨大危機之中,事件愈演愈烈未見結局。這無疑給所有互聯網裡的公司和用戶上了一場非常生動的隱私保護課。

對於很多用戶來說,對於要求位置、頭像、相冊、通訊錄等這種許可權獲取都不認真看,直接授權。事實上,安卓6.0及以後的版本中,App想要獲得每一個用戶許可權,都要經過用戶同意。為了自己的隱私安全,還是建議大家一定要適當看看「用戶協議」的內容。

而對於很多互聯網企業來說,有了Facebook的前車之鑒,應該可以更加清楚用戶隱私的規則和代價。如何在許可權獲取管理上更加細緻,增加改進空間是他們所應該思考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華人瞭望 的精彩文章:

央行新行長易綱:留不住富人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
外國人吐槽:中國人所到之處,簡直所向披靡

TAG:北美華人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