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說說我國歷史上的盛世,一起看看古代明君治理下的繁華中國

說說我國歷史上的盛世,一起看看古代明君治理下的繁華中國

說起中華文明,大約上下五千年。從三皇五帝到現在,也經歷了無數朝代,中國歷史上社會出現全面繁榮局面的次數屈指可數,而真正讓世人認同的盛世又是少又有少。盛世的出現依靠天時地利人和,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機會並不多。

「盛世」是近些年來使用頻率頗高的一個名詞,類似於我們在網上常說的所謂「熱詞」。所謂「盛世」,在歷史上是指中國社會發展中一些特定的階段,是國家從大亂走向大治,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昌盛的特殊時期。各個盛世都具有並需要以下共同特徵: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局穩定,社會久安,國力強大,文化昌盛等。而有些人甚至還具體到,「盛世」就國內而言,是指領土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對外則周邊沒有足以威脅國家安全的敵對勢力。

唐·貞觀之治,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從此,李世民正式全權掌握了朝政,開始了自己聞名古今中外的貞觀之治。其登基以後,虛心納諫,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魏徵),鼓勵農桑,減輕徭役,使得戰亂已久的國家得以休養生息,百姓們安居樂業,外國來朝。直到今天,唐人街依然遍布世界各地,可見唐朝貞觀之治的影響力了。李世民自然是最大的功勞,起兵之時,屢戰屢勝,挫敗各路英雄,最終奪得天下,並且幾乎是作為開國皇帝就能開創公認的大盛世,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漢朝文帝和景帝時期的「文景之治」。在漢朝初期,戰亂頗多,百姓生活艱苦,民間經濟凋敝,而且北方有敵國虎視眈眈。漢文帝上任之後,深知只有先讓國家逐漸強大,才能夠抵禦外敵,百姓才能長久安居樂業。為此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減輕老百姓的賦稅、重視農業,皇族要節儉勤勞,禁止官員奢侈浪費等。漢文帝也是說到做到,他從不給自己多增添衣物車輛,夠穿夠用就好,就連衣服的長度也嚴格規定,不能拖曳在地,國家的開支要減少,從而減輕百姓負擔。文景二帝還重視精神方面的建設,注重「以德化民」,重視好的社會風氣的培養。通過兩位皇帝四十多年的努力,社會逐漸安定,老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富了起來,國家的糧倉國庫也是滿噹噹的。他們的有效治理給後來漢武帝出征討伐匈奴奠定了厚實的物質基礎,到漢武帝時期,中國成為了世上最強大的國家,這一切,文、景二帝功不可沒。

明朝永樂盛世,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國家富強,疆域遼闊。明成祖年號為「永樂」,後世的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讚該時期「遠邁漢唐」。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制度;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北方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進一步提升。至今還有人說:在中國古代永樂之後無盛世。

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末期,這一時期的滿族統治者大量吸取了漢民族的統治思想。在國家基本穩定後,特別是到了康熙年間,他通過「削三藩、收復台灣」等行動,進一步穩定了國家的統治基礎,接著又經過雍正對吏治的大力整頓,到乾隆時,清朝的國力達到了最強盛的時期。整個康雍乾時代,國家總體上達到了國力強盛、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口增長、疆域遼闊,這些基本符合盛世的標準。但也有觀點認為:正是這個時期的國力強盛和將封建統治推向極致的局面,使得大清「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導致長期閉關鎖國,使得大清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社會的巨大福利,將中華民族拖向「制度僵化、思想落後、科技無知」的境地,被西方社會遠遠地拋到身後。康雍乾盛世只不過是我國封建歷史迴光返照的時期,大清的發展是有限和不全面的,它的強盛是基於兩千餘年封建統治的精髓思想。但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曾經先進的封建統治思想卻落伍了,它的極致發展反倒限制了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康雍乾盛世是我國歷史上一個不理想的盛世。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時期,能夠達到盛世的王朝絕對是少數,盛世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王朝發展的巔峰時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