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兩晉南北朝:農業有了顯著的發展,生產力有了提高!

三國兩晉南北朝:農業有了顯著的發展,生產力有了提高!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農業有了顯著。在這時期,南方生產力有了提高。從全中國生產發展的形勢看,這一時期北方的農業生產比南方還是先進些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北方農業生產。具體地反映了這種情況。書中論述的範圍,包含栽培耕作技術、農具、種樹、畜牧、獸醫、蠶桑、養魚、農產品的加工和貯藏等好多方面。書中特彆強調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和不誤農時,指出這是用力少而成功多的重要訣竅。它還主張農業生產「寧可少好,不可多惡」,就是要爭取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不要廣種薄收。

從《齊民要術》看,南北朝時,北方的農業生產在幾經破壞之後,仍是在繼續發展這一時期的農業生產工具,比秦漢時期的有所改進並且種類增多。三國時,曹操令韓暨推廣以水排鼓風冶鐵,為鐵制農具的大量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南北朝時,使用牲畜拉犁耕田比秦漢時普遍了。隋唐時,農民耕田已較廣泛地採用便於轉彎回頭,並能控制犁地深淺的曲轅犁。

這種犁由十一個部件組成,有鐵制的犁鏡和犁壁能把犁起的大土塊翻向兩側,便於深耕。播種用的農具,北魏時,製作了二腳、一腳樓,比過去的三腳樓使用起來更加靈活。播種後用一種農具覆蓋土壤,使種子跟土密切結合,容易萌發生長。中耕除草的農具,也有多種。217收割用的鐮刀,到唐代已改進為兩頭窄中間寬的彎月形比以前的前窄後寬的鐮刀,更便於收割。

水利事業在這一時期也有發展。三國時所修復和興建的灌溉陂渠,如壽春(今安徽省壽縣)的芍陂,蕭縣(今屬安徽省)的鄭陂,薊縣(今屬河北省)的戾陵渠,都是有名的灌溉工程,東晉、南朝,在曲阿(今江蘇省丹陽縣)興建了「溉田八百餘頃」的新豐塘,在烏程(今浙江省吳興縣有)築獲塘「田千頃」,在今河南省鄧縣修復了灌溉「良田數千頃」的六門堰,在今安徽省壽縣一帶的蒼陵立堰,溉田千餘頃。

隋唐時,水利工程的修復興建多於前代,唐代興修的水利工程據粗略統計約有二百六七十處。唐朝在建立之初,就在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開,自龍門引水,灌田六千多頃,玄宗時在州新息縣(今河南省息縣)修玉梁渠,溉田三千餘頃,唐朝設有專門管理水利工程的機關,並頒布了《水部式》,規定了河渠,溉、舟橋樑,水運的法令。這一時期水利事業的發展,也表現在工具的改進上。

東漢年畢嵐作翻車和,翻車就是灌水用的龍骨車,渴烏是引水哪筒,三國時的馬的改良翻車,運轉起來輕快省力,連兒童也能操作,唐代北方出現了用木桶相連,井水的水車,長江流域出現了形似結車的筒車,筒車的輪子周圍縛有竹筒,由水流推動而旋轉,把水由低處送到高處。這一時期農業生產技術,強精細作,防保機保持和提高土地肥力和良的選擇。作按季節不同而分為春夏、秋耕和冬,按先後順序而分為初耕和轉耕(第二遍耕),按深淺而分為縱和橫,各有具體的操作方法。

土質的燥濕和水旱的不調,都受到注意而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在作物生長的過程中進行多次中耕除草,被認為是防旱保,使作物能得到較多的水分和養分,從而使產量增加。對於施肥、輪作和複種等保持和提高土地肥力,這一時期已積累了不少經驗。良種的選擇已受到注意。北魏時作為北方主要穀類作物的泵,已有八十六個品種,水稻有二十四個品種,有經驗的農民能把它們的優點和缺點一一作出說明。隋唐時,良種選擇更為農民所重視,當時農業生產連年豐收,跟良種選擇有密切關係。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手工業也有較大發展。

三國時馬鈞對織綾機作了改進,把五十最六十的織綾機改成十二,操作起來簡易方便而又省力,提高了生產效率。蜀漢的絲織業比較發達,生產的蜀錦行銷甚遠唐代,波斯錦緯線起花的技術傳入中國。中國行銷國外的絲織品,為了適應當地人的喜好,也採用了這種緯線起花的織法。唐代的紡織品種類很多。有用絲織成的錦、絹、紗綾、羅、繒、軸、絕、毅,而綾的品種最多,錦、羅次之有葛、火麻,麻,還有蕉,織成的各種布。西北地區有用毛織成的氈。高昌有布,是用棉織成的。這時,內地還沒有棉的種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北朝 的精彩文章:

南北朝:義隆初登帝位為什麼要設計除掉傅亮等權臣?
南北朝時期,以為因為清廉而長壽的官員

TAG:南北朝 |